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信仰论文-侯天媛

民俗信仰论文-侯天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俗信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始宗教信仰,民俗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岩画

民俗信仰论文文献综述

侯天媛[1](2019)在《解密石语:从原始宗教信仰岩画中循迹民俗体育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1.1还原原始思维,揭示民族起源。文字记录的人类文明史,至多也不过5000年左右。岩画记录的时间自旧石器时代、经青铜时代、直至近代,其内容涉及狩猎、放牧、征战、祭祀及农耕生活,分别有动物、人形、人面像、车辆、符号和图案等多个类型,是先民们对其思维结构、宗教信仰、文化模式等多方面的一种真实性反映,对于了解、复原史前人类活动,对更生动具体的认识远古人类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提供了大量素材。岩画的出现与原始思维有着直接内在的关系,既是一种人类记述自身历史的途径,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和语言。这种文化和语言,不仅跨越了区域和民族,也生动描绘了不同民族独特的起源。1.2重塑远古记忆,强化族群认同。这种"刻制在石头上的历史记忆",不仅是指密布在全球不胜枚举的岩石表面上的图像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样也指的是保存在其中的集体记忆的内涵。通过对岩画这一覆盖面极广、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重塑远逝的历史和社会记忆,强化族群认同,映现出多样与独特的各地文化。1.3溯源民俗体育,传承民族文化。探窥岩画的历史源头就会发现,这种原始的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一方面印证和记载了传统体育形成发展轨迹来源于劳动生产;另一方面映衬了民俗体育结构和形式或以宗教迷信仪式存在,民俗体育原型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仍顽强的延续着它的生命,为人们所接受和承袭。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逻辑分析法,对原始宗教信仰岩画中民俗体育的起源进行研究。搜集并研究岩画在当地民族心目中"显"现象,用考古材料、古籍文献和较具历史文化价值的神话、宗教、民俗等方面材料,分析岩画图像的文化内涵,考察岩画可能反映的有关古代葬俗巫术、古代战争、狩猎方式、原始信仰和宗教仪式等涉及民俗体育的内容。运用多学科理论,以历史人类学为视角,对岩画中原始宗教的呈现、发展和演变进行探讨,并综合运用宗教学、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理论,对民俗体育进行多维护解析。研究结果:3.1人类学对原始宗教岩画研究的启示。岩画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它是一定思维和认识的反映,是早期人类原始宗教的产物。宗教人类学认为,宗教是原始人类从自然的动物界最终分离出来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人类进化和发展历程中无法跨越的阶段,是原始时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及其变化在人脑中的特定反映。这种反映仅出现于人类的头脑中,其它种类的动物是没有的。原始宗教的产生,表明原始人类已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是人类大脑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原始人类后期的普遍的思维方式。原始宗教推动原始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并促进了史前艺术的进步,这在岩画中得到充分体现。原始宗教对于以岩画为代表的史前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解释理论研究随人类学的发展而演变。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着重研究了原始宗教,认为正是方物有灵论支配着原始宗教的发展,并提出了"巫术"的概念。詹姆斯·弗雷泽"巫术论"的提出为后来解释史前岩画中宗教祭祀形象的创作动机奠定了理论基础。法国人类学家雷纳克首次将史前艺术产生的原因和交感巫术相联系,并把它视作史前人类巫术信仰的一种证明,进而建立起狩猎巫术理论。这些理论对于理解和阐释岩画内涵,研究人类思维发展,了解集体活动从原始宗教信仰到民俗体育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3.2岩画中关于原始宗教活动民俗化。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文化,它从原始宗教和巫术演变而来,经过长期传承,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岩画其本身就是人类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记录着人类最初的集体记忆,其中记录的许多原始宗教祭祀活动,虽然后世依然留存有这种形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从现存岩画中发掘研究原始宗教活动民俗化的过程不但能够解释宗教民俗化的过程,还能够展现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3.3原始宗教信仰岩画中民俗体育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岩画并不能代当地少数民族的整个文化,作为古代文化的部分展示同时也不能代表现代的民族文化,但是在古代和现代之间,在具体文化现象和整体文化系统之间,岩画可谓是切入民族文化时空想象的一个点,一个坐标点。要把平面的、静态的、看似散乱的岩画场景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必须挖掘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以文化内涵来延伸情节,由此岩画的动态表达才能在动态形式中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为观众传达一致的信息。广西花山岩画中体现的蛙崇拜和铜鼓乐舞中就是如此。花山岩画图像中人物像为主体,众多人物图像皆裸体举手曲膝,作蛙跳姿势,而青蛙正是壮族的图腾。花山岩画中与铜鼓乐舞相关的图像也各式各样,有仪式使用也有狂欢庆祝活动,有祭神拜神又有具体演奏形态……其中以多人的集体铜鼓乐舞最具特色。这些活动形式与2006年6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铜鼓舞有足够多的契合之处。而目前,维系着彝族白倮人数百年的"跳宫节"上的铜鼓舞族人本身也很难见到了。在我国各地原始宗教信仰岩画中都有与此类似的文化现象。研究结论:在民俗文化中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中国本身只是个发展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尖锐,因此民俗文化既不能抛弃传统的,又必须面对现实。岩画中的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既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承接性,也有空间上的伸展性。因此,原始宗教信仰岩画中民俗体育的研究对于揭示民俗文化的真谛,总结民族文化的精华,这在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抵御外来文化的侵入等方向都会产生巨大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包芳[2](2019)在《日本民俗中的“猴”信仰及其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形势下,日本关于猴的民间信仰受到了道教、佛教等外来文化内涵的影响,展现了较强的广泛性。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可以在日本民俗中的"猴"信仰及其传承的过程中,揭示出日本文化的演变与形成。从侧面反映出日本民众精神世界的重要层次。因此,本文以日本猴信仰与神佛融合的主要内容为出发点,进行展开分析。接着,探究了厩神与庚神信仰在日本的传承问题。然后,结合日本民间故事中的猴传说,总结出猴的俗信与民间禁忌。进一步认识到日本文化的主要性格,最终达到中日间文化间理解与交流的主要目的。(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周华连[3](2019)在《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地区民俗信仰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长期的基层生活经历和课题的调研情况,利用仪式功能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分析了贵州民俗信仰的现状、民俗仪式的正负功能,并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提出促进民族地区民俗信仰和谐稳定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董名杰[4](2019)在《文以载俗:南宋临安民俗信仰探析——以叶绍翁《靖逸小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绍翁是南宋中期着名的文学家,以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留名于后世,平生诗歌多辑录于《靖逸小集》。作为"江湖诗派"的重要成员,叶绍翁诗歌多描写田园风光,语言清新而意境高远,且其一生久居南宋都城临安,多晓临安风土之情,故叶绍翁诗歌中多有临安民俗显现,尤重传统民俗信仰,颇有"文以载俗"之风范。(本文来源于《地域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梁宇[5](2019)在《信仰民俗中的美术要素对西部民间美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美术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反映出特定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的审美观、价值观,具有民族性、民俗性、地域性、传承性的特点。文章就重点针对信仰民俗中的美术要素对西部民间美术的产生、发展、传承的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西部地区民间美术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6期)

