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并发颈总动脉附壁血栓1例

脑出血并发颈总动脉附壁血栓1例

一、脑出血合并颈总动脉附壁血栓形成1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朝松[1](2021)在《高位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高位颈段颈内动脉狭窄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因远端解剖困难,被认为技术要求较高,容易损伤相关血管神经,增多手术并发症。本研究拟通过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高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的87例92侧患者(每侧按照1例患者对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远端达到C2椎体下缘水平及以上将患者分为高位CEA组(24例)和非高位CEA组(68例)。记录患者临床特点、术前术后m RS评分、CTP特点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比较高位组患者术前术后m RS评分变化和CTP相对值变化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m RS评分变化和CTP相对值变化是否存在差异探讨CEA治疗高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CEA治疗高位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结果:1.高位CEA组和非高位CEA组对侧闭塞率分别为12.5%(3/24)和4.4%(3/68)(P=0.369>0.05)、转流率分别为16.7%(4/24)和4.4%(3/68)(P=0.073>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对侧闭塞率和转流率无统计学差异;合并对侧ICA闭塞和不合并对侧ICA闭塞的患者术中转流率分别为66.7%(4/6)和2.3%(2/86)(P=0<0.05)有统计学意义,合并对侧ICA闭塞的患者术中转流率明显高于未合并对侧ICA闭塞的患者。2.高位CEA组术前术后m RS评分对比P=0.00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位CEA组术后m RS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3.高位CEA组手术前后患侧和健侧CTP相对值对比r CBV、r CBF、r MTT、r TTP的P值分别为0.011、0.086、0.038、0.011。r CBV、r MTT、r TTP的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后灌注较术前好转。而r CBF的P值=0.08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高位CEA和非高位CEA术后m RS评分变化比较P=0.77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非高位CEA和高位CEA两组患者术后m RS评分改善无差别;手术前后CTP相对值变化比较,P值分别为0.137、0.148、0.414、0.098,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位CEA术后CTP各参数值变化与非高位CEA无差别。说明高位CEA组手术疗效与非高位CEA组无差异。5.高位CEA组和非高位CEA组术后主要并发症对比:术后卒中率分别为4.2%(1/24)和(3/68 4.4%)(P=0.959>0.05)、术后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4.2%(1/24)和2.9%(2/68)(P=0.777>0.05)、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分别为16.7%(4/24)和5.9%(4/68)(P=0.234>0.05)、远期梗塞率分别为4.2%(1/24)和1.5%(1/68)(P=0.465>0.05),两组间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高位CE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非高位CEA组无差异。结论:CEA术后m RS评分和CTP均得到改善,高位CEA和非高位CEA疗效无差别。高位CEA术后卒中率、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率、术后颅神经损伤发生率、远期脑梗发生率与非高位CEA相当,没有额外的高风险。高位颈内动脉狭窄CEA的难点在于狭窄远端颈内动脉的显露及颅神经的保护,通过悬吊技术、镜床条件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暴露术野、规避手术风险。我们的结果表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高位颈动脉狭窄是安全的、有效的。

王小婕[2](2021)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住院期内并发急性脑血管病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观察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12351例,选择术后住院期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7例。根据脑血管病的发生类型分为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组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脑卒中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PCI史、高血压史、房颤史、糖尿病史、心脏瓣膜病史、吸烟、颈动脉狭窄情况),实验室检查资料(Plt、Hb、INR、APTT、D-dimer、CK-MB、c Tn T、TC、TG、LDL-C、HDL-C、FBG),手术资料(术前病房血压、术前手术室血压、术中血压、术后手术室血压、术后病房血压、卒中时血压、术中是否进行球囊扩张、术中冠脉造影病变血管、术中植入支架数、术中肝素用量、术中冠脉血栓抽吸情况、术中是否应用比伐芦定、手术时间),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时间、治疗情况、随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手术资料、治疗方案等。结果1.PCI术后住院期内并发急性脑血管的发生率为0.22%(27/12351),死亡率为7.4%(2/27)。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症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81.5%,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占18.5%。在一年的随访期内,因再发急性脑血管病死亡5例,病死率为31.3%(5/16)。2.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时间最短为术中30min,最长为术后第5天。大部分发生在术后2h后(74.1%),多为平静状态下发病(48.