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阈中的土地崇拜文化研究

审美视阈中的土地崇拜文化研究

论文摘要

论文研究的是土地崇拜及其文化美学思想。除导言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地神信仰的演变与文化阐释。土地崇拜从原始蒙昧时期的地母崇拜发端,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分化为多个名称迥异、职能有别的神祗,如社神、高襟、后土、土地公等等,经历了从自然神到人格神,农业神到政统神、主流神到边缘神、宗教神到世俗神的多重转化和分野,在职能上既有分工也有重合,在神格上或男或女,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其中的逻辑起点是“以地为母”的原始思维,核心思想则是浓厚的生命底蕴与生殖的崇拜意识,不仅体现为各代不同的土地神崇拜和仪礼习俗,而且外化为回归地母子宫的土葬方式和习俗。第二章为土地崇拜文化的发生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土地崇拜文化的缘起与文化解读,二是土地崇拜文化的民族特征和审美精神。其中“土生万物”观念是土地崇拜文化得以生成和孕育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本土既有宗教意识又有世俗关怀的土地崇拜及其仪礼习俗。而这样的土地崇拜和信仰也典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阴性特征、整体和谐特征、依存自然观、循环生命观、重生意识等民族精神和生态美学思想,对回归生态道德,重建生态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三章为土地崇拜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分别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天地父母与阴阳和合的文化辨析;二是天地崇拜与“天圆地方”说的文化解读;三是天地崇拜与古代中国的“尚色”观;四是天地崇拜与儒家人伦物理;五是土地崇拜与道家生态美学观。天地作为宇宙中最具影响力的自然物成为了人们表达心理需求的最佳载体,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中最根本的信仰之一的天地崇拜。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形成了天父地母、天阳地阴、天圆地方、天玄地黄等对等观念,这些观念不仅具有哲学层面的认识意义,而且蕴含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天地阴阳的终极追求及其影响下产生的“天圆地方”、“天玄地黄”观念,其中的“圆”、“方”、“玄”、“黄”概念,既是客观的外在形状表征,更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认知概念,具有道德意味、审美判定的精神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和道家思想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地崇拜文化的影响,如从对天地的崇拜中抽象出的,具有智慧理性意味的“智圆行方”的处世哲学、“厚德载物”的审美人格、“中规中矩”的平衡智慧;道家的“归根”思想与道家思想的阴性特征均潜隐着土地崇拜和地母信仰的生殖内涵。第四章为从土地神话传说看中国文化的民族特性与审美精神。一方面从神话母题和神话原型的角度阐释泥土造人神话的审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从跨文化角度对中国、希腊、希伯来、印度等神话说中的土地和地神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从而凸显中国本土土地崇拜文化的民族特征和审美特性。第五章为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反思土地崇拜的现实意义。生态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混同和敬畏;农业社会时期和工业时代,人类中心主义开始抬头,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对抗和冲突;后工业时代,人们有意识地与自然和平共处、双方处于平等与调和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和谐和顺应,这一阶段目前尚处于设想和试验阶段,是我们今后的目标和追求。可以为此提供借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土地崇拜文化蕴涵有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对土地和自然万物的亲和体验,以及由此滋生的“天人合一”观、有机自然观、整体宇宙观等作为中国主流思想儒家、道家的立论支柱,典型代表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认识。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意识,无疑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世纪以来,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可持续发展观的陆续提出,意味着人类对现实危机的公正.批判与对未来生存的严肃思索,意味着现当代文化语境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崭新阶段即将来临。结语重申了土地崇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影响以及对当下生态危机的借鉴意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土地崇拜文化研究学术史综述
  • 研究方法和视角
  • 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 第一章 地神信仰的演变与文化阐释
  • 1.1 从自然之土到尊地为母
  • 1.1.1 纯自然物象的拜祭
  • 1.1.2 从地母到媒神:生命意识与生殖崇拜
  • 1.1.3 土葬:地母信仰之回归母体的物化
  • 1.2 拜土为社与社稷并祀
  • 1.2.1 拜土为社:自然神向人格神的转化
  • 1.2.2 社稷:从农业崇拜到政治升华
  • 1.2.3 社祀仪礼中潜隐的性文化:社与阴阳
  • 1.3 从后土尊神到民间土地爷
  • 1.3.1 后土:大地之神的抽象化、宗教化和政统化
  • 1.3.2 “土地”:世俗性的里舍之神
  • 第二章 土地祟拜文化的发生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 2.1 土地祟拜的缘起与文化解读
  • 2.1.1 “土生万物”——土地崇拜文化之源
  • 2.1.2 土地崇拜的宗教意识和世俗关怀
  • 2.2 土地崇拜文化的民族特征和审美精神
