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典型污染农田土壤多氯联苯分布、微生物效应和生物修复研究

长江三角洲典型污染农田土壤多氯联苯分布、微生物效应和生物修复研究

论文题目: 长江三角洲典型污染农田土壤多氯联苯分布、微生物效应和生物修复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作者: 高军

导师: 陈声明,骆永明

关键词: 多氯联苯,农田土壤,土壤微生物,吸附,有机物料,生物修复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学位论文针对我国土壤中多氯联苯污染与研究现状,结合国际土壤与环境领域生物修复的科学发展趋势,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两类典型污染区——重金属典型污染区和多氯联苯典型污染区农田土壤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进行了大范围的取样调查分析;利用Biolog方法对多氯联苯长期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其它的微生物效应进行了研究;在国内首次利用POM-SPE方法对秸秆焚烧后给土壤中多氯联苯的环境行为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利用稻草、猪粪厩肥结合好氧—厌氧不同处理对污染土壤进行了室内模拟修复研究,并用PLFA方法初步探讨了微生物结构的差异;同时借鉴其它污染物的修复方法,利用盆栽实验,将紫花苜蓿和菌根真菌以及根瘤菌进行不同组合,对多氯联苯长期污染的农田表层土壤进行修复研究。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果: 通过对重金属典型污染区农田土壤的调查发现,多氯联苯的检出率在71.0%,同系物的组成上主要以4~6-Cl为主,平均含量在13.8ngg-1;有机氯农药中检出率最高的是DDTs(80.9%),平均含量也最高(13.4ngg-1),HCB的含量较低(1.0ngg-1),P,P′-DDT与α-HCH分别是DDTs与HCHs在土壤中的主要存在组分,同时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与土壤中Cu含量有关,表现在Cu含量高的土壤中PCBs和DDTs的含量高于Cu含量低的土壤。土壤有机质和pH对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有显著影响(除HCB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同时受Cu污染的土壤环境不利用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形成了重金属与有机氯污染物混合污染的现状。 对PCBs典型污染区的调查发现,农田土壤中PCBs平均含量为30.6ngg-1,最高为484.5ngg-1,以4~6-Cl同系物为主,约占65%以上。PCBs主要存在于的0~15cm的表层土壤,约占总量的88.6%。对生物体的调查发现,当地的蔬菜、家禽、鱼体内的含量已经威胁到居民的身体健康,蔬菜中以空心菜、青菜等含量较高,动物体内以脂肪组织中含量较高,在鸡的脂肪中最高达到2.5μgg-1wt。对该地区污染源的分析表明:造成该地区PCBs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对废旧变压器处理不当和电子垃圾的焚烧。 对PCBs长期污染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生物量、土壤基础呼吸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表明:土壤细菌数量受污染程度的影响较小,真菌数量在污染严重的土壤中明显减少。土壤基础呼吸、生物量碳、氮随土壤污染程度的加剧而下降。土壤PCBs污染能导致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发生改变,表现在微生物种群丰富度和常见物种数量随污染程度增加而减少。 应用聚甲醛—固相萃取(POM-SEP)方法研究了秸秆焚烧对PCB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稻草还是麦草焚烧产生的灰分都能增加土壤对PCBs的吸附,表现在土—水分配系数随灰分在土壤中含量增加而增大,其中对低氯代同系物的影响更明显。同时对PCBs土—水分配系数影响方面,两种灰分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OM-SPE方法用以直接测定PCBs的土—水分配系数有效地避开了PCBs水溶性低给研究带来的困扰,是研究疏水有机物在土—水体系中吸附行为的较好方法。 对土壤中有机物料含量在0~10%范围内研究了其强化土壤PCBs生物修复的作用,结果表明:PCBs降解率随土壤中有机物料增加而增加,其中厌氧—好氧连续处理有助于PCBs的降解,PCBs浓度平均下降了24.0%,和单纯好氧处理相比,平均提高了8.1%。研究还表明:有机物料加入不仅促进了土壤固有微生物对PCBs的降解,而且本身具有的微生物也对PCBs的

论文目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土壤与环境中PCBs的来源、生态毒性和污染现状

1.1 PCBs来源

1.2 PCBs在环境中的发现及其生态毒性

1.3 PCBs污染现状

1.3.1 全球的污染状况

1.3.2 我国的污染状况

第二章 PCB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2.1 PCB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历史回顾

2.1.1 生物修复的概念和特点

2.1.2 PCB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研究历史

2.2 PCB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的途径及其机理

2.2.1 微生物修复

2.2.2 植物修复

2.2.3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2.2.4 微生物—动物联合修复

2.3 影响PCBs生物修复效率的因素及其调控途径

2.3.1 生物物种

2.3.2 环境条件

2.3.3 PCBs的初始浓度

2.4 PCB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

第三章 本论文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及目标

3.1 本论文研究的科学问题

3.1.1 污染高风险区PCBs的分布特征

3.1.2 在土壤中PCBs的吸附行为及其微生物学效应

3.1.3 PCBs长期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3.2 研究内容和目标

3.2.1 重金属典型污染区农田土壤PCBs及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

3.2.2 PCBs典型污染区农田PCBs污染特征

3.2.3 秸秆焚烧灰分对PCBs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

3.2.4 PCBs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学效应

3.2.5 有机物料对土著微生物修复PCBs污染土壤的强化作用

3.2.6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PCBs污染土壤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四章 重金属复合污染区表层土壤PCBs和有机氯农药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样品采集