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大部分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受限、麻木无力(50%),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大部分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60%)。3.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脏瓣膜病史、PCI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房颤史、颈动脉狭窄情况、吸烟情况没有差别(P>0.05);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相比,UA患者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中所占比例高(P<0.05)。4.两组患者的Plt、Hb、TC、TG、HDL-C、LDL-C、INR、CK-MB、c Tn T、FPG、Ddimer、APTT没有差别(P>0.05)。5.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中,与术中及术后2h内发病者相比,术后2h后发病者合并高血压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比例较高(P<0.05);其次,与术后2h后发病者相比,术中及术后2h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年龄≥75岁、合并颈动脉狭窄比例较高(P<0.05)。术中及术后2h内发病者与术后2h后发病者房颤、卒中史、糖尿病史、心脏瓣膜病史、PCI史、吸烟情况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植入支架数、冠脉病变血管、球囊扩张情况均无差异(P>0.05);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相比,发生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术中肝素用量较大、术中使用比伐芦定比例较高(P<0.05)。7.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与术后2h后发病者相比,术中及术后2h内发病者冠脉血栓抽吸比例较高(P<0.05)。8.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相比,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组术后病房舒张压、卒中舒张压较高(P<0.05)。两组间术前病房舒张压、术前手术室舒张压、术中舒张压、术后病房舒张压无显着差异(P>0.05)。9.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相比,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组术后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比例大(P<0.05)。10.在一年随访期内,全因死亡7例,其中,因再发急性脑血管病死亡5例。大部分患者肢体活动逐渐恢复正常、言语清晰(60%)。结论1.PCI术后住院期内并发急性脑血管的发生率为0.22%,死亡率为7.4%,发生率低,死亡率较高。大部分患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受限、麻木无力及头痛。一年随访期内,病死率为31.3%。2.PCI术后并发急性脑血管病可能与抗栓药物的使用剂量、血压增高或大幅度降低有关。

姚银旦[3](2020)在《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外大动脉闭塞的再通治疗》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症状性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晚通治疗的结局目的:探讨症状性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动脉闭塞(Non-acute Atherosclerotic 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Occlusion,NAILAO)的血管内晚通治疗的结局。方法:从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连续性纳入32例发病超24小时的症状性NAILAO患者在本中心尝试接受以安全为首要原则的血管内晚通治疗。主要疗效结局为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为2b或3级);主要安全结局为术后30天内的任何卒中或者死亡;次要疗效结局为术后90天时功能独立(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结果:32例患者的影像记录闭塞至治疗的中位数时间为25.5天(四分位间距:10.5-36.5)。17例患者获得成功再通,总体再通成功率为53.1%(17/32)。总体患者的30天内的任何卒中或者死亡的发生率6.3%(2/32),成功再通组的30天内的任何卒中或者死亡的发生率为5.9%(1/17),与再通失败组6.7%(1/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7)。在成功再通组中,术后90天时的功能独立的患者比例(70.5%,12/17)较术前(23.5%,4/17)显着增加(P=0.015);而在再通失败组中,术后90天时的功能独立的患者比例(66.7%,10/15)较术前(66.7%,10/15)无变化(P=1.00)。成功再通组术后90天时的改良Rankin评分较基线下降值中位数为1.0(四分位间距:1.0-2.0),而再通失败组为0.0(四分位间距:0.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经过仔细筛选的发病超24小时的症状性NAILAO患者,血管内晚通治疗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围手术期安全性在可接受范围内,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成功再通可能能够有效地改善此类患者的残障程度。第二部分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的结局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ICAO)的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的结局。方法:在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连续性纳入78例症状性CICAO患者在本中心尝试接受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包括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ET)、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以及复合手术。主要终点:1)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为3级);2)术后30天内任何卒中或者死亡,和第31天至1年内同侧缺血性卒中。