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让生活更美好

爱让生活更美好

一、爱使人生鲜花灿烂(论文文献综述)

孙丽聪[1](2021)在《论当代甘肃诗歌总体风貌及抒情特色》文中指出

魏晨慧[2](2021)在《乔治亚·奥基弗花卉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葛刘丽[3](2021)在《冰心与基督教 ——以关键词为中心的考察(1919-1949)》文中指出

黄敏[4](2021)在《宋代花艺美学对当代城市植物景观设计的启示》文中提出

岑槿曦[5](2021)在《布宁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爱情主题研究》文中指出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同时也是被全世界认可的语言大师。爱情主题在布宁的创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其后期创作中。作为一部布宁侨居国外时期创作的佳作,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深刻体现着布宁的爱情哲学。小说故事在主人公的自我回忆中展开,阿尔谢尼耶夫讲述着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主要心路历程和人生经历。在优美感伤的行文中传达出作者对爱情、死亡、时间、永恒等问题的思考与诠释。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绪论、主要章节、结论。第一章绪论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对布宁及其创作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对布宁创作主题的研究现状,阐释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第二章论述布宁创作的爱情诗学。该部分重点论述了布宁爱情小说中的自传性叙事、独特的时空诗学以及深刻浸染其中的“永恒女性”理念,为下文展开对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的爱情主题分析做好铺垫;第三章通过分析小说中爱情主题与对布宁而言具有永恒精神家园意义的庄园主题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揭示作者独特的爱情观念;第四章通过分析布宁创作中弥漫着伤感悲观的死亡主题来进一步凸显爱情对于作者而言的永恒性与超越性;结语部分归纳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思路。文中采用双重研究视角,一方面通过对布宁创作爱情诗学的解读,分析出其爱情哲学的独特性,另一方面通过爱情主题与庄园主题、死亡主题之间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凸显出布宁爱情哲学的超越性。两个研究视角相互交织,保证了论文研究的学理性与深刻性。在布宁的笔下,爱情、庄园、美景、美人乃至生命最终都会消逝死亡,但对它们的记忆和对“美”的不倦追求终将会跨越时间长河,爱情的“永恒女性”力量和庄园的“大地母亲”力量会将作者的生命以及他生命中出现的一切带入永恒之域。

白玛英珍[6](2021)在《藏传佛教供品象征与功能研究》文中提出供品是宗教学中宗教物质表现研究的命脉。宗教物质表现研究与理念研究是各宗教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宗教物质表现研究通常采用宗教学方法或人类学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宗教物质表现的研究在过去一直分属于宗教人类学领域。本文总科目之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侧重文化研究,并伴随一定的文化现象研究。在采据方面强调理念分析与文献关系分析,也强调文化的物质表现研究。当物质表现同时属于宗教与文化,本身亦足以形成文化并且与宗教有一定牵连时,传统宗教学视其为单独主题并加以单独研究。藏传佛教虽并不全然等同于宗教,其供品却可沿用传统宗教物质表现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藏传佛教影响下文化领域中的供品(主要以藏传佛教世间供品文献及其图例为研究案例,所以关于苯教供品只作历史介绍)。本文研究顺序是:一、剖析供品理念;二、追溯供品历史;三、解析世间部供品。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阐明第一,供品作为文化时所具有的新功能型人类学之文化结构功能;第二,供品作为趋利避害的有效手段时,直到今天也一直存在的、一直发挥作用的田野间或世间宗教物质功能;第三,供品作为宗教物质表现时,其研究同时涉及历史文献学、图像解析学、环境保护科技、藏医学、藏族传统工艺学、藏历天文学、象征人类学与新功能人类学等多种学科,供品的相关文献与文物、图像在未来还需建设专门主题的图文数据库以容纳。仔细检阅记录供品的传统文献,研究者会发现供品散乱地存在于各处。直至十七世纪供品都未有单独的时空、历史、部派等系统内容梳理。公元十七世纪以来,供品逐渐得到重视与整理机遇,供品注释文献不断涌现。这些注释不断系统化而使得供品拥有了正式的宗教物质身份。供品自同一时期,不仅被藏传佛教运用以圆满教义论述,也被人民采纳,并主动投入使用到世间部的供养活动之中,以追求世间利益圆满。供品在近代研究中接受过无数人类学家的观察、记录。这些过去记录不仅说明了供品以现象转化、具化宗教理念的功能,而且论证了供品的基本文化功能,根据本文的论据推断,供品还有在历史上推进佛教中国化、在当今维护当地文化自我的功能。另外,供品的传播在理论上拉拢了周边各个民族、扩大了文化影响范围。一方面,说明祭祀与供养的本质区别是人类学中关于文明研究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供品作为传统文化研究中关于文明程度的论证课题,在未来必将备受重视与关注。功能与象征在供品价值阐释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探究供品象征与功能的受影响因素也是首要的研究任务。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采取有效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抵制盲目制造、倾销供品;诊断供品商品化问题;加强对供品制作的规范、对供品流传的监管;增强供品因素:提高符合传统的宗教物品的制造水平。最终,供品一定能够得到弘扬,供品也能合理转换为旅游纪念商品,发挥其经济价值。亦因此,本文的研究价值是实用导向型的。本文在文献综述中对过去的供品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对藏传佛教各派别的供品进行了历史与文献梳理。未来本文还将根据人类学方法,对世间部供品的逻辑关系模型进行多元发散的研究与实证。未来本文的供品研究将主要以核心文本文献与田野采样样本的对比结构展开。其中文献与样本分析方法将会包括统计描述、因子分析、成分分析、理论分析、现象解析与文本历史研究。本文目前得出的结论为:第一,供品由祭祀向供养的过度不仅是由简单的成本取巧设计实现的,也是由文明水平不断提升而实现的;第二,供品中的象征部分属于具体的认知结果,而不是预先规定或者临时插入的。供品象征并非人为可以主观增删、改变的内容。供品象征具有历史性和客观性。供品因其背后理念的一致,在藏传佛教各宗派没有根本差异;第三,供品功能在世间与出世间均存在,这些功能同样是客观的。供品功能只可解析,不可以人为意志扭曲、更改;第四,供品象征受功能制约,根据功能要求变化。供品产生于新功能人类学所讲的供品功能;第五,象征供品与替偶供品是文明的表现,也是文明进步的具体结果。这种先进性根本来源于当地人民的选择与意志,是人民淘汰了祭祀,而不是藏传佛教提供了供养。先进的是曾经历史上人民做出的选择。人民对供品的主动选择主要表现在世间部的供品存留之中:凡是人民认为无用的、外来的、血腥残忍或者要求祭祀的、不利于环保或者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供品,一律受到了人民的抵制、消失在了历史的河流之中。

