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起源与发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起源与发展

论文摘要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刺治疗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而又争议颇多的一个概念。由于历代医家对针刺补泻手法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针刺补泻手法的研究和应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春秋战国至明代有关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按照各种所查书目成书年代的顺序并和中国社会文化特有的阶段性发展规律相结合,通过比较、分析各个时代医家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操作方法和变化规律,以期梳理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发展脉络,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结合现代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机理研究,以期对古代单式针刺补泻手法进行发扬改进,同时也提供翔实的文献为依据,探讨单式补泻手法发展特点与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特征的相关性,以期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推动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规范化研究与临床应用。本论文选择了六种单式针刺补泻手法进行研究,没有涉及复式针刺补泻手法,主要是考虑到复式针刺补泻手法是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综合应用。通过前期对大量文献的整理筛选,发现部分当代文献由于对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操作应用存在某种混乱不清而造成相应的研究结果缺乏足够科学依据的学术现象,所以希望从最基础的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研究开始,以求正本清源、删繁就简,力求勾勒出一个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发展脉络。本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上篇古代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研究、下篇为现代针刺补泻手法研究,最后是讨论部分。第一部分上篇为全文的主体,以手法为纲,年代为序,通过广泛收集春秋战国至明代医家著作的原始资料,借助文献研究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归纳。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及著作进行研究。重点是针对六种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包括呼吸、徐疾、开阖、迎随、捻转和提插补泻手法,按照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特殊阶段性对其起源与发展特点进行整理和剖析。第二部分下篇分别从文献研究与实验研究两个方面梳理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现代研究状况。文献方面主要通过现代针灸名师对针刺补泻理论的研究,包括靳瑞教授、李鼎教授、魏稼教授及方剑乔教授等对针刺补泻手法的不同见解作出解读心得。实验研究分为临床机理研究、实验室机理研究及针刺补泻量化三个部分,临床机理主要针对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手法的研究;实验室机理主要针对提插补泻、捻转补泻手法的研究;针刺补泻量化又分为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两部分。通过对近三十年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研究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这一时期相关研究在取得进展的同时,高水平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尤其是近五年的研究文献相对更少,而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捻转、提插补泻两种手法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应该和补泻手法本身争论颇多且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有关,这无疑会制约机理研究的平顺发展。目前的研究结果证实针刺补泻手法确实具有有效性,并且不同的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其结果和文献研究不谋而合,但是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献论证支持。第三部分为讨论部分。首先通过第一部分原始资料的梳理,试图对六种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起源及其发展脉络进行总结,并提出在相应的历史时段中其各自的发展特点。其次针对单式补泻手法发展的特点与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尝试性分析。本论文所研究的六种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内经》,在历经朝代变迁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转变的过程中随之发生变化。两晋、隋唐阶段,单式针刺补泻手法主要以继承《内经》主旨为要;两宋时期由皇权国家牵头出资官修了诸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集前人经验为一体的医学大作,进一步奠定了学术传承及后世发展的文化基础;而同时期与宋对峙的金朝及随后统一中国的元朝是一个文化活跃、医学思想创新的特殊时期。