次要终点:1)术后90天时功能独立(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2)术后1年内致残性卒中;3)术后第31天至1年内同侧缺血性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结果:共有58例患者获得成功再通,其中ET再通11例(19.0%,11/58),CEA再通8例(13.8%,8/58),复合手术再通39例(67.2%,39/58)。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的总体再通成功率为74.4%(58/78),较单纯ET或CEA的再通成功率(24.4%,19/78)显着增高(P<0.001)。两组的临床随访的中位数时间为24.0月(四分位距,12.8-42.0),所有患者的临床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两组总体的1年内主要终点发生率为11.5%(9/78),成功再通组的主要终点发生率为10.3%(6/58),与再通失败组(15.0%,3/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7)。在术后30天内,两组总体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9.0%(7/78),成功再通组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10.3%(6/58),与再通失败组(5.0%,1/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0)。成功再通组的1年内致残性卒中发生率为1.7%(1/58),与再通失败组(5.0%,1/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术后90天时,成功再通组的功能独立比例为77.6%(45/58),而再通失败组为80.0%(17/2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1.000)。成功再通组术后第31天至1年内的同侧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发生率为1.7%(1/58),较再通失败组(20.0%,4/20)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比值比:0.09,95%置信区间:0.01-0.73,P=0.014)。结论:对于经过仔细筛选的症状性CICAO患者,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与初始单纯ET或CEA相比较,多模式再通治疗可以显着提高再通成功率。然而,该治疗存在较高的围手术期卒中风险,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尚不能明确多模式再通治疗能否降低症状性CICAO患者术后1年内的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第三部分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后再闭塞的危险因素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ICAO)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在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有78例连续性CICAO患者在本中心接受了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本研究纳入了其中45例获得成功再通且有术后影像随访的CICAO患者。根据影像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再闭塞组和非再闭塞组。通过回顾性分析前瞻性收集的数据来评估再闭塞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5例患者的临床随访中位数时间为20.0月(四分位间距,12.0-41.5),影像随访中位数时间为12.0月(四分位间距,6.8-18.0)。在随访期内,有11例患者发生了(24.4%,11/45)颈内动脉再闭塞,其中1例为症状性再闭塞。手术至影像诊断颈内动脉再闭塞的中位数时间为7.0月(四分位间距,6.0-11.0)。另外,有7例(15.6%,7/45)患者发生了无症状性颈内动脉再狭窄,其中5例患者接受了补救性支架置入术。术后1年时再闭塞的累积发生概率为28.1%(95%置信区间:9.9%-49.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颈内动脉局部残余狭窄率>50%(风险比:9.766,95%置信区间:1.907-50.011,P=0.009)和术前影像记录闭塞至手术的时间>90天(风险比:4.843,95%置信区间:1.358-17.275,P=0.015)是CICAO接受再通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颈内动脉局部残余狭窄率>50%和术前影像记录闭塞至手术的时间>90天是CICAO接受再通治疗后发生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剑锋[4](2020)在《改良Cabrol技术应用于主动脉根部替换的中、远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病因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随访观察昆明市延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自主改良的Cabrol技术用于单纯主动脉根部瘤和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患者的中、远期疗效以及对该技术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以证明该术式的优越性。[方 法]我科先前相关研究及报道已证实我科自主改良的Cabrol技术是安全、可行的,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回顾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204例单纯主动脉根部瘤及67例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患者应用改良Cabrol技术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和电话进行随访观察,随访至2020年1月,随访率90.77%,进一步随访观察手术中、远期疗效,并对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病因进行分析。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 果]应用改良Cabrol技术的271例患者,男性:220例(81.2%),女性:51例(18.9%),年龄:17岁至70岁、平均年龄:49.0±11.9岁,单纯主动脉根部瘤:204例(78.8%)、主动脉夹层:67例(21.2%),其中Ⅰ型主动脉夹层、Ⅱ型主动脉夹层、Ⅲ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主动脉根部瘤分别为57例、7例、3例。左、右冠状动脉均开口移植同时应用改良Cabrol技术:140例(51.7%),左冠状动脉开口移植应用改良Cabrol技术:113例(41.7%),右冠状动脉开口移植应用改良Cabrol技术:18例(6.6%)。