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管理体制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管理体制研究

论文摘要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其发展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经济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体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为此,由农业而衍生出来的农村与农民问题,并由此而构成的“三农”问题,长期困扰着各级政府。如何推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必然成为当今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唯有强化科技创新和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最终和顺利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如何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却是摆在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依据逻辑框架,全文运用9大部分,对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管理体制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第1部分为导言,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框架以及研究的基本方法等。第2部分是论文分析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制度变迁的2种方式,即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同时,为了文章主体部分分析的便利性,还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各部分所使用的一些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铺垫。第3部分对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政策50多年来的演变轨迹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制度变迁是一种强制性变迁”的结论。第4、5部分总结分析了政府主导型科技创新政策下的原始创新的现状、不足以及解决的方法。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促进原始创新的发展,但原始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不乐观。鉴于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提高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始创新管理体制,因此,设计出适合中国原始创新能力提高的管理体制是关键。论文对原始创新投入产出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而对近年来中国原始创新取得的成效与不足进行分析,找出了制约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内在因素,据此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原始创新管理政策。第6部分总结分析了政府主导型科技政策下的集成创新。在对集成创新主体——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发现中国农业企业科技集成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为了更好地找出造成农业企业集成创新能力低下的内在原因,作者对武汉市农业企业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实证研究,找出了阻碍农业企业集成创新的相关因素,并就此提出了农业企业集成创新的发展思路、目标与对策。第7部分总结分析政府主导型科技政策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主要对政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进行分析研究。论文介绍了中国政府农业科技引进创新的政策,政策实施鹊玫某尚?并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中国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以及中国农业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中国今后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引进技术的选择和农业科技消化吸收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政策参考。第8部分分析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9部分是在前述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是适合中国现实国情的管理体制改革方向。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提出了“构建农业科技评价的信誉机制与约束机制。”在利用成本一收益理论对科技评价中评价主体行为失范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既定制度安排的缺陷是导致评价者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为此,构建农业科技评价的信誉机制与约束机制,对规范农业科技评价主体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第二是提出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差距的时间区间距离”。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相关的调查资料,对中国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行了计量分析,测算了相互之间的时间距离区间。这对中国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三是提出了“农业科技制度变迁应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向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方向转变”的观点。基于对过去科技制度变迁历程的分析和未来市场导向下的技术变迁内驱力的判断,认为政府的宏观目标与经济主体的微观目标相结合,将成为农业科技制度变迁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为此,在制度设计的导向上,必须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这对中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作用日趋重要
  • 1.1.2 农业科技创新的宏观环境日益改善
  • 1.1.3 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趋清晰
  • 1.1.4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需求日趋强烈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自主创新的内涵及其演变
  • 1.3.2 原始创新的内涵演变与评价指标体系
  • 1.3.3 集成创新的相关研究
  • 1.3.4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相关研究
  • 1.3.5 文献分析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1.6.1 论文的创新点
  • 1.6.2 论文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2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管理体制分析的理论基础
  • 2.1 制度变迁
