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德性问题研究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德性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公务员作为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国家公共行政机关中行使公共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因此,从理论上讲,公务员应全心全意运用手中的权力服务于公众,致力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但是,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公务员行政实践中,却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因此,对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理论界探讨的热点。近年来,理论界主要从制度、经济、法律、行政伦理等角度对公务员的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了分析,强调加强公务员制度法制建设与伦理道德建设。针对这种状况,结合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层影响,从现实和理论的层面上分析了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认为公共行政理论只从“实然”状态做出的人性预设漠视了德性的价值才是导致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失范的内在根源。而我国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对人性的预设兼顾了“实然”与“应然”的层面,既对人性做出了善的肯定又看到了人性恶的“实然”状态,极为关注人性中的德性价值。因此,立足于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的视角,对我国公务员的德性问题进行研究。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关注德性价值的人性预设为基础,以塑造“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人格为目标,提出了一套系统的道德修养方法。先秦儒家从“实然”与“应然”的层面对人性做出的预设,关注德性的价值,关注人对理想境界和完美状态的不断追求,从而纠正了公共行政理论中漠视德性价值的人性预设,肯定了公务员的道德主体性,以着力开发公务员作为行政主体的德性要素;先秦儒家提出了“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人格,而我国当代公务员无疑担负的是先秦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历史使命,与先秦儒家道德修养所追求的政治理想人格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实践的具体承担者;先秦儒家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主要是为实现其塑造的政治理想人格服务的,对我国当代公务员的德性培养具有宝贵的现实借鉴意义。因此,以先秦儒家道德修养关注德性价值的理论为我国当代公务员的德性修养提供内在的理论资源为初衷,通过公务员主体自身德性的提高,从根本上消除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也在理论层面上为我国行政伦理学的建设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考。文章分三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述了公务员德性的内涵、功能及构成要素,指出当前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并从现实和理论根源上分析当前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认为行政主体内在德性的缺失以及行政理论漠视德性价值的人性预设是导致公务员行政实践中道德失范的内在根源,从而提出了当前我国公务员的德性培养应回到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中寻求内在的理论资源。第二部分系统阐述了我国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的内容及其与当代公务员德性修养的契合点,从人性论和哲学认识论的角度阐述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从最高理想、现实目标和理想境界三个层次介绍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理想追求;系统阐述了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并从道德修养的人性预设、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追求以及道德修养实际所处理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与当代公务员德性修养的契合点,从而为我国当前的公务员德性问题研究提供内在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则详细阐述了在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我国公务员德性修养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 二、研究现状分析以及研究意义和价值
  • 三、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我国公务员的德性问题
  • 第一节 公务员德性概述
  • 一、公务员、德性及公务员德性的内涵
  • (一) 公务员的界定
  • (二) 德性的内涵
  • (三) 公务员德性的内涵
  • 二、公务员德性的功能
  • (一) 导向功能
  • (二) 自律功能
  • (三) 激励功能
  • 三、公务员德性的构成要素
  • (一) 道德认知
  • (二) 道德情感
  • (三) 道德意志
  • (四) 道德信念
  • (五) 道德习惯
  • 第二节 我国公务员的德性问题
  • 一、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 (一) 在道德认知上,“官本位”意识增强
  • (二) 在道德情感上,缺乏为公众服务的道德情怀
  • (三) 在道德意志上,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
  • (四) 在道德信念上,缺少对公众负责的责任感
  • (五) 在道德习惯上,缺乏自觉的行政行为习惯
  • 二、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现实原因分析
  • (一) 行政实践中的利益冲突
  • (二) 行政实践中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 (三) 行政实践中的伦理困境
  • 三、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理论根源
  • (一) 传统公共行政学的人性恶与规制理论
  • (二) 公共选择派的政治“经济人”假设与激励兼容理论
  • (三) 公务员德性问题的研究向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的回归
  • 第二章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与公务员德性问题的研究
  • 第一节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
  • 一、先秦儒家的人性学说
  • (一) 孔子的性相近论
  • (二) 孟子的性善论
  • (三) 荀子的性恶论
  • 二、先秦儒家的哲学认识论
  • (一) 孔子“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哲学认识论
  • (二) 孟子“尽心”、“知性”的哲学认识论
  • (三) 荀子“心有征知”的哲学认识论
  • 第二节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理想目标
  • 一、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理想:内圣外王
  • 二、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现实目标:君子人格
  • (一) 孔子“仁者安仁”的理想人格
  • (二) 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理想人格
  • (三) 荀子“王”“霸”兼综的理想人格
  • 三、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止于至善
  • 第三节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方法
  • 一、孔子学、思结合的修养方法
  • 二、孟子存心养性、反身内求的道德修养方法
  • 三、荀子“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方法
  • 第四节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与我国公务员德性修养的契合点
  • 一、道德修养前提即人性预设的契合点
  • 二、道德修养目标即理想人格追求的契合点
  • 三、道德修养内容即处理关系上的契合点
  • 第三章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德性修养
  • 第一节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我国公务员德性培养的具体目标
  • 一、公正
  • 二、亲民
  • 三、忠诚
  • 四、廉洁
  • 五、敬业
  • 六、忠恕
  • 第二节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我国公务员德性修养的外在保障
  • 一、为公务员的德性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 二、为公务员的德性修养提供法律与制度的保障
  • 三、为公务员的德性修养建立道德回报机制
  • 第三节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我国公务员德性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 一、博学慎思
  • 二、反省内求
  • 三、克己慎独
  • 四、身体力行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德性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