术后院内死亡患者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6例):因低心排综合征死亡3例,因停机后根部出血,止血过程中致右冠状动脉受累后导致心肌缺血死亡1例,脑出血死亡2例,多功能脏器衰竭死亡3例;院外死亡患者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5例):术后1月脑出血死亡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6月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1例;术后1年不明原因死亡1例;术后2年11月因脑梗死亡1例;术后3年因脑出血死亡2例;5年后出现不明原因死亡1例,为高龄随访病人。在死亡病例中,主动脉夹层患者占总死亡人数的64.71%,相关因素Cox回归分析,主动脉夹层与术后患者死亡及相关并发症有相关性,但与该术式用中介人造血管行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无直接的相关性。1年、3年、6年、9年生存率分别为 95.6%、92.2%、88.3%、88.3%。术后神经损伤症状及未规律服用华法林所引发的相关表现是该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271例随访患者中,术后伴有神经损伤症状有46例,其症状在术后3月内均有所缓解并逐渐恢复;未规律服用华法林所引发的相关表现有24例(6例死亡)。术后复查心脏彩超,97.96%的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未发现术后心功能较术前进一步恶化的患者。在术后复查双源CT结果中,仅1例术后1年发现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至远端不同程度的瘤样扩张,连续随访过程中瘤体未见进一步扩张,心脏彩超提示未见明显的改变,目前该患者随访存活,患者为马方综合征,考虑与马方综合征血管病变有关。其余随访患者中未发现冠状动脉开口狭窄及血栓栓塞的相关表现。[结 论]通过对随访结果的分析及与近年相关文献的比较,我科自主改良的Cabrol技术应用于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中、远期治疗效果肯定,长期复查双源CT和心脏彩超未发现冠状动脉开口狭窄及血栓栓塞的相关表现,通过对相关并发症及死亡原因的分析,结果显示与该术式用中介人造血管行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无直接的相关性,进一步证明了该术式疗效的优越性。

李娜[5](2019)在《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颈动脉闭塞外科治疗的单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A型主动脉夹层(TAAD)可扩展到弓部以上血管,其合并颈总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所致脑灌注不良的治疗方法一直是一个争议话题。尽管有很多文献报道可以通过建立主动脉-颈动脉解剖外旁路人工血管移植即主动脉-颈动脉搭桥的手术方式早期恢复双侧脑灌注,但是对于颈动脉真腔闭塞的具体原因和主动脉-颈动脉搭桥具体的手术方式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主要为中风率及住院死亡率高危的TAAD患者分析其颈动脉真腔闭塞的不同分型,并根据不同的分型探讨最佳手术方式。方法:我们对2010年5月2018年4月的425例做过主动脉修复手术的TAAD病例进行了调查,回顾性分析了TAAD患者颈动脉真正管腔狭窄程度。53例病人因颈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而存在脑灌注不良症状,其中双侧颈动脉累及者23例,单侧颈动脉累及者30例,静态型梗阻患者37例,动态型梗阻患者16例。所有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包括半弓(n=13)或者全弓(n=40)置换,合并主动脉瓣修复(n=1)或置换(n=28)及冠状动脉搭桥(n=1)。53例患者中行主动脉-颈动脉搭桥者7例,在7例患者中共搭桥8根颈动脉,其中4根因动态型梗阻行端-侧切口吻合搭桥,4根因静态型梗阻行端-端切口吻合搭桥。为了早期恢复脑灌注,主动脉-颈动脉搭桥在手术开始前建立,或者术中发现脑氧饱和度不升或者下降则术中建立搭桥。颈动脉超声(CDU)可通过多个切面观察颈动脉内夹层动态累及情况并对其进行分型。结果:7例患者行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术,其中3例患者行端-端吻合搭桥,3例患者行端-侧吻合搭桥,1例患者行端-侧吻合合并端-端吻合搭桥,7例患者术后均无明显神经缺损症状。53例颈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患者术后中风率在半弓置换术患者、全弓置换术患者(失访3例)及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术患者中分别为41.7%(5/12),35.5%(11/31),0(0/7)(p=0.048)。术后住院死亡率分别为25.0%(3/12),19.3%(6/31),14.3%(1/7)(p=0.844)。结论:根据颈动脉真腔闭塞的不同分型来选择相对应的搭桥手术方式可使手术治疗更有针对性,更可能减少中风发生率。

廖符鸿[6](2019)在《Bentall+孙氏手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3型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行Bentall+孙氏手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3型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16年09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心血管外科连续收治的42例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3型手术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6例;年龄2267岁,平均(41.36±12.23)岁。急诊手术30例(71.4%,30/42),限期手术12例(28.6%,12/42),均采用全麻、中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技术,术式均为Bentall(升主动脉带瓣人工血管置换)+孙氏手术(主动脉全弓置换及降主动脉支架象鼻人工血管植入)。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605.12±98.16)min,体外循环时间(231.79±37.52),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33.62±27.91)min,停循环时间(19.98±7.29)min。住院时间(26.26±11.11)天,ICU停留时间(12.05±3.77)天。住院期间死亡病例6例(14.2%,6/42),3例因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因术后呼吸循环衰竭死亡;1例因远端夹层破裂死亡。术后并发症19例(45.2%,19/42),包括二次开胸探查3例(9.5%,3/42);神经系统并发症11例(26.2%,11/42),包括脑出血2例,脑梗死2例,一过性精神症状7例;急性肾损伤(AKI)6例(14.3%,6/42);急性肝损伤(AHI)3例(7.1%,3/42);消化道出血2例(4.8%,2/42);术后肺部感染5例(11.9%,5/42)。术后随访330个月,共随访36例患者,随访率85.7%。获访病例术后复查主动脉CTA、超声心动图提示所有人工血管主干及其分支血管、支架血管通畅,无扭曲、狭窄、移位,主动脉瓣未见明显反流,瓣叶活动良好,主动脉未见新发破口,远端支架贴壁满意,主动脉弓及胸降主动脉假腔见部分血栓形成,未见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复发,未出现与吻合口相关的假性动脉瘤。结论:1、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3型,早期行Bentall+孙氏手术治疗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并且取得满意临床疗效;2、中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为手术提供确切脑保护和技术支持;3、手术团队技术提升对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非常重要,手术方法和神经系统保护方法仍需完善。

