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释论

庄子“逍遥游”释论

论文摘要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它代表着独立的个体意识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觉醒,而它所张扬的则是一种非政治化的、卓伟超拔的个体生命理想。“逍遥游”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的影响既是深远的,并且无论就方外逸人还是就方内士人而言,这种影响又都是极其复杂的。因此,研究庄子的“逍遥游”及其历史影响,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哲学思想的特质,而且有助于把握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精神的内蕴。关于庄子“逍遥游”的研究,历来学者大多采取玄远高明的阐释理路,把它视为内在的精神境界。从“逍遥”与“游”二词的本义和用例、“逍遥游”作为篇名可能晚出、“逍遥游”篇的文本构成和思想主题、“天下”篇对庄子思想的概括以及庄子思想在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所遭受的批评等方面来看,“逍遥游”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且还是一种外在的现实生存方式。进一步看,在精神境界和生存方式这两个方面,“逍遥游”又分别表现为复杂且内在相通的二重结构,诸如精神境界层面上的安顺自适与忘我超拔、有情与无情,生存方式层面上的随顺委蛇与疾俗孤傲、道德与超道德,等等。这种复杂的二重性也正是“逍遥游”之所以产生复杂影响的根本原因之一。由于思想语境、价值观念和学术方法的转换,后世的解庄者对“逍遥游”的诠释和评价常常存在着很大差异。本文选取五个在庄学史上较有代表性的诠释个案进行研究,以期勾勒出“逍遥游”作为一种人生精神的多元化的历史流变。其中,《淮南子》基于黄老学的立场,阐发了政治化的圣主“逍遥游”;身处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阮籍狂慎兼具、亦儒亦庄,“逍遥游”是他在不得已情形下的身心逃遁之所;郭象的逍遥义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最为悠远,从他所发挥的有待逍遥和无待逍遥来看,其中不仅渗透了儒家的价值观念,而且掺杂着某些黄老学的思想主张;支遁提出的以寂心为本的“逍遥游”虽然出自佛教背景而带有出世倾向,但同时也表现出了鲜明的玄学特色;明清交替之际,王夫之在以儒家观念重塑庄子的同时,对其兼包身心安顿之道的“逍遥游”思想亦深有取鉴,而他的“逍遥游”释论则透显着君子虽堕危境却不失仁民济物、赞育万化之志的理想信念。在近代以来的思想史上,“逍遥游”作为一种传统的人生精神,仍然通过它所受到的各种批评以及它与自由主义的关联等形式,延续着它的历史生命。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逍遥游”: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
  • 第二节 “逍遥游”:深远复杂的影响
  • 第三节 “逍遥游”:阐释与方法
  • 第一章 “逍遥游”篇疏解
  • 第一节 篇名由来
  • 第二节 “逍遥”与“游”
  • 第三节 缺文、羼入及结构
  • 第四节 范畴与主题
  • 第二章 “逍遥游”作为生存方式的二重性
  • 第一节 君主政治与士人生命的危难
  • 第二节 随顺委蛇与嫉俗孤傲
  • 第三节 道德、非道德与超道德
  • 第四节 民间化与非政治化
  • 第三章 “逍遥游”作为精神境界的二重性
  • 第一节 意义世界的解体与士人精神的孤独
  • 第二节 安顺自适与超拔忘我
  • 第三节 有情与无情
  • 第四节 在低微中达致高伟
  • 第四章 《淮南子》:处神养气,应待万方——黄老化的圣主“逍遥游”
  • 第一节 主角及主题的转换
  • 第二节 圣主“逍遥游”中的身体维度
  • 第三节 圣主“逍遥游”中的政治维度
  • 第五章 阮籍:狂慎浮浊世,身志终未安——“逍遥游”与儒家士人的二难境遇
  • 第一节 依违各半、复杂矛盾的应世方式
  • 第二节 欲去还留、游移无定的生命期求
  • 第六章 郭象:任性各得,同于大通——“逍遥游”与差等秩序中的个体存在样式
  • 第一节 自通、常通与大通
  • 第二节 群物的有待逍遥
  • 第三节 圣人的无待逍遥
  • 第七章 支遁:寂心冥神,与物推移——玄佛交融中的“逍遥游”
  • 第一节 物物而不物于物与玄感不为
  • 第二节 游心于空,逍遥于世
  • 第八章 王夫之:凝神相天,寓庸两行——“逍遥游”与君子之道的互参
  • 第一节 无小无大与可小可大
  • 第二节 游心环中,赞天之化
  • 第三节 游人之樊,存己存人
  • 结语 “逍遥游”的现代余韵
  • 第一节 黑暗时代的个体抉择
  • 第二节 “逍遥游”与自由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逍遥与政治——郭象玄学与两晋审美趣味[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郭象论“有”及其“自生”与“独化”——在传统时间观视域下的一个探究[J]. 哲学分析 2020(02)
    • [3].郭象“命”论思想探微[J]. 武陵学刊 2019(03)
    • [4].郭象“无为”论哲学思想析微[J]. 武陵学刊 2018(01)
    • [5].郭象“自然”观念的内涵及其相关问题[J]. 现代哲学 2018(05)
    • [6].本体与现象:郭象“独化论”的两个层次——关于本体运动的证成从“自”展开[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3)
    • [7].郭象思想中的心性问题[J].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5(03)
    • [8].发展玄学思想的郭象[J]. 文史知识 2015(11)
    • [9].郭象人性觀新解——兼與麥克道爾及亞里士多德觀點的比較[J]. 道家文化研究 2017(00)
    • [10].自然與逍遥——郭象政治哲學的自然基礎[J]. 道家文化研究 2017(00)
    • [11].郭象其人其学重估[J]. 中华文化论坛 2018(10)
    • [12].无心而顺性即是独化——郭象玄学意义上的“心性论”刍议[J]. 学术探索 2015(12)
    • [13].郭象论辩名析理[J]. 孔学堂 2014(01)
    • [14].浅谈郭象性命论的折中性及其现代意义[J]. 北方文学 2019(26)
    • [15].郭象逍遥观探析[J]. 人文论丛 2011(00)
    • [16].論郭象的“適性逍遥”説[J]. 诸子学刊 2010(01)
    • [17].“朝隐”与郭象的圣王思想[J]. 山西青年 2016(14)
    • [18].宋人對郭象《莊子注》的接受與評論[J]. 诸子学刊 2013(01)
    • [19].郭象哲学与“寓目辄书”关系考[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20].郭象“圣人”思想中的万物一体境界[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1(01)
    • [21].“孤立与虚构”——郭象“独化”说的逻辑分析[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22].郭象逍遥新意与东晋朝隐之风[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3].郭象的自然观述论[J]. 人文杂志 2009(03)
    • [24].郭象的无为政治观述论[J]. 人文杂志 2008(02)
    • [25].郭象哲学与魏晋山水审美经验的嬗变——兼及晋宋之际的“诗运转关”说[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8(05)
    • [26].“寄”与郭象“独化”哲学之关系考[J]. 社科纵横 2016(08)
    • [27].“郭象注《莊子》”與“《莊子》注郭象”之議辯内涵的轉變與意義[J]. 诸子学刊 2018(02)
    • [28].郭象性分理论浅析[J]. 理论界 2013(01)
    • [29].论郭象玄学的“自然”概念对刘勰《文心雕龙》的影响[J]. 社会科学论坛 2011(10)
    • [30].论郭象的“适性”即“逍遥”[J]. 理论月刊 2009(12)

    标签:;  ;  ;  ;  

    庄子“逍遥游”释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