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榆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高压氧舱室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目的:研究电击伤致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及高压氧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电击伤导致脑伤害的患者50例,给予高压氧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高压氧的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均出现昏迷的症状,且20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50例患者的丙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均明显升高;47例患者脑电图显示双侧大脑半球以慢活动为主,并伴有少量的低幅度α活动;2例患者因大动脉破裂死亡,3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治愈出院;患者治疗后M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电击伤致脑损害的患者多会昏迷,高压氧的治疗效果显著,但患者治疗后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关键词】电击伤;脑损伤;临床表现;高压氧
【中图分类号】R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9-0018-02
电击伤,即人们俗称的触电,是指经过空气等其他导电介质传递的高压电流通过人体或人体无意中触及电源时对机体的组织和功能造成的损伤[1]。而缺血缺氧性的脑损害是电击伤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为了研究电击伤致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及高压氧的治疗作用,我院选取50例电击伤致脑损害的患者进行了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基线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电击伤导致脑伤害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1例;年龄7~52岁,平均年龄(31.52±4.27)岁;患者的烧伤面积2.0%~97.0%,平均烧伤面积(27.2±5.3)%;50例患者中头面部致伤38例,非头面部致伤12例。
1.2检查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实验室检查及脑电图。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清创、抗感染、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药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单人纯氧舱对患者进行高压氧的治疗。将治疗压力设置为0.2~0.22MPa,患者每次治疗80分钟,其中加减压各20分钟,持续洗舱稳压吸氧4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患者脑损害的程度不同,治疗的疗程也不同,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直至电击伤后6个月。
1.4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高压氧的治疗效果。对所有患者随访至电击伤后6个月,对患者的进食、个人卫生、洗澡、如厕、穿衣、肛门控制、膀胱控制、床-椅转移、平地行走(或患者平地行走为0分时进行轮椅操作的评分)及上下楼梯十项内容进行评分,每项10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治疗后的患者功能障碍越轻,效果越好。
1.5数据处理
研究结束后,将数据准确录入到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可信区间为95%。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卡方检验。若存在P<0.05,则患者治疗前、后的MBI评分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表现
50例患者均出现昏迷的症状,其中8例患者伴随抽搐的症状,7例患者伴随颅内压升高的症状,3例患者合并肺、肝挫伤和胸腔积液,2例患者合并硬膜外血肿。50例患者的血常规和尿常规均正常,丙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均明显升高。47例患者脑电图显示双侧大脑半球以慢活动为主,并伴有少量的低幅度α活动。2例患者因大动脉破裂死亡,3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治愈出院。
2.2患者治疗前后的MBI评分
患者治疗后M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t=11.9118,P<0.05)。见表。
表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的比较(分,x-±s)
3.讨论
电击伤致脑损害是一种继发性脑损害,临床上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3]。本次研究显示所有患者均出现昏迷症状,2例患者因大动脉破裂死亡,3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患者治疗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与上述观点一致。高压氧可减缓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凋亡,迅速改善脑细胞的缺氧,还能加速毛细血管的增生,增加神经细胞突触间信号的传递,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4]。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疗后M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说明高压氧治疗电击伤致脑损害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电击伤致脑损害的患者多会昏迷,高压氧的治疗效果显著,但患者治疗后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谢秋幼,虞容豪,冉峰屹等.电击伤致脑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高压氧治疗的作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2):133-135.
[2]于娇.电击伤后并发脑损伤的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4):70-71.
[3]唐晓平,张涛,彭华等.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血小板参数和继发性脑损害的影响[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4):356-358.
[4]朱燕平,寇雪莲,何松彬等.高压氧联合复方海蛇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