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国际保理历史悠久,其渊源能够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巴比伦时代,在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前,国际保理已经取代信用证成为全球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方式,并且其业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进入21世纪,全球国际保理业务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0%。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国际贸易活动大幅度地增加,与之相应,作为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国际保理业务发展也非常迅速,从2001年到2006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37%,远高于全球国际保理的增长率,中国成为国际保理增长最快的国家。然而,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现状却与在全球国际贸易市场的地位极不相称。据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高达14221.2亿美元,占全球进出口总额的6.7%,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世界贸易体。而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actors Chain International,简称FCI)统计,2005年全球的国际保理业务量为10,165亿欧元,中国国际保理业务量为58.3亿欧元,占比仅为0.57%。国际保理是当前全球国际贸易最重要的一种结算方式,然而在我国的发展却十分滞后,与我国国际贸易大国地位不相匹配,是哪些因素制约了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国际保理业务可能发生哪些变化,适应我国国情的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模式是什么,中国国际保理未来的发展策略如何?本文正是立足于以上诸多问题,探寻解决之道。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国际保理的基本理论,本部分内容是研究当前特定的金融和国际贸易环境下国际保理发展模式和策略的基础。首先概要总结了国际保理的定义、分类、优势及基本流程。其次,回顾了国际保理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寻国际保理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为接下来将我国国际保理发展与欧美国家进行比较作铺垫。再次,介绍了国际保理的定价模型,分析构成保理服务成本的主要因素,这是研究我国国际保理价格现状的理论基础,也是探究解决我国国际保理发展困境的必要前提之一。第二部分,我国国际保理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国际保理的发展现状,包括业务和制度两个方面。应该承认保理制度在我国仍是较为陌生的东西,和国外保理业务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的保理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时间上起步晚,能够开展业务的主体少,保理业务范围窄,操作缺乏经验,没有完善的立法规范,保理法律意识薄弱。其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入分析制约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的因素。笔者认为导致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宏观因素包括:商业信用基础薄弱,保理法制建设落后,保理从业人才的缺乏等;主要微观因素则包括国际保理综合费用过高,市场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国际保理服务,国际保理对出口商收汇风险转移的有限性等。第三部分,国际保理风险及其管理。本部分从三个方面分析国际保理的风险和风险管理办法:1、信用风险是国际保理中最常见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来自于进口商或者出口商的。应收账款风险的承担是国际保理的核心服务,向出口商收取的资费与其承担的风险大小相对应,因此通过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可以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进而确保保理商的利益。2、当前弹性汇率制度下,国际保理业务的汇率风险也相应加大,在“国际保理+出口信用保险”模式下,由于出口信用保险的理赔存在的时滞,汇率风险进一步加剧,如何化解国际保理业务中的汇率风险对国际保理服务的定价及业务发展至关重要。借鉴目前汇率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笔者提出保理商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汇率风险加以有效管理:一是通过各种措施尽早收汇;二是通过合适的金融工具转移汇率风险,例如远期合同交易、期货与期权交易以及综合方法等。3、法律风险。国际保理是保理商与贸易商订立的一种契约行为,保理合同订立的瑕疵容易造成履约纠纷。保理相关法制的不完善和各国法律的差异往往阻碍纠纷的顺利解决,因此除了保理合同的完善之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也十分必要。第四部分,我国国际保理发展的迫切性。论文从三方面论证发展我国国际保理的迫切性:首先,结合当前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金融环境,探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的影响。笔者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将引发我国国际贸易的产业和地区分布结构的调整,这将对国际保理的业务结构产生影响。以初级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所受的影响最大,一方面他们的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低,另一方面他们的融资需求也比较大,因此未来国际保理业务有必要向中小企业市场倾斜;另外,人民币升值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将会有良好的发展,而这类企业的利润往往比较高,支付能力也较强,当前保理综合费用高的困境在一定程度得到缓和,但对保理商的服务水平要求提高,这就要求保理商的资质也应有相应的改进;人民币升值也将导致初级加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这也意味着国际保理市场也将发生转移,保理商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业务倾斜。其次,中小企业是当前我国国际贸易的主体,应收账款的风险以及贸易融资的困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正常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而目前我国国际保理则较少提供针对中小企业的保理产品和服务。最后,随着银行业开放进程的加快,外资银行的挑战越来越大,国际结算是外资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在该领域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包括国际保理服务,而服务的差距很可能引发中资银行客户资源的流失。大力发展国际保理服务,有利于提高中资银行的竞争力,积极应对未来市场的挑战。第五部分,国际保理未来发展策略初探。随着当前金融和贸易环境的改变,国际保理业务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遭遇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因此,在充分认识到国际保理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和国内经济发展意义的基础上,有关各方须尽快制定大力促进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的策略。笔者认为要促进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关键是要从政策、法律、人才、信用体系等方面营造国际保理发展的良好环境。国家应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领域广泛采用国际保理结算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借鉴国外成熟保理业务管理经验及法律规范,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制订保理业务法律规范。进一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将有利于减少国际保理不必要的经营成本,扩大保理服务对象的范围,促进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保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最后,笔者认为央行应尽快放开对保理业务的种种限制,让保理业务从银行中独立出来,尽量减少许多硬性制度约束。与此同时,作为保理服务主要供应商的商业银行,也须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将国际保理业务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来推动;调整目标客户定位,更多地关注和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同时,着手构建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国际保理经营风险加以积极有效的管控。可以预见,未来出口商对国际保理的需求将大幅增加。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国际保理的供给出现严重不足,且结构十分不合理。基于中国保理业务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国际保理+出口信用保险模式”更适合我国的国情,论文仔细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和国际保理的异同,认为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尝试构建将二者进行有益结合的“国际保理+出口信用保险”模式,通过对该模式的分析,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化解我国国际保理业务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国际保理在我国国际贸易结算中仍然较少应用,所占比重还相当地低,很多进出口商甚至不知道国际保理。而在理论界,对国际保理的研究目前也很少,而且很多仅停留在对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上,较少能够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保理发展模式和策略。从这点而言,论文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国际保理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呼唤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国际保理这一领域。论文不局限于单纯的理论研究,而是立足于中国当前时代背景,紧扣人民币持续升值这一热点问题,深入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保理的影响及相应对策,从而将理论和实际加以有效结合,期望对国际保理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推动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略尽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