畅子莲[7](2021)在《论李佩甫小说中的创伤书写》文中指出自人类诞生起,创伤就成为普遍存在的重要命题,创伤笼罩着现代文明的前进道路,成为人类发展过程中一抹挥之不去的阴影。文学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其创作自然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文学创作不可能回避或无视创伤的存在,创伤书写也就成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各样的战争、革命、灾难、运动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法回避的素材,也为创伤书写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许多作家自觉承担起对人类命运的反思和追问,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创伤文学的写作中,创作了一大批有深度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本文在众多关注人类创伤的作家中,选择李佩甫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李佩甫是当代着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始终以深情的目光和冷静的笔调书写着脚下这片土地。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饥饿、贫穷、疾病这些独特的生命体验所造就的精神创伤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因此,创伤也就成为其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李佩甫以创伤为支点来审视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存境遇和精神裂变,在创作中倾注了自己的深度洞察和理性反思,他用悲悯的情怀和感同身受的关切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创伤人物,展示了多角度多维度的创伤类型。通过对李佩甫创伤书写内容与手法的分析,也让我们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平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李佩甫的小说创作进行深度解析,以创伤理论为基础对其作品中人物的创伤类型、主题、原因以及表现进行梳理,探索创伤背后的深层意蕴和思想价值,实现对受创群体的真诚抚慰和审美救赎,进而揭示出李佩甫小说的创伤叙事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分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李佩甫的文学创作和目前学界对李佩甫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指出关于李佩甫作品的创伤书写尚且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并简单介绍选题原因及背景,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从创伤理论的源头入手,通过追溯创伤的词源本意,梳理出创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进和发展,以及创伤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并且通过指出创伤书写在文学领域的普遍存在来分析创伤与文学的结合条件以及衍生出来的新的问题,确立创伤叙事的研究视角。第二章对作品中塑造的受创者类型进行梳理,归纳出乡村统治者、离乡入城者、沉默的大多数和边缘化的女性这四类,几乎涵盖了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形象,更能反映创伤的普遍性。第三章把创伤进一步细化,指出创伤的不同类型和具体表现,涉及到身体创伤、童年创伤、情感创伤等主题,分析小说的现实批判精神。第四章将跟随作家的指引,探究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想要走出创伤阴霾和现实阻碍的艰难尝试,通过小说人物的不同命运走向揭示出无法终结的创伤和艰难救赎,以及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神性色彩。结语部分肯定了李佩甫创伤书写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以及引发我们当下的一些思考。

