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三部曲”论V.S.奈保尔的印度书写

从“印度三部曲”论V.S.奈保尔的印度书写

论文摘要

V.S.奈保尔是出生于特立尼达的印度裔英国移民作家,从1957年处女作发表开始,至今已有三十多部作品问世。他的书写十分广泛,有小说、散文、游记、日记、历史研究、随笔等等,其内容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以作家的生活、旅行、思考等方式传达对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命运以及人民的关注。在2001年折桂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奈保尔成了国内学术界密切关注的焦点。奈保尔的个人文化身份十分复杂,既是后殖民时代移民作家的佼佼者,又是后殖民文学批评理论所研究的典型个案。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移民作家十分关注自身的文化归属问题,奈保尔带着文化寻根的目的以游记的形式写下“印度三部曲”,传达着复杂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的矛盾交织。本文以“印度三部曲”为研究中心,挖掘出奈保尔对印度的情感选择及价值取向,总结其所经历的拒斥-批判-认同的心理历程,深入探索文字背后所掺杂的身份认同意识。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是依据是奈保尔的生活求索历程和他早期写作的三部小说《灵异推拿师》、《米格尔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来探讨奈保尔积极追寻印度的原因。可以说,这一章是为下一章深入展开的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中的印度书写做的一个积极的铺垫。此处研究的起点是特立尼达。特立尼达是一个文化拼凑的被殖民国家,处在世界的边缘。生活在边缘地的人群意志消沉,各种努力与奋斗都以失败告终,边缘意识让奈保尔产生了身份危机感,出于对边缘人的生存状态的不满,奈保尔一心只想逃离。奈保尔自幼便接受英国文化的熏陶,在殖民地接受的也是英国式教育,个人的经历以及在特立尼达生活的压抑促使他向往英国,认为英国是世界的中心。但是来到英国之后他并没有融入中心,而是处在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这种尴尬使得他对英国文化的认同态度既亲近又疏离。寻找中心的失落以及文化身份的积极思考,奈保尔必然要关注自己的文化根上印度。第二章节具体分析“印度三部曲”中有关印度的书写。结合三部作品内容,全面展现奈保尔对印度的宗教信仰、种姓制度、社会生活、甘地主义、民众思想、民族意识等方面的具体描写。三部作品中展现的印度世界各有侧重,其背后的个人主观情感也有差异。《幽黯国度》中的印度是一个满目疮痍的世界,印度在奈保尔眼中就是落后与贫穷的代表,此时他笔下的印度充满污秽、混乱;《印度:受伤的文明》不仅仅是描述,与前一部相比多了许多评论和思考,奈保尔深入讨论了印度种种阴暗面背后的历史、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原因,笔触略有缓和。《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主要以采访的形式,描述了印度不同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的各色人群的生活,展现一幅印度社会众生相。此时的描写明显一改前面的刻薄态度,增添了许多乐观,对印度的民族情感上升之势显而易见。第三章节侧重于辨析奈保尔对印度书写的“实”与“不实”,深入背后分析其原因,归纳总结作者对印度产生的情感变化历程。奈保尔长期接受的一直是西方文明,第一次来到印度这个东方国家必然会带有歧视。在帝国主义视角下,奈保尔笔下难免会有一些想象的虚构的东方式场景存在。在伴随着个人对第三世界的考察和不断旅行之后,奈保尔反复思考、执著追寻,对印度的态度也逐渐改观。更多的客观被展现,理解与接受印度的部分也越来越多。全章节以后殖民文学批评理论为工具,结合奈保尔的个人情感解析其笔下对印度的曲解与误解、同情与认同成分。第四章节主要指明印度寻根对奈保尔的终极意义指向。奈保尔对印度文化最终采取了反抗与依赖并存的态度,建构文化身份的混杂,在多元文化场中选择流散,走向世界。这与他个人的复杂经历是分不开的,奈保尔在旅行中写作,在写作中思考,认同印度文化,用混杂性重新构建自身文化身份,这既是后殖民时代移民知识分子重构个体身份的必然选择,也是多元文化场下跨界生存的最终策略。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第一章 关注印度:文化身份的积极追问
  • 一、逃离特立尼达
  • 二、置身中心之外