  • 2.2.1 土地崇拜文化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
  • 2.2.2 土地崇拜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 第三章 土地崇拜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 3.1 天地父母与阴阳和合的文化辨析
  • 3.1.1 天父地母与天阳地阴说的审美意义
  • 3.1.2 “阴阳”词序与地母崇拜的渊源
  • 3.2 天地崇拜与“天圆地方”说
  • 3.2.1 天地崇拜与“天圆地方”观的形成
  • 3.2.2 天圆地方观的审美探析
  • 3.3 天地崇拜与古代中国的“尚色”观
  • 3.3.1 天地崇拜与“天玄地黄”观
  • 3.3.2 传统色彩观的审美意味
  • 3.3.3 中国古人以黄为尚的审美接受
  • 3.4 天地崇拜与儒家人伦物理
  • 3.4.1 天地崇拜与“智圆行方”的处世哲学
  • 3.4.2 土地崇拜与“厚德载物”的审美人格
  • 3.4.3 天地崇拜与“中规中矩”的平衡智慧
  • 3.5 土地崇拜与道家生态美学观
  • 3.5.1 老子的“归根”思想与地母信仰中的“永恒回归”
  • 3.5.2 “道”之为”母”与道家思想的阴性特征
  • 第四章 从土地神话传说看中国文化的民族特性与审美精神
  • 4.1 土地神话传说中的审美思想
  • 4.1.1 “泥土造人”神话的母题研究
  • 4.1.2 神话中的土地神原型解析
  • 4.2 从地神神话传说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 4.2.1 “泥土造人”的跨文化比较—以中国和两希为例
  • 4.2.2 中西“地母/婚神”异同的文化解读——以中国、希腊、罗马、印度为例
  • 第五章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反思土地崇拜的现实意义
  • 5.1 为了生态平衡的省思: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启示
  • 5.1.1 冲突与顺应: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
  • 5.1.2 传统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 5.2 “原天地为美”的重新建构
  • 5.2.1 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人与自然对话
  • 5.2.2 土地:“诗意栖居”的家园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黎族土地崇拜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8(04)
    • [2].关于彝族土地崇拜的几点思考[J]. 现代交际 2014(01)
    • [3].黎族与土地崇拜相关的岁时节日及禁忌——基于黎族地区的田野调查[J]. 新东方 2019(02)
    • [4].黎族土地崇拜中的生产生活禁忌初探[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8(06)
    • [5].墓地松柏意象的文化意蕴[J]. 阅江学刊 2011(04)
    • [6].赛珍珠中国作品中的“土地崇拜”探究[J]. 青年文学家 2018(06)
    • [7].论土地崇拜产生的早期文化因素[J]. 理论学刊 2014(08)
    • [8].《清华简·赤鹄》篇与“后土”人格化[J]. 民俗研究 2013(03)
    • [9].千古清音,“山水”流转——“山川悠远——‘山水’艺术的当代衍变创作与文献展”侧记[J]. 文化月刊 2020(08)
    • [10].土族土地文化初探——以民和地区为例[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1].侗族的农耕祭祀与节日民俗(英文)[J].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0(03)
    • [12].社神崇拜在当代之盛行及原因探析——以广西博白客家社区为例[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3].农业社会土地崇拜初探[J]. 文化学刊 2020(11)
    • [14].试论《科尔沁旗草原》的深层结构[J]. 社会科学战线 2017(04)
    • [15].论栗木文化意蕴的形成及其表现[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6].山、海神与文化[J]. 潮商 2013(06)
    • [17].俗与信:青海汉族土地崇拜的众神信仰[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 [18].保护粮食的尊严[J]. 中国石油石化 2008(13)
    • [19].试论《边城》与《飘》中表现的土地崇拜意识[J]. 名作欣赏 2017(06)
    • [20].清代四川土地崇拜和土地神信仰[J]. 农业考古 2014(03)
    • [21].原始宗教中神化的自然崇拜[J].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9(05)
    • [22].河源昆仑与土地崇拜[J]. 青海社会科学 2012(05)
    • [23].从文化生态学角度解读《诗经·国风》中的桑意象[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24].尊崇土地 回归自然——2012年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青海社会科学 2012(03)
    • [25].守护土地“生命线”——土地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及土地征收出让情况审计调查[J]. 中国审计 2010(19)
    • [26].对着大地的崇拜与启蒙——从“麦场”看《生死场》的双重主题意蕴[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4(05)
    • [27].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和人才 夜郎社火与黔北瓢艺[J]. 当代贵州 2012(01)
    • [28].泥土与石头:中西造人神话意象比较[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8(03)
    • [29].神灵崇拜中的人性启迪——赛珍珠中国作品中的“土地崇拜”探究[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30].贵州侗族民间文学中的自然生态观[J].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4(02)

    标签:;  ;  ;  ;  ;  ;  

    审美视阈中的土地崇拜文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