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之子》中的后殖民身份构建与混杂

《午夜之子》中的后殖民身份构建与混杂

论文摘要

《午夜之子》是萨曼·拉什迪的名作之一,许多评论家从后殖民的角度入手,讨论了诸如历史,国家,叙述手法以及身份方面的问题。本文将以霍米·巴巴的杂合身份和第三空间这两个概念为依据,分析作品中人物身份的杂合性,从而重新思考后殖民的印度人身份。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的概念是对杂合身份的进一步阐述,也为文化对话拓展了更大的空间,超越了文化霸权和历史边界的束缚。这一概念并不以解决冲突为目的,也不是对文化两种极端中任何一种的妥协,而是尝试接受不同文化,容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午夜之子》中,人物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多维的,动态的。本文将详细阐述小说中的意象和人物刻画。第二章将讨论意象的破碎性,从而揭示人物身份的分裂性。第三章将考察二元对立因素的混合,从而转入对人物形象混杂性的探讨。第四章通过对杂合性和人物身份关系的讨论,进而分析沙林·西奈身份的杂糅性,并指出由沙林之子阿当所代表的“第三空间”。沙林——从追求“纯净”身份到生命最后时刻承认自我身份的杂合性——成为了历史的负载者,最终也因为负载过多而失败。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cognizing Indian Identity before and after India's Independence
  • 1.2 Critical Approaches to Midnight's Children
  • 1.3 Cultural Identity and Hybridity
  • 1.4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Fragmentation Pesented through Hybridized Symbols
  • 2.1 Hole:Nose and the Perforated Sheet-Metaphor of Hybrid Memory
  • 2.2 Spittoon-Container of Memory and Source of Amnesia
  • 2.3 Pickle-making-History versus His Story
  • 2.4 Snake and Ladder-Missing of Absolute Boundaries
  • CHAPTER THREE Ambivalence Presented through Characters
  • 3.1 Juxtaposi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and the Illiterate
  • 3.2 Combination of Destruction and Preservation
  • 3.3 Joining of the West and the East
  • CHAPTER FOUR Saleem's True Identity and Hybridity
  • 4.1 All-inclusiveness-Parts and Whole
  • 4.2 Saleem's "True Identity"
  • 4.3 Aadam and Durga-Representation of the Third Principle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WORKS CITED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J]. 读写算(小学高年级) 2017(06)
    • [2].《感动中国》人物身份变迁研究[J]. 东南传播 2015(01)
    • [3].基于加速区域卷积神经网下的人物身份属性识别方法[J].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17(04)
    • [4].从服饰细节看人物身份[J]. 新语文学习(初中版) 2010(Z1)
    • [5].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人物身份博弈[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6].凝视与反凝视:《美妙的新世界》中的人物身份危机解读[J]. 文学教育(下) 2017(10)
    • [7].儿童文学翻译中“口吻”的传达[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8].《红楼梦》人名、绰号翻译与人物身份构建[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 [9].形式的内容:小说叙事中直接引语塑造人物身份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10].从人物身份及关系看《占有》中的自我追寻[J]. 文教资料 2019(35)
    • [11].文学作品服饰描写及功用[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0(09)
    • [12].同桌的N种身份[J]. 中华活页文选(初二年级) 2010(12)
    • [13].王宁德:某一天(1999-2009年)[J]. 艺术界 2011(04)
    • [14].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从刻画小人物想到创作者的小人物身份[J]. 广告大观(综合版) 2009(05)
    • [15].雁归有时 潮来有汛——《穆斯林的葬礼》中楚雁潮多重人物身份解读[J]. 文化学刊 2020(09)
    • [16].看扮相 谈造诣[J]. 东方艺术 2008(S1)
    • [17].电影《金陵十三钗》人物身份刍议[J]. 电影评介 2012(04)
    • [18].镜像理论视角下《无声告白》中的人物身份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20(06)
    • [19].探析《雷雨》个性化语言艺术[J]. 报刊荟萃 2018(08)
    • [20].试探中国山水画中人物的运用[J]. 大众文艺 2010(11)
    • [21].文化视角下美国犹太文学人物身份认同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9(04)
    • [22].怎样画古装人物(七)[J].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12(04)
    • [23].感伤的艺术——论章家瑞《红河》中的悲情与深情[J]. 剧影月报 2009(04)
    • [24].马昕:行者无疆[J]. 中关村 2008(08)
    • [25].城市的“火眼金睛”:大华推出平安城市人脸识别解决方案[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6(02)
    • [26].写作时如何体现记叙的要素之“要”[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06)
    • [27].真实的背后必定是真情[J]. 初中生 2012(Z5)
    • [28].论库切《耻》中身份认同的转变[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10)
    • [29].说唱剧《解放》人物造型设计浅析[J]. 戏友 2020(01)
    • [30].感伤的艺术:论章家瑞《红河》中的悲情与深情[J]. 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9(07)

    标签:;  ;  ;  ;  

    《午夜之子》中的后殖民身份构建与混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