尹晓亮[7](2019)在《脑血运重建的相关研究 ——颈动脉闭塞再通的荟萃分析、单中心队列研究与动脉吻合训练模型的建立》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目的 汇总已发表关于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NAICAO)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文章,系统性评价对NAICAO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获取关于NAICAO行血管内治疗的文献,按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本次研究的报道,提取关于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随访的累积死亡率、再发卒中发生率等指标。对各效应量合并前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或meta回归,对产生异质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单臂研究的各个效应量进行合并,对有两组比较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上述汇总结果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和校正,判别所合并的结果是否真实可靠。结果 单臂研究汇总结果显示,总体手术再通成功率为76%,95%CI(0.66,0.85),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3%,95%CI(3.8,10.3)。成功再通组和未获再通组累积再发卒中发生率和累积死亡率分别为3.6%比13.3%和13%比31%,校正后的RR值分别为 0.57,95%CI(0.343,0.945)和 0.95,95%CI(0.32,1.08)。结论 对症状性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再通治疗在技术上安全可行且成功率较高。获得再通者较未获得再通者相比再发卒中的风险明显降低,全因死亡率的也存在降低的趋势但尚无统计学差异。第二部分目的 评价血管内再通治疗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的技术成功率、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量化模型对再通成功率进行预测。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经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和手术资料,通过随访获取患者预后和生存信息。按手术结果将患者分为成功再通组和未获再通组,通过设定的主要和次要结局事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探索导致出现结局事件的风险因素;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法对比二组患者发生结局事件的风险比例;通过Nomogram图预测手术再通的成功率。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9位患者,62例次手术,手术再通成功率为75.81%,围术期并发症6.45%,平均随访时间为36.53±3.92个月。成功再通组与未获再通组患者主要结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6.52%和23.08%,导致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颈动脉闭塞和糖尿病。二组患者在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上有显着性差异,RR=0.16,95%CI(0.03,0.84)。本研究提出的预测模型经验证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 成功的血管再通能显着降低再发脑卒中的发生风险。相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AS治疗,颈动脉闭塞行血管内再通并未额外增加围手术期卒中风险。本预测模型可根据患者术前影像学特点进行量化以准确数据预测再通成功概率。第三部分目的 为掌握全面的脑血运重建技术,采用大鼠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建立适于神经外科医师进行显微血管吻合综合训练的动物模型。方法 取成年SD大鼠,全身麻醉后开腹,显露并充分游离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测量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长度及各节段管径。选择无分支动脉发出且较长节段的腹主动脉主干行端-端血管吻合术,一侧髂总动脉和骶正中动脉进行端-侧吻合,双侧髂总动脉行端-侧及侧-侧吻合术。术中采用“挤牛奶技术”检查各吻合口的血流通畅情况。结果 12只SD大鼠成功的进行腹主动脉-髂总动脉的解剖分离,每只大鼠可供完成4次血管吻合练习。在左肾动脉下方直至右侧髂腰动脉之间的腹主动脉主干长度(15.6±2.50)mm,管径(1.6±0.26)mm,行端-端吻合;骶正中动脉平均管径(0.80±0.08)mm,做鱼嘴状切开后,与右侧髂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左侧髂总动脉长(9.0±1.52)mm,管径(1.0±0.16)mm,在其发出处切断,与右侧髂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双侧髂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后其远段并行排列有(5.1±0.36)mm的长度可行侧-侧吻合。结论 大鼠腹主动脉-髂总动脉模型可较为全面地用于模拟神经外科常用血管旁路移植术式,适于有一定显微外科技术基础的神经外科医师进行系统的血管吻合训练。