到明代,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高峰,大量针灸专著纷纷涌现。当时的医家不仅有对前代的传承,更涌现出大量的创新工作,呈现出针刺手法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状态。通过对单式针刺补泻手法起源与发展特点及其和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特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国特有的“士大夫政治”深刻影响了包括针灸学在内的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进程。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上篇 古代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研究
  • 1. 呼吸补泻
  • 1.1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 1.1.1 《内经》
  • 1.1.2 《难经》
  • 1.1.3 阶段分析
  • 1.2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 1.2.1 《针灸甲乙经》
  • 1.2.2 《黄帝内经太素》
  • 1.2.3 《千金翼方》
  • 1.2.4 阶段分析
  • 1.3 宋辽金元时期
  • 1.3.1 《太平圣惠方》
  • 1.3.2 《圣济总录》
  • 1.3.3 《针灸资生经》
  • 1.3.4 《济生拔萃》
  • 1.3.5 《针经指南》
  • 1.3.6 阶段分析
  • 1.4 明代
  • 1.4.1 《针灸大全》
  • 1.4.2 《针灸聚英》
  • 1.4.3 《针灸大成》
  • 1.4.4 《医学入门》
  • 1.4.5 阶段分析
  • 2. 徐疾补泻
  • 2.1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 2.1.1 《内经》
  • 2.1.2 阶段分析
  • 2.2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 2.2.1 《针灸甲乙经》
  • 2.2.2 《太素》
  • 2.2.3 《千金翼方》
  • 2.2.4 阶段分析
  • 2.3 宋辽金元时期
  • 2.3.1 《太平圣惠方》
  • 2.3.2 《济生拔萃》
  • 2.3.3 《针经指南》
  • 2.3.4 阶段分析
  • 2.4 明代
  • 2.4.1 《针灸大全》
  • 2.4.2 《针灸聚英》
  • 2.4.3 《针灸大成》
  • 2.4.4 《类经》
  • 2.4.5 阶段分析
  • 3. 开阖补泻
  • 3.1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 3.1.1 《内经》
  • 3.1.2 阶段分析
  • 3.2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 3.2.1 《针灸甲乙经》
  • 3.2.2 《太素》
  • 3.2.3 阶段分析
  • 3.3 宋辽金元时期
  • 3.3.1 《太平圣惠方》
  • 3.3.2 《济生拔萃》
  • 3.3.3 《针经指南》
  • 3.3.4 阶段分析
  • 3.4 明代
  • 3.4.1 《针灸大全》
  • 3.4.2 《针灸聚英》
  • 3.4.3 《针灸大成》
  • 3.4.4 《类经》
  • 3.4.5 阶段分析
  • 4. 迎随补泻
  • 4.1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 4.1.1 《内经》
  • 4.1.2 《难经》
  • 4.1.3 阶段分析
  • 4.2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 4.2.1 《针灸甲乙经》
  • 4.2.2 《太素》
  • 4.2.3 阶段分析
  • 4.3 宋辽金元时期
  • 4.3.1 《圣济总录》
  • 4.3.2 《子午流注针经》
  • 4.3.3 《洁古云岐针法》
  • 4.3.4 《针经指南》
  • 4.3.5 阶段分析
  • 4.4 明代
  • 4.4.1 《针灸大全》
  • 4.4.2 《针灸聚英》
  • 4.4.3 《针灸问对》
  • 4.4.4 《针灸大成》
  • 4.4.5 《类经》
  • 4.4.6 《医学入门》
  • 4.4.7 阶段分析
  • 5. 捻转补泻
  • 5.1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 5.1.1 《内经》
  • 5.1.2 阶段分析
  • 5.2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 5.2.1 《针灸甲乙经》
  • 5.2.2 《太素》
  • 5.2.3 阶段分析
  • 5.3 宋辽金元时期
  • 5.3.1 《子午流注针经》
  • 5.3.2 《针经指南》
  • 5.3.3 阶段分析
  • 5.4 明代
  • 5.4.1 《神应经》
  • 5.4.2 《针灸大全》
  • 5.4.3 《针灸聚英》
  • 5.4.4 《针灸问对》
  • 5.4.5 《针灸大成》
  • 5.4.6 《医学入门》
  • 5.4.7 阶段分析
  • 6. 提插补泻
  • 6.1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 6.1.1 《内经》
  • 6.1.2 《难经》
  • 6.1.3 阶段分析
  • 6.2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 6.2.1 《针灸甲乙经》
  • 6.2.2 阶段分析
  • 6.3 宋代辽金元时期
  • 6.3.1 《琼瑶发明神书》
  • 6.3.2 《子午流注针经》
  • 6.3.3 《针经指南》
  • 6.3.4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6.3.5 阶段分析
  • 6.4 明代
  • 6.4.1 《针灸大全》
  • 6.4.2 《针灸聚英》
  • 6.4.3 《针灸大成》
  • 6.4.4 《医学入门》
  • 6.4.5 阶段分析
  • 下篇 现代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研究
  • 7. 文献研究:现代针灸名师对单式针刺补泻的理论研究
