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眼高压后大鼠视网膜节细胞选择性死亡与视网膜局部血供的关系

急性眼高压后大鼠视网膜节细胞选择性死亡与视网膜局部血供的关系

论文摘要

目的:检测急性眼高压后视网膜中央部和周边部血液供应的改变是否有差异;如果这两个部位的血供改变有差异,进一步检测这种差异改变与节细胞选择性死亡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90只成年健康SD大鼠(体重200~220g)分三步进行实验。首先,为了找到最优的灌注条件,我们在60只动物中测试了由四种明胶浓度和五种灌注压力组合而成的二十种灌注条件。基于这60只动物的结果,我们希望找到能充分显示视网膜中央部和周边部血管的最优明胶墨汁灌注方法。其次,进一步比较第一步实验得出的最优灌注方法与常用的vWf免疫荧光法在大鼠视网膜血管标记效果方面的异同。最后,观察了第一步实验得出的最优灌注方法对同一组织中神经元/胶质细胞标记的影响。第二部分:通过先前改良的明胶墨汁灌注和荧光微球注射方法从形态和功能两方面检测急性眼高压后大鼠视网膜中央、中间和周边部血液供应的时空变化。第三部分:通过荧光金逆行标记系统检测了急性眼高压后再灌过程中节细胞丢失的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第二部分的资料,进行节细胞的丢失率与局部血供增加率之间的线性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第一部分:先在140%大鼠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pressure,MAP)下灌注含3%明胶的37℃墨汁20ml,再在180%MAP下灌注含5%明胶的37℃墨汁20 ml能充分显示大鼠视网膜血管。该明胶墨汁灌注方法对视网膜血管的显示效果在切片和铺片上均优于常用的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免疫组化方法,而且该方法不影响视网膜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免疫组化标记和视网膜节细胞的荧光金逆行标记。第二部分:急性眼高压后再灌过程中视网膜中央、中间和周边部血供都是先增加、再降低、然后逐渐恢复;而且整个再灌过程中视网膜中央部和中间部血供增加率都大于周边部。第三部分:急性眼高压后再灌对视网膜中央和中间部节细胞存活的影响相似;急性眼高压后再灌过程中,尤其是再灌1d内,视网膜周边部节细胞丢失率明显高于中央部和中间部。急性眼高压后视网膜中央、中间和周边部节细胞的丢失率与其局部血供的增加率显著相关,尤其在再灌1d内;急性眼高压后周边部节细胞的丢失率与局部血供增加率的相关程度明显高于中央部和中间部。结论:①改良的明胶墨汁灌注方法对大鼠视网膜血管的标记效果优于vWf标记方法,而且能在同一视网膜上与神经元/胶质细胞双标记;②急性眼高压后大鼠视网膜局部血供的改变和节细胞丢失都具有时空特性;③急性眼高压后大鼠视网膜节细胞的选择性死亡与视网膜局部血供的差异改变有关,而且这种相关关系具有时相特异性和区域特异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鼠视网膜血管显示方法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动物分组与实验设计
  • 1.3 主要试剂和设备
  • 1.4 明胶墨汁的制备
  • 1.5 动物灌注及视网膜组织的制备
  • 1.6 大鼠视网膜微血管明胶墨汁充填效果的评价标准
  • 1.7 正常视网膜组织的制备
  • 1.8 节细胞的荧光金标记
  • 1.9 免疫荧光染色
  • 1.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急性眼高压后大鼠视网膜局部血液供应的时空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动物分组与实验设计
  • 1.3 急性HIOP动物模型制作
  • 1.4 明胶墨汁灌注及视网膜组织的制备
  • 1.5 荧光微球注射及视网膜组织的制备
  • 1.6 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急性眼高压后大鼠视网膜局部血供的变化对节细胞存活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动物分组与实验设计
  • 1.3 急性HIOP动物模型制作
  • 1.4 节细胞的荧光金标记和组织制备
  • 1.5 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急性眼高压后大鼠视网膜节细胞选择性死亡与视网膜局部血供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