周庆[8](2016)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根部、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新型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本论文分为5个部分:(1)主动脉夹层的诊疗进展;(2)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主动脉弓开窗支架的临床结果;(3)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根部处理策略;(4)不同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手术方式对远端主动脉的影响;(5)新型血流调节器的临床应用。1.主动脉夹层的诊疗进展:介绍了主动脉夹层的流行病学、发病的高危因素、遗传学机制、预后相关因素和诊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详细介绍了三种涉及主动脉弓术式(半弓置换术、部分主动脉弓置换术+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和主动脉弓三分支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技术细节、近期结果、远期预后和优缺点。详细介绍了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方式,包括根部加固重建、胶水粘合和根部置换,描述各种术式的技术特点和临床应用效果。系统阐述了保留主动脉分支血管的腔内隔绝术,介绍了各种术式的适应证和优缺点。2.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主动脉弓开窗支架的临床结果:借鉴腔内隔绝术原位开窗支架的理念,根据国人主动脉夹层病人的主动脉弓解剖结构,设计了主动脉弓开窗支架。应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观察主动脉弓开窗支架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发现开窗支架植入简单、快捷,简化了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修复手术,并达到封闭原发破口、扩大真腔、促进假腔闭合及重塑主动脉的目的,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随访发现假腔闭合率高,无远期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效果良好。3.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根部处理策略:分析了多种主动脉根部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主动脉根部处理的理念,并设计了新的主动脉根部重建技术:涤纶片填充累及根部的夹层加固主动脉窦部,内膜垫衬带状涤纶片加固主动脉内膜,固定主动脉瓣撕脱的交界矫治瓣膜关闭不全。应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法,初步总结这种改良根部重建方法的近中期疗效。研究提示改良根部重建方法主动脉根部保留比例高,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同类研究类似,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减轻,主动脉窦直径缩小。随访期间,无主动脉根部病变相关的死亡病例。随访期间共有7例病人新发主动脉根部事件(主动脉瓣反流程度≥2和/或主动脉窦部直径≥45mm),其中1例病人在首次术后1年因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窦部直径50mm接受二次Bentall手术,其余病人予以继续随访。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改良根部重建方法简单、可靠,近期结果良好。4.不同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手术方式对远端主动脉的影响: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法,通过比较远端主动脉假腔状态和整体主动脉直径,明确CronusR术中支架、三分支支架和开窗支架对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的修复效果,并研究不同直径的支架对远端主动脉假腔闭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CronusR术中支架、三分支支架和主动脉弓开窗支架植入术这三种主动脉弓及近端降主动脉修复术具有相似的远端主动脉假腔闭合率,远期效果良好。同样类型的支架,直径较大的支架植入后远端主动脉假腔闭合率更高,最佳直径选择应是术前测量主动脉直径的90-100%。5.新型血流调节器的临床应用:分析了多种保留主动脉分支血管的腔内隔绝术的适应证、优缺点,借鉴了多层裸支架的设计理念和多层裸支架植入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血流调节器。这种血流调节器为自膨式覆膜支撑型人工血管,覆膜为涤纶制成,涤纶径线和纬线形成1mm2的网孔,金属支架为镍钛合金。本组实验为临床验证研究,在主动脉分支血管应用这种新型血流调节器,观察血流调节器对主动脉夹层假腔和/或真性动脉瘤的隔绝效果以及分支血管近期通畅率。该研究入组14例病人,封闭分支血管22根(不包括肋间动脉)。随访期间,分支血管通畅率95.5%,无截瘫发生,主动脉夹层假腔和/或真性动脉瘤隔绝率84.6%。血流调节器植入技术简单,可安全的应用于需要保留主动脉分支血管的腔内隔绝术,主动脉夹层内膜破口和动脉瘤腔封闭率高。

曾嵘[9](2016)在《颜色标记量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动脉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验证在应用改良的全脑动脉造影方案后,颜色标记量化DSA的各项血流参数在用于评价颈动脉支架术后疗效的可行性。找出能够用于判断近期疗效的血流参数,以及能够用于预警近期并发症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的血流参数,力图建立更完善的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疗效的方法。方法:2013年8月~2015年8月,纳入48例单侧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研究。收集一般临床资料,按照标准程序进行颈动脉支架治疗,在支架植入前后进行全脑动脉造影,收集全部影像资料。影像资料的数据分析在安装有西门子公司量化DSA图像后处理软件Syngo iFlow (Siemens Healthcare GmbH, Erlangen, Germany)的双屏幕影像工作站进行。在后处理得到的全脑动脉造影的量化DSA影像上分别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C1段、C2段、大脑中动脉M1、M2、M3段、大脑前动脉A1、A2、A3段、眼动脉、颈内静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眼动脉供血区分别设置感兴趣区域,将从以上感兴趣区域获取的血流参数:峰值比(PR)、峰值比增加率(IRPR)、达峰时间(PT)、相对达峰时间(rPT)、相对达峰时间的变化量(△rPT)、曲线下面积比(AUCR)、曲线下面积比增加率(IRAUCR)与患者术后近、远期的随访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共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48例。颈动脉支架全部成功释放,脑保护装置均成功回收,30天内的累积主要不良事件(心梗、脑梗、死亡)发生率为O。