  • 7.1 靳瑞教授
  • 7.2 李鼎教授
  • 7.3 魏稼教授
  • 7.4 其他学者
  • 8. 实验研究
  • 8.1 临床机理研究
  • 8.1.1 徐疾补泻手法的临床机理研究
  • 8.1.2 提插补泻手法的临床机理研究
  • 8.1.3 捻转补泻手法的临床机理研究
  • 8.1.4 分析
  • 8.2 实验室机理研究
  • 8.2.1 提插补泻手法的现代实验室研究
  • 8.2.2 捻转补泻手法的现代实验室研究
  • 8.2.3 分析
  • 8.3 针刺补泻量化研究
  • 8.3.1 针刺补泻量化的临床研究
  • 8.3.2 针刺补泻量化的基础研究
  • 8.3.3 针刺补泻量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试析
  • 讨论
  • 9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发展的脉络及特点
  • 9.1 呼吸补泻
  • 9.2 徐疾补泻
  • 9.3 开阖补泻
  • 9.4 迎随补泻
  • 9.5 捻转补泻
  • 9.6 提插补泻
  • 10. 单式补泻手法发展的特点与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特征的相关性
  • 10.1 历史年代的划分标志
  • 10.2 历史年代的划分依据
  • 10.3 单式补泻手法发展的特点与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特征的相关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烧山火”与“透天凉”复式针刺补泻手法浅析[J]. 湖南中医杂志 2020(03)
    • [2].针刺补泻手法仿真治疗系统研制的构想[J]. 时珍国医国药 2013(12)
    • [3].循经感传针刺补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19)
    • [4].“强弱刺激论”与针刺补泻手法的关系[J]. 中国针灸 2013(07)
    • [5].论治神与针刺补泻[J]. 浙江中医杂志 2012(11)
    • [6].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参数分析[J]. 上海针灸杂志 2011(09)
    • [7].《内经》针刺补泻手法探析——《针灸医籍选读》学习点滴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17)
    • [8].基于数据挖掘的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临床应用特点分析[J]. 针刺研究 2015(06)
    • [9].关于“烧山火”、“透天凉”研究现状的分析[J]. 中外医疗 2008(02)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毫针复式针刺补泻手法临床应用特点研究[J]. 针刺研究 2016(02)
    • [11].针刺补泻手法规范化研究的相关问题[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4)
    • [12].阎润茗针刺手法和取穴特点探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14(05)
    • [13].一种具有传统中医针刺补泻手法的新型虚拟仪器电针仪设计[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4)
    • [14].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6(10)
    • [15].《内经》针刺补泻手法新释[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8(02)
    • [16].石学敏针刺补泻手法量学切入点浅析[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11)
    • [17].旴江针灸席弘派针刺补泻手法微探[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10)
    • [18].浅谈针刺补泻[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26)
    • [19].“龙虎交战”针刺补泻手法探讨[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4)
    • [20].针刺补泻手法用于夹脊穴、阿是穴为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 北京中医药 2013(01)
    • [21].近十年来针刺补泻理论研究概况[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10)
    • [22].试论《内经》针刺补泻手法操作[J]. 中国针灸 2009(10)
    • [23].针刺补泻手法结合西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14(14)
    • [24].谢国荣教授针灸临证经验总结[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11)
    • [25].针刺补泻中的手法及其应用[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1)
    • [26].腧穴本真探究[J]. 江苏中医药 2011(10)
    • [27].烧山火透天凉机理探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7)
    • [28].试论《内经》中阴阳理论与针刺手法的关系[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0(02)
    • [29].针刺穴位正确深度、角度方向及补泻手法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88)
    • [30].针刺手法补泻的现代研究概况[J].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16(02)

    标签:;  ;  ;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起源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