赖永兵[6](2019)在《解析叁峡信仰民俗的生命美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叁峡信仰民俗在当地百姓日常生活中广泛流布,久传不衰,它是对当地民众日常生产生活的曲折反映,承载着他们对日常生产生活的美好愿望。以生命美学视之,叁峡信仰民俗主要体现出叁个方面的价值,即精神生命层面的心灵慰藉价值、社会生命层面的族群凝聚价值和生物生命层面的物质兜底价值。(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1期)

温闻[7](2019)在《赫哲族“伊玛堪”和欧洲叁大英雄史诗中的信仰民俗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伊玛堪是我国东北地区赫哲族的独特说唱艺术,在文学载体、文化内涵、历史传承和改造等方面,与欧洲叁大英雄史诗具备一定可比性,却没有被赋予同样重要的地位。英雄史诗是一种以长篇叙事为体裁,讲述英雄人物事迹的叙事长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多以古代英雄歌谣为基础,经集体编创而成,最终锤炼成了拥有独特内容和艺术思维的文学体系。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欧洲叁大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尼伯龙根之歌》和《罗兰之歌》。本文意在通过西方史诗和伊玛堪的比较,旨在通过总结两者之间的共同性、发掘不同民俗文化的个性特征,着重对比两者的信仰民俗差异,加深大众对伊玛堪的了解,提高对伊玛堪优秀文化学习和传承的热情,提升伊玛堪的文化地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期刊2019-07-01)

