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沙蜥的进化研究

青藏高原沙蜥的进化研究

论文摘要

青藏高原面积约240 Km2,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0-5000 m。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塑造了高原内部和周遍地区独特的异质性自然环境,这对高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使高原成为地球中低纬度生物多样性高分布地区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模式地之一。沙蜥是青藏高原最为醒目的爬行动物,几乎遍布整个高原,种群数量丰富,是研究青臧高原动物进化生物学的好材料。以青臧高原隆升,环境演变为背景,研究高原特有的沙蜥的进化生物学具有无可替代的科学理论价值。本论文选择青藏高原上沙蜥属的物种为研究对象,从形态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生态遗传学、生物地理学、系统地理学、系统发生和分类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研究其进化。在种内,青海沙蜥个体随海拔升高变小,四肢相对长度增长,与Bergmann规律和Allen规律不相符。青海沙蜥个体大小的变异受与海拔梯度相关的环境因素的作用,如高海拔低温、低氧、短的活动季节以及低的食物可利用性等。在高海拔动物有氧代谢活动受限的情况下,相对增加四肢的生长可能与沙蜥增强活动能力有关。在种间,青海沙蜥个体比低海拔荒漠种组大,符合Bergmann规律。青海沙蜥尾椎骨数目显著少于低海拔荒漠种组的尾椎骨数。此外,与低海拔相比,高海拔青海沙蜥种群相对尾长缩短、平均尾椎骨数目减少。这说明尾长变异符合Allen规律,尾椎骨数变异不符合Jordan规律。其种间或种内形态的变异主要受到了遗传和系统发生的影响。此外,分布于寒冷干燥环境下的西藏沙蜥腹部有黑斑,且多具棕红色斑,而分布于较温暖和湿润地区的西藏沙蜥不具这一特点,腹部体色特征的变异不符合Gloger规律。青海沙蜥高海拔种群雌性产小窝大仔,具有较小的窝仔数变异系数、低的窝仔投入,但给每个小仔的投入高。青海沙蜥种群生殖对策从低海拔的r-对策逐渐过渡到高海拔的K-对策。青海沙蜥的遗传多样性随海拔升高下降,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与降雨成负相关,在温度和降雨稳定地区遗传多样性较高。说明在高海拔低温、缺氧、繁殖季节短、太阳辐射强烈以及多变的环境作用下,只有少数遗传型才能适应。这种遗传多样性的变异可能是高海拔个体大小和K-对策选择的遗传基础。青藏高原沙蜥mtDNA的进化并未趋于饱和,分子进化受中性选择作用,并且受到自然选择压力。与其它几种沙蜥相比,分布海拔最高的红尾沙蜥碱基异义替换与同义替换比值最大,其mtDNA仍处于强烈适应进化中。青藏高原沙蜥,包括红尾沙蜥、贵德沙蜥和青海沙蜥,在系统树上共同组成一个单系,分歧时间发生在5.06±0.68百万年前(Million years ago,Mya)。大部分遗传变异发生在分支或地区之间,表明高原沙蜥各大分支之间基因交流长期中断。青海沙蜥系统地理格局的形成主要受到上新世和更新世高原三个主要隆升时期,即青藏运动A幕(3.4 Mya)、B幕(2.5 Mya)和C幕(1.7 Mya)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发生的高原整体隆升和山脉抬升、昆黄运动、共和运动以及湖泊演变,形成了高原内部迥异的地质地貌,限制了沙蜥的基因交流,塑造了高原沙蜥的系统地理结构和历史种群动态。青藏高原沙蜥系统树上有三个古老分支,在地理上相当于西藏沙蜥和泽当沙蜥分布区。两个分支分歧早于贵德沙蜥,其中最早从祖先分歧出来的一支分布于藏南谷地,另外一支分布于藏南谷地以西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雅鲁藏布江、马泉河流域。还有一支组成贵德沙蜥的姐妹支,分布于西藏阿里地区,并且与分布于藏南谷地的分支分布区重叠。重叠分布的两大分支样本形态非常相似,并且与重叠区中的一个分支在阿里地区分布的样本形态差异明显,表明重叠区两分支祖先二次相遇后很可能发生了基因的相互渗透,或是受到相同环境下趋同进化的影响而使形态相似。贵德沙蜥进化分支和青海沙蜥柴达木分支在共和沙珠玉地区重叠分布,重叠区相当于共和古湖。受共和运动的作用,共和古湖在0.15 Mya迅速消失,演变为共和盆地,青海沙蜥和贵德沙蜥祖先得以进入共和盆地二次相遇,并发生杂交。以分子系统地理、系统分类原理和方法,以及遗传学证据厘定了青藏高原沙蜥属的种和种下分类。南疆沙蜥(P.forsythii)、贵德沙蜥(P.putjatia)、西藏沙蜥(P.theobaldi)、泽当沙蜥(P.zetangensis)和东方沙蜥(P.orientalis)为单型种,红尾沙蜥(P.erythrurus)和青海沙蜥(P.vlangalii)为多型种。