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电池中酶和蛋白质的直接电化学研究

生物燃料电池中酶和蛋白质的直接电化学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21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两大问题。传统能源的日渐枯竭已满足不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因此,寻找新能源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生物燃料电池是近年来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绿色环保能源。它作为小功率电源在一些特殊领域的应用十分具有吸引力,然而输出功率密度低是限制生物燃料电池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探索合适的催化剂(酶或氧化还原蛋白质)的固定载体和固定方法,使催化剂与电极实现直接快速的电子转移。本论文主要探索能实现酶或氧化还原蛋白质与电极之间直接电化学的新型载体材料以及合适的固定方法,制备酶生物燃料电池中的阳极催化剂和阴极催化剂。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炭黑(CB)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大的比表面、价格低廉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论文用CB做葡萄糖氧化酶(GOx)、血红蛋白(Hb)的固定载体,用吸附法将GOx、Hb固定到炭黑表面,以Nafion加固,制备了相应的修饰电极,研究了电极的直接电化学性质并考察了对β-D(+)葡萄糖及H2O2的电催化性能。此外,还对电极的稳定性作了研究。红外光谱和交流阻抗图谱表明用简单的吸附方法可将葡萄糖氧化酶GOx吸附在CB表面,循环伏安结果表明固定后的GOx可与电极表面可进行有效的直接电子转移,其式量电位E0’为-0.436 V,在40-150 mV·s-1范围内,不随扫描速率而变化。电化学反应速率常数ks为0.800s-1,比文献报道的大30多倍。这可能归因于炭黑表面的羧基、羟基等含氧功能团,为酶的固定提供了合适的取向和适宜的微环境。固定在CB上的GOx能保持其对β-D(+)葡萄糖氧化的生物电催化活性。即使电极在保存两周后,其电催化活性仅下降5%,说明电极有很好的稳定性。红外、紫外、XPS光谱结果表明用简单的吸附法可将血红蛋白(Hb)吸附在CB表面。吸附在CB表面的Hb能进行准可逆的直接电化学反应,其速率常数是1.02 s-1,而且固定化的Hb保持了对H2O2的良好的电催化活性,表明CB能促进Hb直接电化学反应。以上结果表明炭黑作为酶的固定载体有望在生物燃料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且电极制备方法简单、有效,可以用来制备生物燃料电池的其他催化剂。2.为了实现催化剂(酶和蛋白质)与电极之间有效的直接电子转移,制备了具有发散结构的胡须状碳复合物(MCWC)。用吸附的方法将Hb固定在MCWC表面。光谱实验表明固定后的Hb保持了原来二级结构的构象。循环伏安结果表明Hb在电极表面实现了直接电子转移并且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其电子转移速率常数为2.07 s-1,大于文献报道的其他的一些载体;其吸附量为4.56×10-13mol/cm2,大于在单位比表面的炭黑上的吸附量1.32×10-13mol/cm2。这可能归功于碳复合物特殊的碳刺结构可以增大Hb吸附的比表面,而且碳刺所形成大量的V-型孔有利于物质在电化学反应时迅速扩散;其次,在碳复合物表面有大量的羧基、羟基等含氧功能团,也为酶的固定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用同样的方法,我们研究了漆酶(Lac)在MCWC上的直接电化学,也得到了比较好的结果。Lac的电子转移速率常数为0.77 s-1,在电极表面吸附量为2.73×10-12mol/cm2。上述结果表明这种发散的胡须状碳复合物作为一种新型载体有望在生物燃料电池电极制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3.生物燃料电池中酶和蛋白质直接电化学除了使用碳材料作载体外,还可以使用硅基介孔分子筛作为载体。三维笼状二氧化硅介孔分子筛(FDU-12)具有大的笼径、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分子大小相匹配的窗口以及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可以作为HRP的固定载体。光谱实验表明用简单的吸附的方法可将HRP固定在FDU-12中,固定后的HRP保持了原有构象。循环伏安结果表明固定化的HRP实现了直接电化学,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其式量电位E0’为-0.325 V,电子转移速率常数为1.20 s-1,显示了较快的电子传递速率。其吸附量为5.44×10-11mol/cm2,这个值比HRP在电极表面的最大理论单层覆盖浓度(2×10-11mol/cm2)高出2倍多。这可能归因于笼状介孔分子筛FDU-12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特殊的笼状结构为HRP构筑了良好的微环境,使HRP在电极上获得了合适的取向,从而促进了HRP在电极表面的直接电子转移,而且FDU-12所具有的三维介观孔道也有利于物质的传输和扩散。此外HRP-FDU-12/GC电极的稳定性较好。大孔笼状二氧化硅介孔分子筛FDU-12有望为进一步研究氧化还原蛋白质的直接电化学和研制开发新型生物燃料电池、生物传感器酶电极提供新的思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生物燃料电池概述
  • 1.2.1 生物燃料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1.2.2 生物燃料电池的特点
  • 1.2.3 生物燃料电池的分类
  • 1.2.4 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历程
  • 1.2.5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概况
  • 1.2.6 酶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概况
  • 1.2.7 生物燃料电池发展的瓶颈和展望