杨帆[8](2021)在《本雅明的童年书写研究》文中认为童年书写是本雅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柏林童年》《单行道》等作品和诸多单篇文章中均有所涉及。论文以本雅明的童年书写为研究对象,阐明本雅明作品中的童年经历书写及书写特点,基于此探究本雅明的童年书写同其理论命题之间的关联,归纳本雅明的童年书写之于童年文化史的意义,以及其中隐含的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其一,缺失性和丰富性的童年经历在给本雅明带来创伤的同时,也激发了他通过写作直面创伤,珍惜美好情感的生活态度。在以《柏林童年》为代表的童年经历写作实践中,他运用第一人称视角重构童年经历,将童年经历以片断的方式呈现,达成了不同时间点的个人体验与时代氛围的交融。其二,考察本雅明童年时代的物品、环境和经历可以发现,“收藏”将本雅明自童年起始的收藏经历与回顾时代历史的“收藏家特质”相联结;他童年时钟情旧式手工玩具,但机械复制技术的迅猛发展致其衰落,这启发了他对于机械复制技术的关注,进而考察“手的叙事”方式,提出“光韵”概念,发掘技术对大众生活和思想的改变;“都市”意象和“城市”生活在本雅明的童年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为他后来对思想方向的追求,对商业与资本幻象的发现,特别是对“闲逛者”等理论概念的提出注入了灵感。其三,本雅明对童年的持续关注和对童年文化精神的实践丰富了童年文化,他的童年书写在揭示童年价值的同时隐含了对现代性的批判,无论是现代人自主性的失落还是人类传统和经验的消逝,他都希望通过“辩证意象”的方式达成启蒙救赎。

张思齐[9](2020)在《宋玉《九辩》中的道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教前史指道教孕育时期的历史。从宗教上看,屈原和宋玉都是道教前史中的重要人物。从文学上看,屈原是辞赋大家,宋玉是赋体作家。从辞赋到赋体,其间既有文体自身的飞跃发展,又有顺理成章的逻辑联系,与屈宋的精神一致性大有关联。《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用以缅怀屈原,蕴含着丰富的道意。它体现了宋玉总体上的好道倾向,包括逍遥游和道教法术两个方面。宋玉的逍遥游从南征出发,中经一般的遨游,最后走向逍遥游。其涉及的道教法术有焚香祭神、飞升成仙、日常修炼、房中术等。《九辩》还有八个涉及道教的具体意象或人物形象,它们分别是蕙华、太公、凤凰、朱雀、苍龙、雷师、飞廉和诗人。

刘苏[10](2020)在《纸上电影院》文中提出1、何谓蜂巢,何谓幽灵1940年,在西班牙卡斯地利亚高原的一个小村落,镇公所正在放映《科学怪人》。村里的老老少少,搬着小板凳,坐在银幕前。科学怪人想做上帝才能做的事情,他想创造生命,最后,怪人杀死了陪他玩耍的小女孩,他可能并不知道,他那样做是杀死了她。影片放映的同时,村庄里的人们忙碌着各自的事情。一个养蜂的男人戴着面罩,仔细观察蜂巢,

二、爱使人生鲜花灿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爱使人生鲜花灿烂(论文提纲范文)

