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研究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积极参与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必然选择。如何充分利用当前有利的战略机遇期,利用和依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力量,迅速在区域经济集团中充分发挥作用,最终成为能够促使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扬长避短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通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理论的回顾,在总结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模式的基础上,选择了南北型和南南型的典型APEC和ASEAN分析其各自的利弊,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参与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论证,对中国参与区域一体化的对策做出了一些理论思考。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自身发展赢得一个良好的对外政治生态环境;有助于中国树立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利于遏制“台独”“藏独”分裂势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更好的贯彻国家的“走出去”战略。根据地缘政治依存度和地缘经济互补性强弱,可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格局分成四大圈层。第一是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大中华经济核心圈。第二圈层与中国的互补性最强,最为有利的“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圈、东北亚区域一体化构想的东北亚经济圈、APEC亚太经济圈、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圈。第三圈层:与中国的互补性次强,地缘、人文优势条件良好。范围大体包括南亚经济圈、欧盟经济圈、西亚经济圈。第四圈层:与中国的互补性弱,地缘、人文优势条件一般,范围大体包括中东、非洲、拉美等。这样的圈层设计的模式有助于实现中国的经济战略意图,有利于构筑以中国自身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同时还将有利于推动周边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最终营造良好的外部崛起条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1.2.1 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政治效应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2.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类型和发展现状
  • 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概述
  • 2.2.1 国际政治主流理论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 2.2.2 国际分工理论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 2.2.3 关税同盟理论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 第三章 南北型和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分析
  • 3.1 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基于APEC 的实证分析
  • 3.1.1 APEC 的政治效应表现
  • 3.1.2 APEC 的经济效应分析
  • 3.2 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分析
  • 3.2.1 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方面
  • 3.2.2 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利方面
  • 3.3 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基于ASEAN 的实证分析
  • 3.3.1 ASEAN 的政治效应表现
  • 3.3.2 ASEAN 的经济效应分析
  • 3.4 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分析
  • 3.4.1 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方面
  • 3.4.2 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利方面
  • 3.5 南北型和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比较分析
  • 第四章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分析
  • 4.1 大国的特殊性、复杂性分析
  • 4.2 中国参与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分析
  • 4.2.1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治影响分析
  • 4.2.2 中国参与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方面
  • 4.2.3 中国参与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利方面
  • 4.3 中国参与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分析
  • 4.3.1 中国参与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治影响分析
  • 4.3.2 中国参与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方面
  • 4.3.3 中国参与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利方面
  • 第五章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 5.1 积极参与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 5.2 高度重视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我国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和地区环境
  • 5.3 积极构建以中国为重点参与对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 5.3.1 构建由内而外,有近及远“圈层式”区域一体化模式设计的理论思考
  • 5.3.2 构建大中华经济合作核心圈
  • 5.3.3 积极推进周边区域合作构建第二圈层区域合作
  • 5.3.4 根据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需求出发构建跨区域合作圈
  • 注释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一带一路的经济圈背景下的法律制度研究[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01)
    • [2].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功能区的发展途径研究——基于圈层和势差视角[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03)
    • [3].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功能区的发展途径研究——基于信息和协同视角[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03)
    • [4].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下粤东北河源地区的产业机遇[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09)
    • [5].握指成拳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启动[J]. 走向世界 2020(23)
    • [6].追赶的火车头:全速奔跑的胶东经济圈[J]. 决策 2020(07)
    • [7].风景名胜与地方经济圈互动发展探析——以梵净山为例[J]. 产业科技创新 2020(03)
    • [8].胶东经济圈媒体联盟成立[J]. 城市党报研究 2020(09)
    • [9].历史上的东亚经济圈兴衰[J]. 世界知识 2019(11)
    • [10].新时代视域下泛南海经济圈建设研究[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8(05)
    • [11].广州北站空港铁路经济圈效益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6(35)
    • [12].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重点研究[J]. 中国市场 2016(51)
    • [13].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引领经济新常态[J]. 中国港口 2017(02)
    • [14].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三年——大首都经济圈呼之欲出[J]. 领导决策信息 2017(08)
    • [15].环首都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体系调整[J]. 宏观经济管理 2017(04)
    • [16].港口经济圈圈层结构研究——以宁波舟山港口经济圈为例[J]. 宏观经济管理 2017(04)
    • [17].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莞惠经济圈的创新发展[J]. 开放导报 2017(04)
    • [18].城市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效应评估——以合肥经济圈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 2017(07)
    • [19].合肥经济圈空间关联时空演进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05)
    • [20].库尔勒经济圈发展的路径探析[J]. 克拉玛依学刊 2017(04)
    • [21].基于财政政策支持下环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差异及效应的统计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7(29)
    • [22].东亚经济圈发展及中国应对策略[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04)
    • [23].新视角下的港口经济圈[J]. 宁波通讯 2016(03)
    • [24].合肥经济圈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06)
    • [25].肥东县在合肥经济圈下的目标定位与战略选择[J]. 经贸实践 2015(13)
    • [26].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的调查与思考[J]. 当代县域经济 2016(07)
    • [27].浅析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J]. 科技风 2016(15)
    • [28].合肥经济圈产业结构测度及产业结构升级路径选择——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J]. 绥化学院学报 2016(09)
    • [29].港口经济圈一体化的理论研究[J]. 港口经济 2016(09)
    • [30].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刘奇纵论“港口经济圈”[J]. 宁波通讯 2015(02)

    标签:;  ;  ;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