30天内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术中暂短性脑缺血发作2.1%(1/4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2.1%(1/48例)、脑高灌注综合征10.4%(5/48例)。随访率93.7%,随访时间平均17.6月(4~33)月。中远期随访过程中累积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包括:死亡(恶性肿瘤)2.1%(1/48例),治疗动脉的再狭窄4.1%(2/48例),心肌梗塞2.1%(1/48例)。颜色标记量化DSA结果:1)目视评价:支架植入后,在颈内动脉供血范围内能明显见到血流达峰时间的提前,表现为红色显影范围较支架前扩大。部分患者12.5%(6/48例)可见在颈动脉支架前缺失的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域在放置支架后重新显影。2)血流参数:①支架植入后,峰值比(PR)于下列感兴趣区增高(P<0.05):颈内动脉C1段、C2段、大脑中动脉M1、M2、M3段、大脑前动脉A1、A2、A3段、正位颈内静脉以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②支架植入后,达峰时间(PT)在下列感兴趣区缩短(P<0.05):颈内动脉Cl段、C2段、大脑中动脉M1、M2、M3段、大脑前动脉A1、A2、A3段、颈内静脉。③支架植入后,曲线下面积比(AUCR)在下列感兴趣区增加(P<0.05):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Ml、M2、M3段、大脑前动脉A1、A2、A3段。④正位颈内动脉C2段达峰时间的变化量△rPT(AP3C2)、和颈内静脉达峰时间的变化量△rPT (AP7ICV、La8ICV)对检测颈动脉支架术后残余狭窄≥30%有意义(P<0.05),其中△rPT(AP3C2)的ROC曲线下面积0.778,在切点值为0.135sec时,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95.2%;△rPT (AP7ICV)的ROC曲线下面积0.875,在切点值为0.065sec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8.6%;△rPT (La8ICV)的ROC曲线下面积0.752,在切点值为-0.005sec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4.3%。⑤诊断颈动脉支架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最具预测价值的指标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曲线下面积比增加率(IRAUCRAP8RM) (P<0.05),其ROC曲线下面积是0.93,在切点值为29.29%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0.7%。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重度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通过改良的全脑造影方案获得的颜色标记量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可以有效评价脑血流的改善,通过从图像中获得的血流参数更可以量化地评价脑血流改善的程度。血流参数曲线下面积比增加率可用于预警颈动脉支架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目的:研究可能导致腹主动脉瘤(AAA)行腔内修复术(EVAR)后出现显性/非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间117例择期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收集术前及术后第1、2、7天的凝血功能检验结果,当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 DIC评分≥5分,诊断为显性DIC,当DIC评分<5时进行非显性DIC评分,非显性DIC评分≥5分诊断为非显性DIC。对性别、年龄、瘤体直径、合并疾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内漏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性/非显性DIC的危险因素。结果:腹主动脉瘤行EVAR术患者存在显性/非显性DIC风险。117例患者中,出现显性DIC 3例(2.5%),非显性DIC 31例(26.5%)。Logistic回归显示,术中内漏:B=2.118, S.E.=0.917, Wald=5.335, P=0.021;肾功能不全:B=2.135, S.E.=0.797, Wald=7.183, P=0.007;手术时间:B=0.021, S.E.= 0.006, Wald=11.126,P=0.001。结论:术中内漏、合并肾功能不全及手术时间长是腹主动脉瘤行EVAR术患者发生显性/非显性DIC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芸,林丽霞,刘连英,许春霞[10](2014)在《主动脉弓杂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主动脉弓杂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原因,总结护理方法。方法对12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弓杂交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5例(3.88%)并发脑梗死,其中1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家属放弃治疗,治愈出院4例,但均遗留神经系统症状,需进一步行康复治疗。结论桥血管狭窄或闭塞、主动脉弓部斑块或附壁血栓脱落造成栓塞、术后低血压、伤口血肿及小动脉瘤形成是主动脉弓杂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原因。对主动脉弓杂交术后患者,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避免低血压的发生外,还要做好神经系统、伤口出血和肢体血运的观察,以预防和及早发现脑梗死并发症。

二、脑出血合并颈总动脉附壁血栓形成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出血合并颈总动脉附壁血栓形成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高位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位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死亡率、病死率
    2.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
    3.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特征比较
    4.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化检测指标比较
    5.不同发病时间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6.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手术资料比较
    7.不同发病时间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冠脉血栓抽吸比较..