朱家新[8](2019)在《共同信仰下的闽台民俗体育比较研究——以“宋江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闽台民俗体育——"宋江阵"的起源、表演形式的比较研究,发现表演形式、内容基本都是一样的,只是在每个表演环节的称呼会稍有差异,说明台湾的宋江阵在传承中并没有丢弃本源。又对闽台"宋江阵"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同样存在着传统民俗传承面临困境。希望本研究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让这种拥有共同信仰的传统民俗体育,通过特殊联结焕发两岸同胞深厚的民族认同感。(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尹伟先,王高昆[9](2019)在《甘肃舟曲多民族“婆婆信仰”民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舟曲自古便是氐、羌、藏等多民族栖居之地,自唐以后渐次有汉族民众迁入。伴随着明代的卫所移民,汉族人口大量增长,成今日舟曲人口最多的民族。历史时期,迁入舟曲的汉族群众在凝合道教龙门派、汉传佛教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仰习俗——"婆婆信仰",其信仰核心更可追溯到对"周室叁母"的崇拜。作为西北地区民间女性崇拜体系之一,舟曲多民族共存的格局使"婆婆信仰"有着非常明显的多民族性特征。如今,随着舟曲地区多民族互动与交融进程的加速,"婆婆信仰"已经被汉、藏、羌等各民族共同接受,一年一度的"婆婆会庆"成为了舟曲各族民众共同参与的重要民俗节庆,甚至代表着该地区信仰民俗的独特发展模式。在其丰富多彩的仪式背后,蕴藏着诸多深层次的社会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周帅[10](2019)在《巴蜀旧志所载信仰民俗词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志是一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记录,其中有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但由于其分散、零碎、良莠不齐等特点,方志语言材料在语言研究中所发挥的价值有限。本文选取117部巴蜀旧志,梳理出其中的信仰民俗词汇,并对词汇的系统性进行了论证。文章将收集到的部分信仰民俗词汇,结合巴蜀地域文化进行考察,并与巴蜀地区的文学、歌谣、田野材料相互印证。第一章“绪论”。此章对巴蜀地域与信仰文化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巴蜀旧志及其语言材料的特点进行了重点说明,对巴蜀方言词汇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同时,本章还探讨了信仰民俗词汇的研究意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巴蜀旧志信仰民俗词汇的界定与特点”。此章包含了两大节,第一节介绍了“信仰民俗”的民俗学定义,在此基础上界定了信仰民俗词汇的范围及其在汉语词汇中的地位。第二节对旧志所见的信仰民俗词汇的音节、语法特点进行了论述。第叁章“巴蜀旧志信仰民俗词汇的系统性分析”。本章将巴蜀旧志所见信仰民俗词汇分为同义组、挨连组、同语素词语族、系列词汇组,并对其进行了举例说明。第四章“巴蜀旧志信仰民俗词汇语义分析”。第一节将旧志所见的信仰民俗词汇分为有关岁时、生养、婚俗、丧俗的四大类,并简要分析了此四类的留存情况。第二节主要选取升格为四川方言常用层的信仰民俗词汇,将其放在巴蜀地区信仰文化背景中,探讨其民俗语源,挖掘其相关俗语、谚语的文化含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民俗信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形势下,日本关于猴的民间信仰受到了道教、佛教等外来文化内涵的影响,展现了较强的广泛性。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可以在日本民俗中的"猴"信仰及其传承的过程中,揭示出日本文化的演变与形成。从侧面反映出日本民众精神世界的重要层次。因此,本文以日本猴信仰与神佛融合的主要内容为出发点,进行展开分析。接着,探究了厩神与庚神信仰在日本的传承问题。然后,结合日本民间故事中的猴传说,总结出猴的俗信与民间禁忌。进一步认识到日本文化的主要性格,最终达到中日间文化间理解与交流的主要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俗信仰论文参考文献

[1].侯天媛.解密石语:从原始宗教信仰岩画中循迹民俗体育渊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包芳.日本民俗中的“猴”信仰及其传承[J].青年文学家.2019

[3].周华连.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地区民俗信仰问题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9

[4].董名杰.文以载俗:南宋临安民俗信仰探析——以叶绍翁《靖逸小集》为例[J].地域文化研究.2019

[5].梁宇.信仰民俗中的美术要素对西部民间美术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9

[6].赖永兵.解析叁峡信仰民俗的生命美学价值[J].北方文学.2019

[7].温闻.赫哲族“伊玛堪”和欧洲叁大英雄史诗中的信仰民俗比较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9

[8].朱家新.共同信仰下的闽台民俗体育比较研究——以“宋江阵”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

[9].尹伟先,王高昆.甘肃舟曲多民族“婆婆信仰”民俗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周帅.巴蜀旧志所载信仰民俗词汇研究[D].广西大学.2019

标签:;  ;  ;  ;  

民俗信仰论文-侯天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