  • 三、寻找文化归属
  • 第二章 透视印度:文化寻根的多元思考
  • 一、印度:幽黯国度
  • 二、印度:受伤的文明
  • 三、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 第三章 认知印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国度
  • 一、歧视与误解
  • 二、理解与接受
  • 第四章 回归印度:走向世界
  • 一、多元文化场下的身份旅行
  • 二、区域与世界的模糊界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奈保尔的中国镜像[J]. 创作评谭 2019(01)
    • [2].维·苏·奈保尔的创作理念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J]. 福建茶叶 2019(02)
    • [3].维·苏·奈保尔的第三世界观与普世文明论辨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7(03)
    • [4].奈保尔的旧房子[J]. 扬子江评论 2016(05)
    • [5].奈保尔如何成为奈保尔[J]. 南方文学 2018(06)
    • [6].康拉德对奈保尔创作的影响——《黑暗之心》与《河湾》的比较研究[J]. 文教资料 2016(34)
    • [7].超越镜像叙事的作家书写:奈保尔作家主题研究[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7(02)
    • [8].语言与权力——论奈保尔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J]. 青年文学家 2018(03)
    • [9].旅行写作“讲述”与“展示”的“真实”——以V·S·奈保尔“印度三部曲”为例[J].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7(02)
    • [10].“恶棍”奈保尔[J]. 齐鲁周刊 2018(33)
    • [11].维·苏·奈保尔的后殖民主义解析——以《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为例[J]. 长江丛刊 2016(35)
    • [12].维·苏·奈保尔:穿行在文明冲突地带[J]. 文学少年(中学) 2017(09)
    • [13].这个世界的诗人——读奈保尔小说《布莱克·沃兹沃斯》[J]. 读写月报 2017(25)
    • [14].维·苏·奈保尔:穿行在文明冲突地带[J]. 星火 2016(06)
    • [15].维·苏·奈保尔作品的创作特色分析[J]. 长城 2014(12)
    • [16].特立尼达人,印度人还是英国人?——《抵达之谜》中奈保尔的文化身份意识解读[J]. 山花 2015(08)
    • [17].像奈保尔那样谈论奈保尔——我看奈保尔《作家看人》[J]. 江南 2015(06)
    • [18].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人——奈保尔笔下的印度三部曲[J]. 青年文学家 2013(36)
    • [19].解读奈保尔作品中的“加勒比”特色[J]. 芒种 2014(08)
    • [20].“魔鬼”奈保尔[J]. 时代人物 2014(09)
    • [21].奈保尔,文学世界的漂流者[J]. 环球人物 2014(23)
    • [22].英国作家奈保尔的殖民意识与反殖民意识[J]. 芒种 2012(14)
    • [23].维·苏·奈保尔:穿行在文明冲突地带(1932—)[J]. 西湖 2010(10)
    • [24].奈保尔 爱文学更爱鬼混[J]. 南方人物周刊 2008(10)
    • [25].写作的伦理:民族悖论与奈保尔的后殖民文学创作[J]. 当代外国文学 2020(01)
    • [2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去世[J]. 现代企业 2018(08)
    • [27].文化置换:奈保尔的小说《河湾》文化身份杂糅的表征[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06)
    • [28].维苏奈保尔后殖民意识研究[J]. 戏剧之家 2017(12)
    • [29].奈保尔,《我们的普世文明》,马维达等译[J]. 文化纵横 2015(02)
    • [30].叙事写实特征的研究——以奈保尔小说为例[J]. 北方文学 2019(08)

    标签:;  ;  ;  ;  

    从“印度三部曲”论V.S.奈保尔的印度书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