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空间归属感设计研究

住区空间归属感设计研究

论文摘要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流通高速膨胀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搬迁,传统的邻里的关系纽带断裂,在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新住区里,如何重建社会归属感、认同感和良好的邻里交往关系,形成真正的“共同栖居的家园”,是城市现代化必然面临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有赖于住区空间的合理规划、建设和使用,从而创造出具有空间归属感的住区。本文致力于研究目前相对薄弱的住区空间归属感问题,通过居民对住区空间归属感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建设具有空间归属感住区的设计思路和应对策略,从而为我国住区建设提供经验和建设。本文以居民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为研究主体,以住区室外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文章以实地的调研剖析为依据,从一个设计人员的角度探讨我国住区归属感的户外空间的营造方法。本论文共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论文题目确定的背景,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框架,剖析了当前住区归属感设计的必要性,并重点对几个题目中的概念进行了解析;第二部分运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分析我国现阶段住区空间归属感的现状及总结;第三部分分析了人的居住需要、人的心理行为,依据住区内居民活动的特点,针对住区空间环境探讨了归属感空间的特质。第四部分运用居住心理学理论进一步分析阐述居民的心理需求及行为需求;第五部分通过人与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关系的探究,提出了具有归属感的住区户外空间的设计思路及应用策略。第六部分以规划实例来分析居民空间的归属感;第七部分是由上述六部分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本文力求通过对住区空间归属感的设计研究,唤起人们对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向往与了解。整个论文结构的研究顺序,是按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我国住区发展的沿革
  • 1.2.2 国外发展概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必要性
  • 1.3.1 住区空间归属感研究的目的
  • 1.3.2 归属感研究的必要性
  • 1.4 基本概念诠释
  • 1.4.1 研究概念诠释
  • 1.4.2 相关理论背景研究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5.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6 课题的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调查与分析
  • 2.1 调查研究
  • 2.1.1 调研背景
  • 2.1.2 调查地点选择
  • 2.1.3 调查方法
  • 2.1.4 调查内容
  • 2.1.5 问卷设计原则
  • 2.2 调查结果分析
  • 2.2.1 分析方法
  • 2.2.2 分析结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住区归属感理论与解析
  • 3.1 住区居民活动解析
  • 3.1.1 居民的居住需求
  • 3.1.2 居民的心理需求
  • 3.1.3 居民的行为需求
  • 3.2 住区交往活动空间解析
  • 3.2.1 空间
  • 3.2.2 场所
  • 3.2.3 空间、行为和场所
  • 3.2.4 住区交往空间场所的生成
  • 3.2.5 交往空间特征
  • 3.2.6 特殊群体的行为特征
  • 3.3 影响居民的空间归属感因素解析
  • 3.3.1 经济社会环境解析
  • 3.3.2 人文精神环境解析
  • 3.3.3 组织与环境管理解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居住心理学研究
  • 4.1 居住心理问题的产生
  • 4.2 居住心理与居住心理学
  • 4.2.1 居住环境与居住心理
  • 4.2.2 居住生理与居住心理
  • 4.2.3 居住行为与居住心理
  • 4.3 居住环境与居住行为
  • 4.3.1 环境认识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 4.3.2 空间行为与环境的易识别性
  • 4.3.3 人的领域性
  • 4.3.4 人对空间需求的私密性
  • 4.4 居住心理与住区规划设计的关系
  • 4.4.1 居住心理指导住区规划设计
  • 4.4.2 住区规划设计影响居住心理
  • 4.4.3 居住心理与居住环境的互动统一:中国传统合院住宅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住区空间归属感应用策略研究
  • 5.1 设计原则
  • 5.1.1 安全需求
  • 5.1.2 合理的环境识别系统
  • 5.1.3 可视、可达、可用
  • 5.1.4 亲和的尺度
  • 5.1.5 舒适需求
  • 5.1.6 自然与生态的视角
  • 5.2 设计思路
  • 5.2.1 住区空间人性化设计
  • 5.2.2 建筑空间要素的归属感
  • 5.2.3 交往空间的归属感
  • 5.2.4 安全防卫
  • 5.2.5 服务系统
  • 5.2.6 特殊群体
  • 5.3 住区空间归属感的设计方法
  • 5.3.1 范围界定
  • 5.3.2 设计目标
  • 5.3.3 现状解析及设计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 6.1 项目概况
  • 6.2 规划设计
  • 6.2.1 项目定位
  • 6.2.2 规划设计理念
  • 6.2.3 规划特点
  • 6.2.4 总体规划布局(营造功能布局合理的住区)
  • 6.2.5 规划结构体系
  • 6.2.6 道路及交通系统(便捷休闲的住区)
  • 6.2.7 绿化景观系统(生态环境良好的住区)
  • 6.3 住区空间归属感设计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方法和建议
  • (2) 课题前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老幼交互行为的既有住区户外空间类型研究[J]. 建筑学报 2019(S1)
    • [2].医院户外空间景观设计[J]. 居舍 2020(10)
    • [3].基于生态视角的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J]. 山西农经 2020(09)
    • [4].南京夏季高校户外空间组成要素与微气候舒适度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10)
    • [5].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与交往行为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7(08)
    • [6].儿童心理学对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的启发[J]. 青春岁月 2016(21)
    • [7].试析:户外空间设计中人性化的体现[J]. 长江丛刊 2017(26)
    • [8].从环境行为心理探讨居住户外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J]. 城市地理 2017(14)
    • [9].幼儿园户外空间创设问题及改进策略[J]. 家教世界 2017(18)
    • [10].医院户外空间景观的宜人性探讨[J]. 青年文学家 2009(20)
    • [11].社区老年人户外适用空间设计与交往影响分析[J]. 化工管理 2017(35)
    • [12].整体、多样、可持续的高校校园户外空间的营造[J]. 大家 2012(01)
    • [13].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关关系初探[J].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4(02)
    • [14].适宜老年人活动的城市公共户外空间特征分析[J]. 华中建筑 2011(09)
    • [15].大学校园户外空间设计研究[J]. 中国园林 2008(04)
    • [16].乡村幼儿园户外空间生产问题及因应策略——以贵州黔东南D幼儿园为例[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05)
    • [17].生物准则的多样化校园户外空间规划初探[J]. 建材与装饰 2018(23)
    • [18].综合医院户外空间园林植物景观规划[J]. 中国保健营养 2013(06)
    • [19].无顶建筑式设计手法构建户外空间的若干思考[J]. 山西建筑 2014(18)
    • [20].户外休闲空间亲和力研究——以休闲座椅为例[J].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3(09)
    • [21].户外空间的生活[J]. 赤子(上中旬) 2016(24)
    • [22].探析现代城市户外儿童空间设计研究[J]. 现代装饰(理论) 2015(08)
    • [23].设计户外空间 种出满园春色[J]. 科学生活 2008(03)
    • [24].基于人口老龄化需求的社区户外空间建设构想[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S1)
    • [25].浙江树人大学南校区校园户外空间分析与再设计[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26].互动装置艺术在高校校园户外空间的应用研究[J]. 建材与装饰 2020(16)
    • [27].基于感官特征的适老化户外空间景观设计[J]. 山西建筑 2017(25)
    • [28].基于改善风环境的高层住区户外空间优化策略[J]. 中华建设 2012(10)
    • [29].基于互动理念的儿童户外行为与户外空间的关联性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9(01)
    • [30].小区户外空间布局与邻里互助的建立[J].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9(01)

    标签:;  ;  ;  ;  ;  ;  ;  ;  

    住区空间归属感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