  • 2.1.1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
  • 2.1.2 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模型
  • 2.1.3 制度变迁方式
  • 2.1.4 制度的分析工具:博弈论
  • 2.2 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管理体制分析理论基础
  • 2.2.1 关于科研人员的假设
  • 2.2.2 科研人员与科研团队之间的博弈
  • 2.3 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管理体制分析理论基础
  • 2.3.1 利润最大化理论
  • 2.3.2 自生能力理论
  • 2.3.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
  • 2.4 农业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管理体制分析的理论基础
  • 2.4.1 技术差距理论
  • 2.4.2 后发优势理论
  • 2.4.3 技术选择理论
  • 2.4.4 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理论
  • 3 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政策的历史演变轨迹
  • 3.1 新中国农业科技政策形成阶段(1949-1957年)
  • 3.1.1 高度重视农业科学研究事业
  • 3.1.2 提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 3.1.3 高度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 3.2 农业科技政策“大跃进”阶段(1958-1966年)
  • 3.2.1 出现了科技浮夸现象
  • 3.2.2 产生了农业跃进的风潮
  • 3.2.3 偏离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客观规律
  • 3.3 农业科技政策扭曲阶段(1967-1977年)
  • 3.3.1 政治挂帅指导下的农业科研政策
  • 3.3.2 开门开放思想中的基础研究弱化
  • 3.3.3 解散与遣散做法严重削弱了科研机构队伍
  • 3.3.4 盲目排外的科技赶超政策
  • 3.3.5 星星散散的科研工作仍有所推进
  • 3.4 农业科技政策恢复与发展阶段(1978-2000年)
  • 3.4.1 高度肯定科学研究与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 3.4.2 实施激励科技人员积极性的科技政策
  • 3.4.3 注重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
  • 3.4.4 进一步强化科技的重要地位
  • 3.4.5 提出科技体制改革思想
  • 3.4.6 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 3.5 农业科技政策不断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
  • 3.5.1 更加关注原始创新研究
  • 3.5.2 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研究
  • 3.5.3 不断拓展自主创新的内涵
  • 4 原始创新管理体制的成效评价与未来发展环境分析
  • 4.1 原始创新投入产出因素分析
  • 4.1.1 原始创新投入产出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4.1.2 原始创新投入产出指标内涵解析
  • 4.2 中国原始创新投入水平的基本状况分析
  • 4.2.1 科研经费的资助渠道日趋拓展
  • 4.2.2 人才资助范围不断拓展
  • 4.2.3 研究平台的水平不断提升
  • 4.2.4 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日益频繁
  • 4.3 中国原始创新产出能力日益提高
  • 4.3.1 科技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
  • 4.3.2 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量逐年增加
  • 4.3.3 农作物品种培育进展显著
  • 4.3.4 人才引进工作成效显著
  • 4.4 中国科技原始创新面临的挑战
  • 4.4.1 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已经上升为各个国家的重要战略
  • 4.4.2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科研实力与总体水平依然较低
  • 4.4.3 尖端人才数量依然偏少
  • 4.4.4 投入力度仍然不足
  • 5 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管理体制的缺陷与修正
  • 5.1 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管理体制的缺陷
  • 5.1.1 科学技术评价主体存在行为失范现象
  • 5.1.2 侧重于个人成效评估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建立
  • 5.1.3 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
  • 5.1.4 项目(课题)主管部门指派任务多
  • 5.2 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管理体制探索
  • 5.2.1 建立科学技术评价的信誉机制与约束机制
  • 5.2.2 构造有利于凝聚力量和发挥潜能的科研团队
  • 5.2.3 建立健全以自主创新为宗旨的管理机制
  • 5.2.4 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科研氛围
  • 5.3 案例分析:华中农业大学科技自主创新管理分析
  • 5.3.1 不同年龄与不同性别科研人员产出成果与获批项目分析
  • 5.3.2 不同职称和学历背景的科研人员产出成果与获批项目分析
  • 5.3.3 成果完成人与项目承担者是否属于科研团队、研发基地分析
  • 5.3.4 华中农业大学科技管理工作的未来重点与政策建议
  • 6 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管理体制分析
  • 6.1 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外部环境分析
  • 6.1.1 创建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
  • 6.1.2 提供资金保障的金融支持政策
  • 6.1.3 规避市场风险的指导政策
  • 6.1.4 实施财税优惠的支持政策
  • 6.2 中国农业企业集成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 6.2.1 中国农产品出口变化趋势分析
  • 6.2.2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 6.2.3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滑的制约因素分析
  • 6.2.4 企业集成创新能力低下是农产品竞争力下降的直接诱因
  • 6.3 农业企业科技集成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 6.3.1 农业企业科技集成创新分析的理论模型
  • 6.3.2 农业企业科技集成创新能力低下的实证探究
  • 6.4 中国农业企业集成创新面临的挑战
  • 6.5 农业企业集成创新发展思路、目标与政策建议
  • 6.5.1 农业企业集成创新的发展思路
  • 6.5.2 农业企业集成创新的发展目标
  • 6.5.3 加快推进农业企业科技集成创新的政策建议
  • 6.6 案例分析:双汇集团科技创新管理的成功经验
  • 6.6.1 采取多种方式,不断实施科技创新
  • 6.6.2 科技创新不断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 6.6.3 双汇集团科技创新管理的成功启示
  • 7 农业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管理体制分析
  • 7.1 中国政府引进农业科技政策出台背景
  • 7.2 农业科学技术引进实施工作的绩效分析
  • 7.2.1 积极参与全球农业科技活动,实现与一流技术水平的对接
  • 7.2.2 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 7.2.3 提供了能够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技术基础