红尾沙蜥分化为指名亚种(P.erythrurus erythrurus)和莫云亚种(P.erythrurus parva),两亚种由唐古拉山隔离。青海沙蜥分化为指名亚种(P.vlanglaii vlangalii)、普氏亚种(P.vlangalii pylzowi)与南山亚种(P.vlangalii nanschanica),它们之间的地理分布不连续,基因交流间断,独立进化。总之,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及所属山脉的抬升、更新世的冰川作用、昆黄运动、共和运动以及湖泊的演替决定了青臧高原沙蜥属的分子进化、物种形成、亚种分化与种群系统地理结构。高原的抬升所造就的高海拔低温、缺氧、短的活动季节和低的食物可利用性的环境,决定了青海沙蜥形态和生活史对策。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一章 青藏高原的隆升与环境演变概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青藏高原沙蜥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青藏高原沙蜥进化生物学研究
  • 第一章 青藏高原沙蜥的形态进化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青藏高原沙蜥的生活史进化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分子进化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生态遗传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青藏高原沙蜥分子系统地理学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青藏高原沙蜥系统分类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青藏高原沙蜥mtDNA的渐渗杂交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术交流与获奖情况
  • 学术交流
  • 获奖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漠“冰与火”之歌[J]. 解放军生活 2020(07)
    • [2].蜥蜴也浪漫[J]. 小哥白尼(野生动物画报) 2012(04)
    • [3].顽强的沙蜥[J]. 知识就是力量 2011(08)
    • [4].青海湖畔逐沙蜥[J]. 大自然 2008(02)
    • [5].青海高原两种沙蜥mtDNA的渐渗杂交[J]. 动物学报 2008(01)
    • [6].贵南沙蜥洞穴空间分布与昆虫资源分布特征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17(16)
    • [7].贵南沙蜥染色体核型与聚类分析[J]. 四川动物 2016(03)
    • [8].不同海拔两种沙蜥低温耐受性的比较[J]. 四川动物 2017(03)
    • [9].沙蜥属Phrynocephalus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J]. 四川动物 2010(01)
    • [10].中国的沙蜥[J]. 生物学通报 2008(11)
    • [11].神秘的沙漠圆圈[J]. 少儿科技 2017(10)
    • [12].再热也不出汗[J]. 小学生必读(高年级版) 2013(12)
    • [13].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沙蜥高海拔适应研究[J]. 四川动物 2015(06)
    • [14].我们不喝水[J]. 小学生必读(高年级版) 2014(Z2)
    • [15].我们不喝水[J]. 小学生必读(低年级版) 2014(Z2)
    • [16].阿尔泰山前荒漠两种沙蜥体况指数特征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J]. 生物多样性 2020(04)
    • [17].沙丘[J]. 黄金时代(学生族) 2016(08)
    • [18].荒漠沙蜥食物的两性差异[J]. 四川动物 2013(01)
    • [19].荒漠沙蜥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和地理变异[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 [20].“沙和尚”出生记——荒漠蜥蜴的繁殖适应[J]. 大自然 2013(0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青藏高原沙蜥的进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