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的护理体会潘宏

早产儿的护理体会潘宏

潘宏

(新疆巴州人民医院841000)

【关键词】早产儿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197-02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大于26周但不满37周的活产婴儿,体重大多在2500g以下、身长不到47cm、哭声轻弱、颈肌软弱、四肢肌张力低下、皮肤红嫩。来新生儿科就诊的早产儿大多都生存能力低下,为了降低早产儿死亡率,提高其生命质量,提高对早产儿有效的护理是必须的。针对早产儿的特点我现将自己多年对早产儿的护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阐述、总结。

1、保温

1.1早产儿刚脱离母体相对恒温环境,体温调节功能差,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热,棕色脂肪少,无寒战反应,产热不足,保暖性差,汗腺发育差,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对早产儿而言,保温很重要。

1.2对早产儿需暴露肢体的操作如:动脉采血、静脉采血、留置针的穿刺等,应在远红外辐射台保暖下进行,室温应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及通风时应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以防失水过多,在保证温度及湿度的前提下,还应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3次,但应避免对流风直吹婴儿。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体重小于2000g应放入婴儿培养箱保温,体重越轻,箱温越高,体重大于2000g者,维持箱温在36.5℃—37℃。因头部面积占体表面积的20.8%,散热量较大,头部应戴绒布帽,布帽应大小合适,无边棱。每日测体温至少6次,并根据婴儿体温调节暖箱温度及盖被的厚薄,应逐渐小幅度调节,让早产儿有一个适应过程。若用热水袋保温,水温不宜过高,热水袋外套毛巾套,热水袋应置于包被外,防止婴儿被烫伤。

2、合理喂养

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上而无青紫的患儿,可在生后2—4小时试喂10%葡萄糖水2ml/kg,无呕吐者可在6—8小时喂乳,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下或伴有青紫者,可适当延迟喂养时间。试哺时观察吸吮力及吸吮与吞咽是否协调,防止呛咳或误吸,甚至发生窒息。喂乳量根据消化及吸收能力而定,以不发生胃内潴留及呕吐为原则,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每次喂乳量越少,喂奶间隔时间越短,并根据喂乳后有无腹胀、呕吐、胃内残留情况调整。用奶瓶喂养时,奶嘴孔应大小适宜,过小时婴儿吸乳费力,易引起疲劳;奶嘴孔过大时,乳汁流速过快,易引起呛咳、误吸甚至引发窒息。喂哺者应左手托起并抬高患儿头颈部,右手持奶瓶(注意观察吸吮及吞咽情况)。早产儿食管括约肌压力低,胃底发育差,呈水平胃,而幽门括约肌较发达,喂哺后宜取右侧位,观察有无青紫,溢乳和呕吐现象。吸吮无力及吞咽功能不良者,可采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必要时静脉补充高营养液,早产儿各种消化酶分泌不足,胆酸分泌较少,消化吸收能力差,但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最好是母乳喂养,因缺氧喂养不当可引起坏死性小肠炎。无法母乳喂养的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早产儿肾排酸能力差,牛乳中蛋白质和酪蛋白比例均高于母乳,可使早产儿内源性氢离子增加,超过肾小管的排泄功能范围,引起晚期代谢性酸中毒,故不宜用牛乳喂养。

3、预防感染

早产儿皮肤红嫩,角质层偏薄,易破损引起感染,故早产儿防感染应从保护皮肤完整行抓起。

3.1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唇湿润,加强皮肤和脐部护理,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每日沐浴1~2次,水温在38℃—40℃,以流水冲洗为宜,脐部未脱落前可采用分段沐浴,沐浴后用2.5%碘酒消毒局部皮肤,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尿布边缘应在脐部以下,防止尿液浸湿的尿布污染脐部。尿布以质软、消毒、纯棉透气为宜,及时更换尿布,换后用温水洗净臀部,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发生婴儿红臂,不宜沐浴的早产儿应用软毛巾轻轻擦拭,尤其注意皮肤褶皱处的清洁。坚持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轻轻按摩受压皮肤,发现皮肤破损者及时处理,严格交接班,详细记录皮肤情况,输液时严防液体、药物漏入血管外,引起局部坏死或皮损。

3.2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

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后均应洗手,严禁非本室人员入内,如人流超过正常时应进行消毒,确保空气清新,仪器物品清洁,防止交叉感染,使用暖箱时,每周必须彻底消毒一次,箱内的蒸馏水每日更换一次,防止细菌繁殖,保证给患儿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

4、呼吸的观察及护理

早产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常会发生呼吸暂停现象,护理人员必须严密观察呼吸活动及皮肤颜色,生命体征,发现呼吸暂停时立即进行有效的托背、胸处按压,备齐抢救物品及药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加强呼吸系统的管理,采用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缺氧症状者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氧气浓度及吸氧时间应根据缺氧程度及吸氧方式而定,常用氧气浓度为30%—40%,吸氧时间不宜过长,或在血气分析监测下用氧,防止氧中毒的发生。

5、密切观察病情

早产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病情变化快,突发事件多,需要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加强巡视,正确喂养,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及护理,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

6、做好出院后的宣教工作

早产儿出院离开病区,将有早产儿父母及家人喂养照料,父母往往认为早产儿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应对早产儿父母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消除早产儿父母紧张、失望悲观情绪,针对早产儿情况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宣教、沟通,增强他们育儿信心,以便早产儿出院后仍得到全面、有效的护理。

参考文献

[1]《儿科护理》

标签:;  ;  ;  

早产儿的护理体会潘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