4.2.3 样品前处理

4.2.4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4.2.5 质量控制

4.3 结果

4.3.1 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的含量

4.3.2bPCBs和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分布

4.4 讨论

4.4.1 土壤中Cu含量对PCBs与有机氯污染物残留的影响

4.4.2 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中PCBs与有机氯农药残留的影响

4.4.3 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对土壤中PCBs与有机氯农药残留的影响

4.4.4 可能的污染源分析

4.5 结论

第五章 典型污染区PCBs的来源与分布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5.2.3 样品的提取和净化

5.2.4 样品分析

5.2.5 质量控制

5.3 结果和讨论

5.3.1 PCBs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

5.3.2 PCBs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及同系物的分布

5.3.3 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5.3.4 对PCBs污染源的初步探讨

5.4 结论

第六章 PCBs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学效应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土壤样品

6.2.2 测定方法

6.2.2.1 土壤中PCBs测定

6.2.2.2 土壤微生物碳(Cmic)、氮(Nmic)测定

6.2.2.3 土壤基础呼吸测定

6.2.2.4 土壤微生物区系测定

6.2.2.5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测定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土壤中PCBs的组成特征

6.3.2 PCBs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区系效应

6.3.3 PCBs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基础呼吸效应

6.3.4 PCBs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生物量氮效应

6.3.5 PCBs污染土壤的种群结构组成效应

6.4 结论

第七章 秸秆焚烧灰分对土壤吸附PCBs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剂及材料

7.2.2 仪器及测试条件

7.2.3 实验和测定方法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灰份的含量对PCBs吸附的影响

7.3.2 灰分类别对PCBs吸附的影响

7.4 结论

第八章 有机物料对污染土壤中PCBs修复的研究

8.1 引言

8.2 材料和方法

8.2.1 试验材料

8.2.1.1 土壤

8.2.1.2 有机物料

8.2.1.3 化学标准品

8.2.2 试验设计

8.2.3 分析方法

8.2.3.1 PCBs测定

8.2.3.2 PLFA测定

8.2.4 数据处理

8.3 结果与讨论

8.3.1 有机物料类别对土著微生物降解PCBs影响

8.3.2 厌氧—好氧连续处理对土壤修复的影响

8.3.3 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

8.4 结论

第九章 多氯联苯污染农田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9.1 引言

9.2 材料和方法

9.2.1 实验材料

9.2.1.1 供试土壤

9.2.1.2 供试植物

9.2.1.3 供试微生物

9.2.1.4 主要化学品

9.2.2 实验方法

9.2.2.1 盆栽实验

9.2.2.2 PCBs测定

9.2.3 数据处理

9.3 结果

9.3.1 土壤中PCBs同系物及其总量的变化

9.3.2 植物根中PCBs的含量特征

9.3.3 土壤污染程度和微生物对植物生长量的影响

9.4 讨论

9.4.1 紫花苜蓿修复PCBs污染土壤

9.4.2 微生物修复PCBs污染土壤

9.5 结论

第十章 全文总讨论与结论

10.1 总讨论

10.1.1 PCBs的来源与分布

10.1.2 PCBs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

10.1.3 PCBs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10.1.4 PCB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0.1.5 秸秆焚烧对PCBs土-水分配系数影响与POM-SPE研究方法应用

10.2 全文主要研究结论

10.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0.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0.5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布时间: 2005-07-15

参考文献

  • [1].矿物油污染土壤的菌根生物修复研究[D]. 程国玲.东北林业大学2004
  • [2].受典型氨基甲酸酯农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及相关研究[D]. 刘宪华.南开大学2003
  • [3].油田土壤石油污染与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研究[D]. 张宝良.大庆石油学院2007
  • [4].繁茂膜海绵生物修复和生物监测近海养殖水体的可行性研究[D]. 付晚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
  • [5].海产诺如病毒(norovirus)检测和养殖水体生物修复研究[D]. 刘军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7
  • [6].土壤中C.I. Acid Red 14的吸附、污染诊断及联合生物修复[D]. 曲宝成.大连理工大学2008
  • [7].湖泊底泥污染化学钝化与电动生物修复研究[D]. 刘广容.武汉大学2010
  • [8].原位生物修复硝基苯污染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修复效能[D]. 安永磊.吉林大学2012
  • [9].固定化微生物强化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D]. 李静华.华南理工大学2017
  • [10].黄土塬石油污染土壤的降解规律及生物修复优化研究[D]. 陈丽华.兰州大学2012

标签:;  ;  ;  ;  ;  ;  

长江三角洲典型污染农田土壤多氯联苯分布、微生物效应和生物修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