  • 1.3 酶和氧化还原蛋白质的直接电化学研究简介
  • 1.3.1 酶和氧化还原蛋白质直接电化学的研究意义和背景
  • 1.3.2 酶和氧化还原蛋白质固定载体的研究
  • 1.3.3 酶和氧化还原蛋白质固定方法的研究
  • 1.3.4 几种常见的酶和氧化还原蛋白质简介
  • 1.4 本论文的立体思想和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技术和仪器
  • 2.1 材料的表征技术
  • 2.1.1 扫描电子显微技术
  • 2.1.2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1.3 氮气吸附脱附实验
  • 2.1.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 2.1.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2.1.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2.2 电化学测量技术
  • 2.2.1 循环伏安实验
  • 2.2.2 交流阻抗法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以炭黑为载体的葡萄糖氧化酶作为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血红蛋白在炭黑上的固定及直接电化学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胡须状碳复合物固载血红蛋白的直接电化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基于胡须状碳复合物的漆酶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3 结果与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HRP在大孔面心立方笼状介孔分子筛FDU-12上的固定及直接电化学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3 结果与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酶生物燃料电池[J]. 电源技术 2020(02)
    • [2].酶型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化工 2019(13)
    • [3].生物燃料电池研究现状及进展[J]. 信息记录材料 2018(03)
    • [4].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折纸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获进展[J].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7(01)
    • [5].近期热点文章[J]. 电化学 2017(01)
    • [6].酶生物燃料电池自供能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 分析科学学报 2017(05)
    • [7].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化工 2017(21)
    • [8].高科技“玩具”[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23)
    • [9].生物燃料电池及其研究进展介绍[J]. 化学传感器 2017(03)
    • [10].生物燃料电池研发获突破[J]. 杭州化工 2014(03)
    • [11].基于酶型生物燃料电池发展的自供电生物传感器的应用进展[J]. 现代化工 2014(08)
    • [12].浅谈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J]. 化工管理 2013(08)
    • [13].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 电源技术 2012(05)
    • [14].生物燃料电池研发动态[J]. 电源技术 2012(10)
    • [15].索尼公司新型生物燃料电池[J]. 电源技术 2010(06)
    • [16].新型生物燃料电池技术进展[J]. 电源技术 2010(10)
    • [17].基于三维石墨烯的甘油酶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17(06)
    • [18].可穿戴设备的神奇技术,汗水可以发电![J]. 环球聚氨酯 2017(09)
    • [19].未来生物燃料电池或使用混合燃料[J]. 技术与市场 2010(10)
    • [20].基于生物燃料电池的自供电传感器有望进入临床[J]. 传感器世界 2015(04)
    • [21].生物燃料电池酶电极的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13(02)
    • [22].海底生物燃料电池中304不锈钢(06Cr19Ni10)阴极腐蚀保护作用研究[J]. 材料开发与应用 2012(05)
    • [23].日本开发出可粘贴生物燃料电池[J]. 电源技术 2011(07)
    • [24].青岛能源所开发出基于生物燃料电池的自供电传感器[J]. 人工晶体学报 2015(03)
    • [25].英科学家利用细菌发电创造高效生物燃料电池[J]. 功能材料信息 2012(04)
    • [26].分子导线电刷技术推动体内生物燃料电池研发[J]. 大众科技 2009(07)
    • [27].科学家研发生物燃料电池 效率近乎100%[J]. 科技致富向导 2014(08)
    • [28].固定化酶阳极修饰在酶生物燃料电池研究中的进展[J].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29].利用汗液的柔性生物燃料电池问世[J]. 仪器仪表用户 2019(11)
    • [30].铜绿假单胞菌存活时间延长可提高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量[J]. 生物工程学报 2017(04)

    标签:;  ;  ;  ;  ;  ;  

    生物燃料电池中酶和蛋白质的直接电化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