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红壤农田区大气氮沉降通量研究

典型红壤农田区大气氮沉降通量研究

论文摘要

大气氮沉降作为营养源和酸源,沉降数量的急速增加,将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显现。本文以典型红壤农田区大气氮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5年连续定位监测,借助大叶阻力相似模型和自动气象观测场,计算不同形态含氮化合物的干沉降速率,进而估算大气氮沉降通量,探讨大气氮沉降的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气氮化物干沉降速率(Vd)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季变化,日峰值出现在11:00-13:00,昼>夜;Vd(NH3)、Vd(NO2)和Vd(NH4+/NO3-)以冬春季及花生季/早稻季较高而Vd(HNO3)则表现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和早稻季>中稻季>花生季>晚稻季。Vd(NH3)、Vd(NO2)、Vd(HNO3)和Vd(NH4+/NO3-)年均值分别为0.25±0.01、0.12±0.01、0.78±0.04和0.15±0.01cm/s,年内波动较大,尤以NH3和NO2最明显;年际上,Vd(NH3)和Vd(HNO3)呈逐年递减,Vd(NO2)相对较稳定,Vd(NH4+/NO3-)则呈先降后增趋势。2.NH3、NO2、粒子NH4+-N、粒子NO3--N的浓度分别为164.64±93.16、67.67±44.66、1.9±1.26和3.21±2.17μgN/m3,降水NH4+-N、NO3--N、DON、TNI的浓度分别为1.05-1.49、0.54-0.72、0.56-3.71、2.63-5.72 mgN/L,而HNO3(g)的浓度较低,几乎为0。NH3的浓度以冬春季较高,降水DON浓度以夏秋季较高,而NO2、粒子态氮及降水NH4+-N、NO3--N和TN均表现为秋冬季高于春夏季。大气氮化物浓度以非生长季较高。作物生长季内,NH3以花生/早稻季较高,NO2、粒子态氮及降水NH4+-N浓度均以中/晚稻季较高,而降水NO3--N、DON和TN浓度则表现为早/晚稻季>花生/中稻季。3.大气氮湿沉降通量为59.18±29.93kgN/(ha-yr),其中DIN和DON沉降量基本相当。大气氮干沉降通量为73.09±12.87 kgN/(ha-yr),其与湿沉降(仅DIN)的比值为2.4。干沉降以气态氮为主,其占干沉降通量的98.09%。季节上,大气氮湿沉降表现为春夏季>秋冬季而干沉降表现为冬春季>夏秋季。作物生长季内,大气氮干、湿沉降通量分别为34.38±9.87和36.57±25.13 kgN/(ha-yr),均以花生季最高、晚稻季最低。4.研究区大气氮总沉降通量为94.50-185.99 kgN/(ha-yr),其中DIN总沉降通量为104.20±15.29 kgN/(ha-yr),沉降途径上以干沉降为主,沉降组分上以还原态氮沉降尤其是NH3为主。大气氮总沉降通量有冬春季>夏秋季的特征,作物生长季内总沉降通量为70.95±30.88 kgN/ha,略高于非生长季。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大气氮沉降概念、来源及影响因素
  • 1.1.1 概念
  • 1.1.2 来源
  • 1.1.3 影响因素
  • 1.2 大气氮沉降研究方法进展
  • 1.2.1 湿沉降
  • 1.2.2 干沉降
  • 1.2.3 大气氮沉降样品测定
  • 1.3 大气氮沉降向农田生态系统输入通量
  • 1.4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点概况
  • 2.2 气象资料的观测与收集
  • 2.3 大气氮化物浓度的监测
  • 2.3.1 大气氮湿沉降样品采集
  • 2.3.2 大气氮干沉降样品采集
  • 2.3.3 大气氮化物浓度测定
  • 2.4 大气氮沉降通量的计算
  • 2.4.1 大气氮湿沉降通量的估算
  • 2.4.2 大气氮干沉降通量的估算
  • 2.4.3 大气氮总沉降通量的估算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典型红壤农田区大气氮湿沉降通量研究
  • 3.1 研究区大气降水及其酸化特征
  • 3.1.1 大气降水特征
  • 3.1.2 大气降水酸度特征
  • 3.2 研究区降水中氮化物的浓度特征
  • 3.2.1 降水中氮化物浓度的月变化
  • 3.2.2 降水中氮化物浓度的季变化
  • 3.2.3 降水中氮化物浓度的年际变化
  • 3.3 研究区大气湿沉降氮通量的特征
  • 3.3.1 大气氮湿沉降通量的月变化
  • 3.3.2 大气氮湿沉降通量的季变化
  • 3.3.3 大气氮湿沉降通量的年际变化
  • 3.4 讨论
  • 第4章 典型红壤农田区大气氮干沉降通量研究
  • D)的估算及特征'>4.1 典型红壤区大气氮干沉降速率(VD)的估算及特征
  • 4.1.1 大气氮干沉降速率的日变化
  • 4.1.2 大气氮干沉降速率的月季变化
  • 4.1.3 大气氮干沉降速率的年际变化
  • A)变化及特征'>4.2 典型红壤农区大气氮化物浓度(CA)变化及特征
  • 4.2.1 大气氮化物浓度的月变化
  • 4.2.2 大气氮化物浓度的季变化
  • 4.2.3 大气氮化物浓度的年际变化
  • D)的变化'>4.3 典型红壤农田区大气氮干沉降通量(FD)的变化
  • 4.3.1 大气氮干沉降通量的月变化
  • 4.3.2 大气氮干沉降通量的季变化
  • 4.3.3 大气氮干沉降通量的年际变化
  • 4.4 讨论
  • 第5章 典型红壤农田区大气氮总沉降通量研究
  • 5.1 大气氮总沉降通量
  • 5.1.1 大气氮总沉降通量的月季变化