  • 7.2.4 有效地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意识与市场观念
  • 7.2.5 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收入水平
  • 7.2.6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7.3 中国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7.3.1 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 7.3.2 数据来源与基本情况
  • 7.3.3 计量分析
  • 7.4 农业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体制探索
  • 7.4.1 充分遵循农业生产周期较长的内在规律
  • 7.4.2 建立以企业为主,高等院校和专门科研机构为辅的科研结构
  • 7.4.3 加强公共科研设施投入,加大基础理论平台建设
  • 7.4.4 改进和完善管理方式,提高引进项目的利用效果
  • 8 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管理体制的缺陷分析
  • 8.1 农业产学研合作效果欠佳
  • 8.2 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政策难以适应中国农业生产实际需求
  • 8.2.1 农业科技政府导向造成不同地区之间科技经费数量差距较大
  • 8.2.2 政府导向型农业科技难以适应中国农业生产的现实
  • 8.2.3 政府导向型农业科技难以适应不同素质农户的多样化需求
  • 8.2.4 政府导向型农业科技导致有效的技术供给不足
  • 8.2.5 政府导向型科技不利于农业科技的长远发展
  • 8.2.6 政府导向型农业科技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进行科技成果推广
  • 8.3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不健全
  • 8.4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 8.4.1 农林高校具有支持科技入户的内在优势
  • 8.4.2 高校内部的现行体制制约着农业科技入户的正常开展
  • 9 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设计
  • 9.1 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原则
  • 9.1.1 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 9.1.2 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 9.1.3 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 9.2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 9.2.1 大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协调发展
  • 9.2.2 强化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大力推进产学研相互合作
  • 9.2.3 切实建立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
  • 9.2.4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确保科技研发主体的基本利益和积极性
  • 9.2.5 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缩短农业科技授受主体之间的距离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型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建设[J]. 科技创新导报 2017(35)
    • [2].试论新时期的博物馆如何创新管理体制[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10)
    • [3].创新管理体制 建设和谐校园[J]. 山西教育(管理) 2016(11)
    • [4].英国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 2009(07)
    • [5].关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管理体制研究[J]. 才智 2019(36)
    • [6].共享经济如何走得更远[J]. 人民论坛 2017(34)
    • [7].创新管理体制 构建服务体系 推动泰安轻工行业健康快速发展[J]. 中国集体经济 2013(11)
    • [8].创新管理体制 提高教育质量[J]. 基础教育参考 2008(10)
    • [9].关于煤炭企业关停后转型发展的探讨[J]. 现代商业 2012(14)
    • [10].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缺失问题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08(11)
    • [11].创新管理体制 构建和谐布吉[J]. 开放导报 2008(01)
    • [12].泗门镇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初探[J]. 现代企业教育 2013(18)
    • [13].传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央视财经频道编播组创新管理体制实践与探索[J]. 中国冶金教育 2014(01)
    • [14].创新管理体制 调整经济结构 全面开创陕西农垦工作新局面[J]. 中国农垦 2017(06)
    • [15].莱芜煤机公司技术创新成果丰硕[J]. 煤矿机械 2011(04)
    • [16].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J]. 教育界 2020(22)
    • [17].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创新[J]. 理论参考 2012(01)
    • [18].创新管理体制 做强国有企业[J]. 中国粮食经济 2011(07)
    • [19].广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资源整合初探[J]. 广西教育 2014(43)
    • [20].视点精粹[J]. 中国高校科技 2013(09)
    • [21].莱芜煤机公司技术创新成果丰硕[J]. 煤矿机械 2011(10)
    • [22].清河县 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J]. 共产党员(河北) 2018(07)
    • [23].以公共管理创新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7(18)
    • [24].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温州探索[J]. 中国社会组织 2017(17)
    • [25].加快推进经济发达镇“镇园合一”机构融合[J].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4(08)
    • [26].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J]. 云南社会科学 2016(05)
    • [27].大胆创新管理体制和模式 统筹推动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J]. 天津政协 2015(09)
    • [28].管理提升重实效 坚定不移促发展[J]. 办公室业务 2012(20)
    • [29].北京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调研报告[J]. 社团管理研究 2012(12)
    • [30].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05)

    标签:;  ;  ;  ;  ;  ;  

    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管理体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