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运动论文-苏善英,卢坚芳,梁权,陈婵,宋仕芬

想象运动论文-苏善英,卢坚芳,梁权,陈婵,宋仕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想象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运动想象,神经源性膀胱,脑卒中,功能训练

想象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苏善英,卢坚芳,梁权,陈婵,宋仕芬[1](2019)在《运动想象训练法对脑卒中病人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运动想象训练法在脑卒中病人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致尿潴留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运动想象训练法,分别在治疗后2周、4周观察病人能否成功拔除尿管自行排尿及发生尿路感染例数。[结果]4周后,观察组成功拔除尿管自行排尿例数(23例)多于对照组(15例),发生尿路感染例数(10例)少于对照组(1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训练法能促进脑卒中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降低因长期留置尿管而引起的尿路感染。(本文来源于《循证护理》期刊2019年11期)

王东升,汤健[2](2019)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在脑性瘫痪合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在脑性瘫痪(CP)合并精神发育迟滞(MR)患儿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CP合并MR患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粗大运动功能、精神发育、功能独立性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常规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儿心量表、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GMFM、儿心量表、WeeFIM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有效促进CP合并MR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神发育的康复,有利于提高患儿的功能独立性。(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黄倩文,宁旭[3](2019)在《运动想象在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卒中年发病率为200/10万,年病死率为(80~120)/10万,70%以上的生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包括运动、感觉、吞咽、认知、言语等,在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同时,给家庭及社会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1]。近年来,随着新型康复技术的不断出现,卒中康复治疗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更多的探索。其中,运动想象疗法在卒中康复领域的应用研究较为广泛。本文(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20期)

董丽[4](2019)在《运动性引导想象疗法对支气管哮喘儿童焦虑抑郁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运动性引导想象疗法对支气管哮喘儿童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支气管哮喘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各共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运动性引导想象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HAMA)、抑郁(HAMD)水平、睡眠质量(PSQI)、生活质量(SF-36)水平以及肺功能参数(FEV1、PEF、FVC)。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AMA、HAMD、PSQI、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A评分、HAMD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功能参数FEV1、PEF、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性引导想象疗法能够有效缓解支气管哮喘儿童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肺功能的恢复,改善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张全羚,欧阳蕊,陈文伟,吴小培[5](2019)在《基于运动想象的异步在线脑-机接口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运动想象脑-机接口(motor imagery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MIBCI)的离线分析和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异步在线MIBCI始终具有挑战性。针对在线BCI系统的识别率和控制方式,提出了利用共空间模式(common spatial pattern,CSP)算法对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MI)进行特征提取并结合alpha波进行异步控制。构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自主控制小球运动MIBCI实验系统。有四名受试者参加了在线实验,其中有两名受试者在线运动想象识别正确率最高能达到100%。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所建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信号处理》期刊2019年10期)

王玲,陈楠[6](2019)在《运动想象对脊髓损伤患者大脑活动和脑网络重塑MR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想象(MI)及在此基础上的脑机接口已在脊髓损伤等运动功能障碍疾病的康复中取得良好效果,但其对运动功能康复的机制仍不十分明确。随着功能MR技术的发展,大脑激活和网络连接变化在MI中的作用被逐渐认识,为揭示MI康复机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安娟,牟海荣[7](2019)在《基于EEG和fNIRS的多模态脑机接口运动想象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脑机接口技术可实现利用大脑信息控制外围设备,可应用于医疗、军事、娱乐等方面。目前大多数脑机接口研究都是基于EEG开展的,虽然EEG有很好的时间分辨率,但空间分辨率较低。fNIRS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EEG空间分辨率过低的缺陷。文章采用EEG和fNIRS联合测量的多模态脑机接口技术,采用运动想象作为研究范式,对运动想象的力和速度参数进行研究,以获得更多的运动想象的细节指令。同时,对基于运动想象参数细节指令的机器人多层控制结构接口进行研究,构建脑控机器人演示系统。(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28期)

卢扩锋,谢云,甘达云[8](2019)在《多类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的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脑电信息作为一种脑神经细胞群电生理活动在大脑皮质表面的总体反映,其存在于生命的始终。而对于脑电信号的识别,可以有效预测将要发生的运动行为,并且由于其携带大量的生理和心理信息,所以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文章重点就多类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的识别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数字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9期)

李晓飞[9](2019)在《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偏瘫患者7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两各35例。参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下肢功能。结果:观察组功能性步行分级中4~5级比例明显高于参照组,且Fugl-Meyer运动功能与Berg平衡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运动控制训练方式能够提高患者功能性步行分级,改善运动及平衡功能,促进病情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26期)

武峙璇,于杰[10](2019)在《运动想象疗法对早期脑梗死上肢功能的临床研究63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早期脑梗患者应用运动想象疗法对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对象全部选自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63例早期脑梗死患者,按照不同的康复训练分成实验组(n=32)和对照组(n=31),开展普通康复训练的为对照组,开展运动想象疗法的为实验组,对比两种方案对患者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的Fenchay评分和STEF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脑梗患者应用运动想象疗法能够明显改善其上肢功能,效果优于传统的康复训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期刊2019年17期)

想象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在脑性瘫痪(CP)合并精神发育迟滞(MR)患儿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CP合并MR患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粗大运动功能、精神发育、功能独立性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常规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儿心量表、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GMFM、儿心量表、WeeFIM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有效促进CP合并MR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神发育的康复,有利于提高患儿的功能独立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想象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苏善英,卢坚芳,梁权,陈婵,宋仕芬.运动想象训练法对脑卒中病人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循证护理.2019

[2].王东升,汤健.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在脑性瘫痪合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3].黄倩文,宁旭.运动想象在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9

[4].董丽.运动性引导想象疗法对支气管哮喘儿童焦虑抑郁的效果[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

[5].张全羚,欧阳蕊,陈文伟,吴小培.基于运动想象的异步在线脑-机接口系统[J].信号处理.2019

[6].王玲,陈楠.运动想象对脊髓损伤患者大脑活动和脑网络重塑MR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

[7].安娟,牟海荣.基于EEG和fNIRS的多模态脑机接口运动想象参数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

[8].卢扩锋,谢云,甘达云.多类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的识别[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

[9].李晓飞.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9

[10].武峙璇,于杰.运动想象疗法对早期脑梗死上肢功能的临床研究63例[J].中国农村卫生.2019

标签:;  ;  ;  ;  

想象运动论文-苏善英,卢坚芳,梁权,陈婵,宋仕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