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评价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评价

论文摘要

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STI)技术,又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其形成原理与磁共振相似,但与磁共振不同的是,它不是利用外在的、短暂实时的磁共振信号,而是利用心肌的内在特征即原始的声学斑点标记,在连续的帧频中准确的跟踪心肌组织。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较准确地评价心脏的整体和局部功能。二维应变是组织多普勒一维应变的延伸,组织多普勒由于角度依赖的局限性,使得特定的局部心肌不能显示,比如心尖观的侧壁心肌,胸骨旁长轴观和短轴观的大部分心肌。而二维应变可以克服组织多普勒的角度依赖性,具有更大的运用前景。本研究的目的:运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长轴纵向、横向、短轴径向、圆周方向的收缩功能、舒张功能、扭转功能及运动协调性进行初步的评价。研究分为三个部分:1、斑点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目的:应用斑点成像技术研究正常人及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左心室长轴纵向、横向、短轴径向及环向的速度、应变、应变率、位移改变规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获取正常对照组(27例)、非对称型肥厚型心肌病组(20例)标准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和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图象;分别测量和比较肥厚型心肌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各节段的纵向、径向、横向及环向的速度、应变、应变率和位移。结果:正常人左室长轴纵向应变在心尖部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短轴径向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环向应变在后间隔及前间隔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纵向应变平均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短轴径向及环向应变平均值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室壁肥厚的前间隔、后间隔及与之相邻的前壁、下壁环向及径向应变及应变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人相比,左室长轴纵向速度Vs、Ve、Va均降低,且与心肌肥厚的部位无关。与正常人相比,左室长轴纵向、横向、径向位移均降低,且与心肌肥厚的部位无关。结论: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够较好的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整体和局部的收缩功能。2、斑点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扭转功能的评价目的:应用斑点成像技术研究正常人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扭转角度、达峰时间及角度扭转率等指标,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获取正常对照组(21例)、肥厚型心肌病组(20例)标准短轴二尖瓣、心尖水平图象;分别测量和比较肥厚型心肌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在二尖瓣及心尖水平的旋转角度、达峰时间及角度旋转率,并计算左心室扭转角度及角度扭转率。结果:从心尖向心底观察,左心室心尖水平收缩期各节段均呈逆时针旋转,心底水平收缩期各节段均呈顺时针旋转。与对照组相比,HCM左室扭转角度及速度增加,而舒张早期反扭转速度降低,时间延迟。在基底部顺时针旋转之前出现一个逆时针旋转,在正常人此旋转角度和持续时间比HCM患者要长。结论:斑点成像技术能够较好的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3、斑点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评价目的:应用斑点成像技术比较正常人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长轴纵向、短轴径向及环向收缩达峰值应变及应变率的时间,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获取正常对照组(27例)、非对称型肥厚型心肌病组(20例)标准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和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图象;分别测量和比较肥厚型心肌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各节段的纵向、径向和环向的达峰值收缩应变及应变率的时间。结果:正常组各节段的纵向、径向和环向收缩同步。与正常组相比,肥厚型心肌病组,左心室纵向收缩达峰值应变的时间明显延迟;短轴圆周方向在下壁及后间隔基底段均提前,径向应变达峰时间在各室壁基底段均提前。肥厚型心肌病组,左心室纵向应变率达峰时间在后间隔中间段,下壁中间段、心尖段均提前;圆周方向应变率在前间隔中间段,前壁中间段,侧壁基底段、心尖段,后间隔中间段均提前。结论:斑点成像技术能够较好的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收缩的协调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第一部分: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扭转功能的评价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心肌运动协调性的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对1例右心室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的病情用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诊断的效果[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22)
    • [2].肥厚型心肌病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0(01)
    • [3].合并眼部病变的肥厚型心肌病[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01)
    • [4].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突变基因及精准医疗综述[J]. 新疆医学 2020(06)
    • [5].心电图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肥厚型心肌病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09)
    • [6].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应用于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效果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9(18)
    • [7].肥厚型心肌病治疗与基因进展[J]. 心电与循环 2019(05)
    • [8].倍他乐克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66)
    • [9].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8(01)
    • [10].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治疗不久将用于临床(121)[J].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7(04)
    • [11].心电图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肥厚型心肌病中鉴别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03)
    • [12].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研究[J].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7(01)
    • [13].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变化特征探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10)
    • [14].肥厚型心肌病的诊疗进展[J].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8(01)
    • [15].心电图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肥厚型心肌病中鉴别诊断价值评价[J].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7(03)
    • [16].肥厚型心肌病:谁有遗传风险?[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 2016(17)
    • [17].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比较[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23)
    • [18].肥厚型心肌病与冠状动脉肌桥关系的初步探讨[J]. 基层医学论坛 2017(01)
    • [19].肥厚型心肌病少见亚型:左心室中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6(12)
    • [20].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磁共振成像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J]. 中国疗养医学 2016(12)
    • [21].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57)
    • [22].肥厚型心肌病——心血管疾病精准医疗离我们有多远[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05)
    • [23].肥厚型心肌病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03)
    • [24].日本研究人员发现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因子[J]. 乡村科技 2014(21)
    • [25].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33例临床及心电图表现特点分析[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5(01)
    • [26].心电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比较的意义[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15)
    • [27].中西医结合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及优质护理的效果[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11)
    • [28].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5(02)
    • [29].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5(02)
    • [30].肥厚型心肌病怎样治疗[J]. 开心老年 2009(05)

    标签:;  ;  ;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的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