    8.两组不同时间舒张压比较
    9.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术后抗栓治疗比较
    10.治疗及随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住院期内并发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外大动脉闭塞的再通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症状性非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晚通治疗的结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多模式原位再通治疗的结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后再闭塞的危险因素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4)改良Cabrol技术应用于主动脉根部替换的中、远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病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主动脉根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颈动脉闭塞外科治疗的单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及方法
    1.1 病历资料
    1.2 病因学和定义
    1.3 颈动脉超声的临床应用
    1.4 临床表现
    1.5 手术步骤
    1.6 随访
    1.7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临床资料附表
3.讨论
4.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Bentall+孙氏手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3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术前处理
    2.3 手术过程
        2.3.1 手术材料
        2.3.2 麻醉与体外循环
        2.3.3 手术步骤
    2.4 术后治疗
    2.5 术后随访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病例资料
    3.2 术中情况
    3.3 术后情况
    3.4 术后随访
第四章 讨论
    4.1 主动脉近端处理方式
    4.2 主动脉弓部处理方式
    4.3 体外循环及脑保护
    4.4 死亡原因分析
    4.5 术后并发症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脑血运重建的相关研究 ——颈动脉闭塞再通的荟萃分析、单中心队列研究与动脉吻合训练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荟萃分析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系统评价技术路线
        2.2 检索策略
        2.3 检索途径
        2.4 文献筛选
        2.5 入选标准
        2.6 排除标准
        2.7 纳入Meta分析研究的质量评价
        2.8 数据提取
        2.9 统计分析
        2.9.1 效应量的选择及合并
        2.9.2 异质性检验
        2.9.3 对存在明显异质性的研究进行处理
        2.9.4 敏感性分析
        2.9.5 发表偏倚
        2.9.6 统计及作图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基线特征和质量评价
        3.3 手术再通成功率
        3.4 累积全因死亡率
        3.5 累积再发缺血性卒中发生率
        3.6 含对照组研究的meta分析
        3.7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再闭塞率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急性期颈动脉闭塞行血管内再通治疗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队列研究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流程图
        2.2 研究对象
        2.2.1 入选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临床资料及数据获取
        2.4 治疗经过
        2.4.1 术前准备
        2.4.2 手术操作过程
        2.4.3 基于DSA的颈动脉闭塞影像学特点及分型
        2.5 围手术期并发症和不良事件
        2.6 随访
        2.6.1 门诊随访
        2.6.2 电话随访
        2.7 结局事件
        2.7.1 主要结局事件
        2.7.2 次要结局事件
        2.8 统计分析及作图
        2.8.1 计量资料
        2.8.2 计数资料
        2.8.3 多因素分析
    3. 结果
        3.1 成功再通组与未获再通组基线情况
        3.2 手术结果
        3.3 结局事件
        3.3.1 主要结局事件
        3.3.2 次要结局事件
        3.3.3 全部结局事件
        3.4 主要结局事件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3.5 颈内动脉颈段(C1段)闭塞再通成功率的多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3.5.1 多因素分析及建模
        3.5.2 预测模型的量化评分
        3.5.3 对预测模型进行校正
        3.5.4 预测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3.5.5 内部验证
        3.6 颈内动脉C1段闭塞成功再通后应用不同血管重建方式的对比分析
        3.7 典型病例
        3.7.1 病例1:单纯球囊管腔重建
        3.7.2 病例2:颈动脉分叉部单支架管腔重建
        3.7.3 病例3:颈动脉闭塞全颈段管腔重建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脑血运重建手术训练模型的建立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手术器械
        2.3 手术方法
    3. 结果
        3.1 端-端吻合
        3.2 端-侧吻合
        3.3 侧-侧吻合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急性主动脉夹层根部、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新型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疗进展
    二、主动脉弓部的手术方式
    三、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方式
    四、涉及主动脉分支血管的TEVAR手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主动脉弓开窗支架的临床结果
    1 引言
    2 主动脉弓开窗支架的设计
    3 资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根部处理策略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手术方式对远端主动脉的影响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型血流调节器的临床应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颜色标记量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动脉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量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显性/非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奖励
致谢

(10)主动脉弓杂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2手术方法
    1.3结果
2 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2.1 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原因分析
        2.1.1桥血管狭窄或闭塞
        2.1.2主动脉弓部斑块或附壁血栓脱落造成栓塞
        2.1.3术后低血压
        2.1.4伤口血肿及小动脉瘤形成
    2.2 护理对策
        2.2.1密切观察病情及血压
        2.2.2神经系统的观察
        2.2.3伤口出血的观察
        2.2.4肢体血运的观察
3 小结

四、脑出血合并颈总动脉附壁血栓形成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位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刘朝松.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D]. 王小婕.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外大动脉闭塞的再通治疗[D]. 姚银旦. 苏州大学, 2020(06)
  • [4]改良Cabrol技术应用于主动脉根部替换的中、远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病因研究[D]. 刘剑锋.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颈动脉闭塞外科治疗的单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D]. 李娜.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6]Bentall+孙氏手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3型疗效分析[D]. 廖符鸿. 南华大学, 2019(01)
  • [7]脑血运重建的相关研究 ——颈动脉闭塞再通的荟萃分析、单中心队列研究与动脉吻合训练模型的建立[D]. 尹晓亮.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急性主动脉夹层根部、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新型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D]. 周庆. 南京大学, 2016(05)
  • [9]颜色标记量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动脉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D]. 曾嵘.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1)
  • [10]主动脉弓杂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 李芸,林丽霞,刘连英,许春霞. 护理学杂志, 2014(09)

标签:;  ;  ;  ;  ;  

脑出血并发颈总动脉附壁血栓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