  • 5.1.2 大气氮总沉降通量的年际变化
  • 5.2 不同形态氮对大气氮总沉降通量的贡献
  • 5.3 与临界负荷的比较
  • 5.4 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不足之处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厦门郊区大气主要含氮化合物组成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9(S2)
    • [2].氮沉降模拟实验亟待研究大气氨浓度增加的影响(英文)[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20(03)
    • [3].模拟氮沉降对小兴安岭地区人工红松林土壤氮转化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7(03)
    • [4].基于图谱可视化的中国大气氮沉降研究态势分析[J].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5)
    • [5].浅析大气氮沉降的基本特征与监测方法[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07)
    • [6].模拟氮沉降对温带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4(09)
    • [7].模拟氮沉降对入侵植物薇甘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3(12)
    • [8].2008-2013年川中丘陵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氮沉降数据集[J].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19(04)
    • [9].大气氮沉降机制及其生态影响研究进展[J]. 污染防治技术 2018(06)
    • [10].植物响应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2019(04)
    • [11].大气氮沉降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10)
    • [12].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林业勘查设计 2017(04)
    • [13].浅析大气氮沉降的基本特征与监测方法[J]. 企业技术开发 2018(04)
    • [14].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气氮沉降特征[J]. 环境科学 2018(10)
    • [15].北京市内到郊区氮沉降时空变化特征[J].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5)
    • [16].模拟氮沉降下杜仲幼苗的光谱响应[J]. 浙江林业科技 2014(06)
    • [17].大气氮沉降的基本特征与监测方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2)
    • [18].大气氮沉降及其对水体氮负荷估算的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4(05)
    • [19].2010年中国大气氮沉降特征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05)
    • [20].我国雷州半岛典型农田大气氮沉降[J]. 生态学报 2014(19)
    • [21].大气氮沉降数值模拟的演替进程与模型筛选[J]. 干旱区地理 2013(03)
    • [22].模拟氮沉降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01)
    • [23].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J]. 干旱区研究 2012(06)
    • [24].基于苔藓氮含量及δ~(15)N分析探讨农村大气氮沉降状况[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07)
    • [25].陕北典型农区大气干湿氮沉降季节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1)
    • [26].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27].大气氮沉降的研究进展[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28].大气氮沉降现状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6)
    • [29].氮沉降和降水增加对榆树幼苗不同器官碳氮磷分配格局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20(03)
    • [30].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凋落物动态对短期氮沉降的响应(简报)[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0(03)

    标签:;  ;  ;  ;  

    典型红壤农田区大气氮沉降通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