宣传时效的递增与递减 ——从辛亥革命到二次革命的民众心理变化

宣传时效的递增与递减 ——从辛亥革命到二次革命的民众心理变化

论文摘要

辛亥革命发生时,民众成一呼百应之势,但到二次革命时,民众却持冷漠抵触的态度。时间虽只有两年之隔,但民众的反应却有如此巨大的差别。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二次革命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与民心相关。“民心向背”用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解释则是“心理契约”问题,那么从心理契约角度来分析革命的成败得失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法。以往的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多从正面论述革命派宣传活动的积极作用,从而造成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全国响应,但对两年之后民众的“转向为背”问题很少涉及。本文以革命派的社会宣传与民众心理变化的关系为视角,探讨革命派的革命宣传与民众心理变化的内在联系。正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革命派的宣传内容,以及与民众心理的心理契约构建过程。第二部分主要考察工商界、先进知识分子、普通民众等在辛亥革命中的积极支持参与革命,分析其对革命怀有高度期望的心理状态。第三部分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社会并未发生大的变化,革命派的美好允诺并未兑现,使各个阶层陷入初步失望之中。第四部分分析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时,各个阶层对此持消极抵触态度,民众对革命派的态度由初感失望到极度失望。结语部分分析了民众从辛亥革命到二次革命,态度发生极大变化的心理原因在于心理契约的破坏,并对革命宣传的利害得失做出反思。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革命宣传研究
  •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心理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革命派的革命宣传内容
  • 一、世界图景中的中国危机
  • 二、历史与现实中的仇恨集结
  • (一)仇满
  • (二)仇官
  • (三)仇富
  • 三、内忧外患中的革命取向
  • 四、共和幸福的美好允诺
  • 五、心理契约的构建
  • 第二章 辛亥革命:众望所归中的殷切期盼
  • 一、工商界厕身其中的利益追求
  • 二、先进知识分子的民主共和意愿
  • 三、劳苦大众摆脱苦海的心理诉求
  • 第三章 名不符实:从高度期望到初感失望
  • 一、"咸与维新"下部分革命者的困惑
  • 二、秩序混乱中工商界的哀叹
  • 三、民主共和假象中知识分子的悲愤
  • 四、新国旧貌下劳苦大众的失望
  • 五、心理契约的破坏
  • 第四章 二次革命:极度失望中的漠视抵触
  • 一、工商界的消极抵抗
  • 二、部分知识分子的反对
  • 三、劳苦大众的漠视
  • 结语
  • 一、革命宣传的特点与缺陷
  • (一)革命宣传的特点
  • (二)革命宣传的缺陷
  • 二、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破坏
  • 三、对革命宣传与民众心理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清季唐璆与革命派论战述评[J]. 近代史学刊 2013(00)
    • [2].辛亥革命前夕立宪派与革命派国内外阶段性关系探源[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1)
    • [3].晚清革命派小说中的“假志士”现象平议[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01)
    • [4].辛亥革命中革命派在的历史价值研究[J]. 长江丛刊 2016(30)
    • [5].对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的思考[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3)
    • [6].美国革命前革命派报刊的宣传策略与历史意义(1767—1770)[J]. 珞珈史苑 2015(00)
    • [7].辛亥革命中的“建设”话语:上海革命派报纸经济报道分析[J]. 新闻大学 2012(02)
    • [8].浅析辛亥革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会党的策略[J]. 沧桑 2008(02)
    • [9].清末民初粤港革命派报刊[J]. 文史知识 2011(12)
    • [10].挑战与应对:革命派对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回应——兼论同盟会成立初期革命派的策略取向[J]. 保定学院学报 2011(05)
    • [11].20世纪初香港革命派报纸及其刊载的翻译小说[J]. 肇庆学院学报 2020(03)
    • [12].穿越意识形态幻象:论民主革命派的阶级属性[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3].“文革”闹剧:1967年取消过年[J]. 金秋 2010(05)
    • [14].同盟会成立前后报刊论战述论[J]. 船山学刊 2009(03)
    • [15].清末武科举变革中的改良派与革命派探析[J]. 兰台世界 2013(07)
    • [16].试论革命派与维新派合作破裂的历程[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09)
    • [17].狮吼声中的卢梭魂——清末革命派小说评析[J]. 名作欣赏 2011(20)
    • [18].资产阶级革命派利用会党的策略[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0(01)
    • [19].论辛亥革命前后的革命派文学的文学革新意义[J]. 文化学刊 2014(03)
    • [20].敢与孙中山骂战的邵阳人[J]. 文史博览 2017(09)
    • [21].中国立宪风潮初起的根源[J]. 国学 2013(04)
    • [22].近三十年来湖南保路运动与辛亥革命研究综述——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J].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1(03)
    • [23].越境旧事[J]. 书城 2014(09)
    • [24].晚清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若干问题[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2(01)
    • [25].清末国粹派出现原因之浅析[J]. 沧桑 2010(12)
    • [26].浅析立宪派及其对辛亥革命的重要作用[J]. 魅力中国 2010(14)
    • [27].试论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关系[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10)
    • [28].近代中国“革命”内涵的演变[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9(04)
    • [29].书边杂识[J]. 杂文月刊(文摘版) 2015(04)
    • [30].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革命派社会主义[J].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标签:;  ;  ;  ;  

    宣传时效的递增与递减 ——从辛亥革命到二次革命的民众心理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