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张秀梅

摘要: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人文学科。中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文质兼美、充满热情与活力的人性教育学科,比之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高尔基曾说:“文学即人学”。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昭示了语文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呼唤。本文主要就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人文教育;教学方法

丰富的人文知识孕育着博大的人文精神。阅读作品中表现着丰富的人生情感以及人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文学是人的生活教科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是很鲜明的,自主、互动,充满热情与活力的语文课堂给学生与人文关怀。学习文学作品,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文的“思想内容”、“主题”层面,应更多地挖掘其中的人性内涵。因此,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在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非常必要的。

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对人文知识的把握,更是透过人文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是单纯地把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关于人生的意义价值的内容给予阐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人文态度。在语文学习中,不丢语文本色,保持根本任务;学习和运用母语来表情达意,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洞察人生,启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那么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有哪些呢?

一、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教育的育人功能

教育本身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人性化的事业。“教书育人”是教育者的基本职责。教育者不仅仅承载着传道解惑的文化使命,还肩负着健体强心的伟大使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我们还是一个心灵的交流者,一个情感的激发者,一个思维的启发者。在树立学生的正确认知观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维护学生的心里健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的天职是育人,现代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而培养个人的人文素养,则是其核心。例如,在学习《项链》一课时,对于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我们不能狭隘地认为玛蒂尔德就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而对此加以批判。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理解她的苦恼、追求与辛酸。十年的辛酸给以她直面生活、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她也是可爱的。从多角度去分析人物形象,并试图思考人生的意义,对学生探寻生命意义、思考人的价值有直接的启发作用。《边城》一文中,通过对翠翠与爷爷的祖孙之情、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的描写,折射出人性至真、至纯、至善的美,它所表现的自然、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有良好的感染作用。

二、教材的改革,更多倾注人文知识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课本是传授知识之本”,把教材只看作知识的载体,这是不全面的。在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看来,运用语文教材不仅在传授语文知识,更应培养和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语文文化与发展的时代要求,拓开了语文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新视界。

1.教材的编写体现出人本化,由传统的知识本位逐渐走向人格本位,引导学生认识到鲜活的生命形态,促进其人格发展和生命的成长。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都渗透着人文因素,贴近心灵,贴近生活。如: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课后研讨和练习就有这样一个讨论:你如何看待文中所说“壮美趣味”,并且试着思考自己生活中遇到困难是怎样看待的?这样启发学生,把经历人生困难看着一种“战斗的欢乐”,一种值得回味的经历,因此幸福充满趣味,这实际上就体现了一种乐观主义情怀,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2.教材编写活动化,课程内容动感化。即教材中逐渐突出活动性学习,如课后练习中出现学习的自主探索活动、实践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活动等。

3.教材增加名著阅读篇章,让学生能从伟大的精神灵魂中热爱其人文思想,感悟生命,学会生存。

三、教育方式的转变,投入更多人文关注

首先,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学应当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导”比“教”更重要。但是,我国传统教育,甚至当前教育,始终坚持一种权威的价值取向——崇古、崇圣、唯书、唯上。这样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崇尚求同,忽视求异,甚至于千人一面。在教学中,学生推崇教育的权威,往往成了教学活动的被动客体,而丧失了主体地位。这样,其独立人格、丰富的个性与创造性都在这样的文化价值中被封杀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应注意拥有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其独立个性的发挥,使之成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富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

其次,从教师态度上来看,应注重情感的投入,关注学生心灵、人格的发展。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能从感知、体验、分享受教育者内心世界入手,进行语文教育。语文本来就是一门人文性非常浓厚的学科,充满人情味。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关系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贯彻平等原则、关爱原则、信人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关注其心灵发展。相信学生,包容学生,激发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

再次,从教育评价来看,往往语文课程方面显得太片面狭隘。表现在:过分强调学生成绩,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语文本来是文化的传承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鲜明标志。但在单纯的“应试”下,却显得黯然失色,丧失其人文性特征。

四、受教育者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总是以自己的价值尺度评价,这样接受教育者传授的内容,并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参与整个教育活动。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培养不能忽视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心灵世界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其人文素质。课外阅读与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巨大的提升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认识历史,洞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文学作品和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丰富经验的来源,也是认识社会,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矛盾,剖析人生的重要手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老庄,感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读李白,聆听其强烈自尊、傲岸不羁的自然本性;读哈姆雷特,琢磨对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的探讨……,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实践,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我人文意识,也是人文教育的一种方式。

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文教育关注学生心灵、个性,健全人格,完善人性,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本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学语文课程更突出人文性,对受教育者提升人格修养,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尤为重要。我们也不愿看到我们的下一代失去传统文化品质,失去人类精神家园,成为没有理想、没有信念的教育产品。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育者,我们应重塑人文精神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机械的教育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成为有文化、有修养,自由、健康、和谐的社会人。让我们和下一代一起留住我们民族的根、守住民族的魂。

作者单位: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职业中学

邮政编码:032500

标签:;  ;  ;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