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运动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口腔运动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安徽阜阳236000

【摘要】目的:分析口腔运动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救治的早产患儿68例进行调查,选取时间为2018.2-2019.2。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比组采用常规喂养,观察组采用口腔运动干预。分析两组最终结果。结果:对比组摄入奶量、喂养成效、喂养效率和观察组相比较低,结果差异较大,P<0.05;对比组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早产患儿经口喂养中,可采用口腔运动干预方式,效果理想,值得应用。

【关键词】喂养;早产儿;口腔运动

随着我国每年新生儿人数的增加,早产儿也有所增加[1]。早产儿是指37周以内出生并存活婴儿,大多数早产儿在出生以后会面临着各种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营养问题[2]。早产儿在出生后由于身体都没有发育完全,会出现吮吸、吞咽、呼吸不协调以及喂养困难、身体功能发育不完全的情况,为此对其实施有效的干预可改善此情况,笔者在文中阐述了口腔运动干预方式,见如下[3]。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择在我院进行救治的早产患儿68例进行调查,选取时间为2018.2-2019.2。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比组早产儿中有15例为男性、19例为女性,胎龄为28至33周,平均30.5周,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共16例、剖宫产为18例;观察组早产儿中有16例为男性、18例为女性,胎龄为27.5至32.5周,平均30.5周,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共15例、剖宫产为19例。两组早产儿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比组采用常规喂养,以早产儿实际情况为根据,包含胃功能耐受状况、体重、胎龄,对摄入奶含量进行调整,每间隔2h进行1次喂养,喂养中以体位支持为主,避免肩部以及颈部受限。

观察组采用口腔运动干预,在实施喂养前的30分钟左右对早产儿进行口腔运动干预,每天1次,每次15分钟,以早产儿可以经口喂养为佳,方可停止。方法为:(1)按摩口腔:根据Fucile学者提出方案执行,施者佩戴无菌手套用食指为其进行口部按摩,首先进行脸颊按摩:将手指放在患儿的鼻翼根部,一边按压一边移动手指,以弧形向嘴角、向下按压;上嘴唇按摩:将手指放在患儿的上唇角,轻柔的按压,以圆形的方式按压;下嘴唇按摩:将手指放在患儿的下唇角,轻柔的按压,以圆形的方式按压;上下唇:将手指放在唇中间,轻柔按压,反复重复此动作;脸颊口腔内侧按摩:将手指放在脸颊的内侧,以C字形进行脸颊内部按摩;(2)吸吮锻炼:将无孔的安抚奶嘴放到早产儿口腔中,早产儿可以通过吮吸对口腔肌肉环境进行锻炼,提高早产儿的吮吸技巧,使吞咽和呼吸更协调,每天1次,每次5分钟;(3)体位支持:在干预过程中,仍应协同体位支持进行共同干预,改善颈部和肩部受限的情况,提高干预结果,在实施体位支持的时候要注意力度,以轻柔为宜,如果患儿出现不适感或是血氧饱和度降低等情况应立即停止。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喂养进展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喂养进展从摄入奶量、喂养成效、喂养效率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从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下降方面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式

根据观察指标统计相关数据,将需要对比的资料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17.0)中进行查询,但P值低于0.05的时候说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喂养进展对比

对比组摄入奶量、喂养成效、喂养效率和观察组相比较低,结果差异较大,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干预后两组早产儿都出现了不良反应,对比组有9例患儿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构成比为26.47%;有11例患儿出现呼吸暂停情况、构成比为32.35%;有16例患儿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情况,构成比为47.06%;观察组有1例患儿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构成比为2.94%;有2例患儿出现呼吸暂停情况、构成比为5.88%;有1例患儿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情况,构成比为2.94%,对比组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较大,P<0.05。

3讨论

早产儿在出生以后都会出现吮吸、吞咽、呼吸不协调的情况,不能够实现全部经口喂养,需要给予患儿管饲营养、静脉营养[4]。为了早日实现全部经口喂养,要对其实施有效的支持,在以往支持中,常用方式为体位支持,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肩部以及颈部受限情况,使早产患儿能够正常的吮吸。虽然体位支持干预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理想,为此采用了口腔运动干预方式。口腔运动干预是由Fucile学者所提出[5],这种干预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口腔肌肉,改善口腔环境,同时还能够促进口腔肌肉组织以及口腔骨骼神经系统的发展,有利于营养性吮吸模式的改善,提升吸吮的压力,促进早产儿的口腔进食功能的成熟,实现经口喂养至完全经口喂养过渡。口腔运动干预分为2部分,第1部分是口腔刺激的关键,可以提高吮吸口腔的力量,第2部分是改善患儿的神经肌肉系统,改善吮吸的持续力量。

综上所述,在早产患儿经口喂养中,可采用口腔运动干预方式,效果理想,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莹.音乐联合口腔运动干预疗法对早产儿喂养表现的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3):165.

[2]涂满梅,王丽丽,余英,等.改良口腔运动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9):86-87.

[3]陈彩梅,黎清耀,袁碧丹,等.四联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在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9):87-88.

[4]韦毅,秦吉秀,唐瑜,等.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7,4(14):42-44.

[5]张莹.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0):13734.

标签:;  ;  ;  

口腔运动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