(5)布宁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爱情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3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布宁小说创作中的爱情诗学
    2.1 无处不在的“我”
    2.2 超越时空的爱情记忆
    2.3 “永恒女性”的美与救赎
第三章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爱情与庄园
    3.1 布宁与俄罗斯贵族庄园
        3.1.1 俄罗斯文化中的庄园形象
        3.1.2 布宁对庄园的永恒眷恋
    3.2 阿尔谢尼耶夫的爱情与庄园
        3.2.1 庄园与“我”的爱情的共生关系
        3.2.2 庄园与爱情对“我”的双重救赎
        3.2.3 庄园与爱情的超时空性
第四章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爱情与死亡
    4.1 俄罗斯文学中的“爱情”与“死亡”
    4.2 布宁艺术创作中的死亡观
        4.2.1 对俄罗斯文学传统死亡主题的继承
        4.2.2 佛教思维对布宁创作中死亡观的影响
    4.3 阿尔谢尼耶夫的爱情观与死亡观
        4.3.1 爱情消亡的必然性
        4.3.2 爱情对死亡的永恒超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藏传佛教供品象征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摘要2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缘起与选题的意义
    2.文献综述
    3.概念界定
    4.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祭祀品到藏传佛教供品的源流
    1.1 自然物的神圣化:原始苯教的祭祀品与巫术
    1.2 宗教的凸显:佛教影响下祭品的变迁
    1.3 供品的丰富与发展:不同教派对供品的解
        1.3.1 供品的丰富过程
        1.3.2 不同教派对供品的解释与偏重
        1.3.3 供品的发展:世间部的丰富供品
第二章 藏传佛教供品的出世间与世间格局
    2.1 自然空间与神圣的空间
    2.2 世间:作为供品使用的基本尺度
    2.3 出世间:供品的更高层次意义
第三章 藏传佛教供品的物质特征 材料/色彩/形制与象征
    3.1 供品的材料与象征
    3.2 供品的色彩特征与象征
    3.3 供品的形状特征与象征
第四章 藏传佛教供品的行为特征
    4.1 从神圣物品到供品:供品的供养与供献功能
    4.2 社会中的供品
    4.3 .特定文化情景中的供品
第五章 当前的供品象征与供品功能嬗变
    5.1 象征的嬗变
    5.2 功能的嬗变
    5.3 象征与功能的客观成立标准
结论
附录1 核心文献中供养仪轨的原文整理
附录2 供养对象
附录3 核心文献汉文翻译(节选)
附录4 田野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7)论李佩甫小说中的创伤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创伤的概念及理论渊源
    第一节 创伤理论概述
    第二节 当代文学中的创伤表达
第二章 李佩甫笔下的受创者形象
    第一节 乡村统治者——权力畸变下的施虐与受虐
    第二节 离乡入城者——身份缺失下的惶恐与悲哀
    第三节 沉默的大多数——集体无意识下的祭品与帮凶
    第四节 边缘化的女性——情感废墟下的伤痛与抵抗
第三章 创伤书写的多维表达
    第一节 身体创伤印记
        一、先天的残疾
        二、后天的自戕
    第二节 童年创伤记忆
        一、母亲的缺席
        二、父亲的丧失
    第三节 情感创伤体验
        一、婚姻中的背叛
        二、情欲中的迷失
第四章 无法终结的创伤与艰难救赎
    第一节 命运模式的复制
    第二节 无法终结的创伤
    第三节 艰难的救赎
    第四节 超越创伤的神性色彩
结语 李佩甫创伤书写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本雅明的童年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本雅明的童年经历书写
    1.1 缺失与丰富:本雅明童年经历的双重面向
        1.1.1 缺失性童年经历书写
        1.1.2 丰富性童年经历书写
    1.2 追忆与体验:本雅明童年经历书写的特点——以《柏林童年》为中心
        1.2.1 第一人称写作与儿童视角的回归
        1.2.2 追忆成果的片断式呈现
        1.2.3 个人体验与时代氛围的交融
第二章 本雅明童年书写与理论命题的建构
    2.1 童年与收藏
        2.1.1 阅读、书籍与谜语
        2.1.2 旅行、明信片与邮票
        2.1.3 收藏家与收藏品
    2.2 童年与机械复制
        2.2.1 旧式玩具的衰落与童真的凋零
        2.2.2 “手的叙事”的消失与“光韵”的消散
        2.2.3 大众与机械复制技术
    2.3 童年与城市
        2.3.1 从柏林到莫斯科:爱情方向与思想追求
        2.3.2 从柏林到巴黎:商业逻辑与资本幻象
        2.3.3 “闲逛者”与城市迷宫
第三章 本雅明童年书写的理论价值
    3.1 童年书写与童年文化史
        3.1.1 前消费社会的童年文化建构
        3.1.2 消费社会的童年文化危机
        3.1.3 本雅明童年书写在童年文化史中的意义
    3.2 童年书写与现代性批判
        3.2.1 现代人自主性的失落
        3.2.2 人类传统和经验的消逝
        3.2.3 辩证意象的启蒙救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宋玉《九辩》中的道意(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体的道意倾向
二、具体的涉道意象

(10)纸上电影院(论文提纲范文)

1、何谓蜂巢,何谓幽灵
2、爱比死更冷
3、爱和生命的尽头

四、爱使人生鲜花灿烂(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当代甘肃诗歌总体风貌及抒情特色[D]. 孙丽聪.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乔治亚·奥基弗花卉艺术研究[D]. 魏晨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冰心与基督教 ——以关键词为中心的考察(1919-1949)[D]. 葛刘丽.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4]宋代花艺美学对当代城市植物景观设计的启示[D]. 黄敏.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5]布宁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爱情主题研究[D]. 岑槿曦.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6]藏传佛教供品象征与功能研究[D]. 白玛英珍.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7]论李佩甫小说中的创伤书写[D]. 畅子莲.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8]本雅明的童年书写研究[D]. 杨帆. 河北大学, 2021
  • [9]宋玉《九辩》中的道意[J]. 张思齐.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10]纸上电影院[J]. 刘苏. 小说林, 2020(06)

标签:;  ;  ;  ;  ;  

爱让生活更美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