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及处理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及处理

(新疆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邮编:830000)

【摘要】目的:对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以及2013年10月~2015年8月两个时间段内的各246例无偿献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前者仅进行常规的预防,设定为对照组,后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加用全面的预防措施及护理,设定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无偿献血人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4/246),低于对照组的5.28%(13/24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全面的预防措施与处理能够有效对无偿献血人员的不良反应进行抑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偿献血;不良反应;预防措施;处理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9128-6509(2015)12-0084-01

无偿献血人员在献血中或者献血后所出现的异常反应,可被称为无偿献血不良反应,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在临床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恶心、呕吐、头晕、抽搐以及昏厥[1]。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对献血人员的血液质量造成影响,还有可能引发其他献血人员的连锁反应,影响采血的顺利进行[2]。本文主要是对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以及2013年10月~2015年8月两个时间段内的各246例无偿献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前者仅进行常规的预防,设定为对照组,后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加用全面的预防措施及护理,设定为观察组。

对照组中有160例男性人员,86例女性人员,246例无偿献血人员的年龄跨度为20~54岁,平均年龄为(30.79±2.36)岁。

观察组中有162例男性人员,84例女性人员,246例无偿献血人员的年龄跨度为19~53岁,平均年龄为(30.58±2.52)岁。

两组无偿献血人员的性别分布以及平均年龄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

医护人员通过对2012年5月~2013年8月时间段内无偿献血人员的不良反应例数进行统计,并予以分析总结,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无偿献血人员的心理状态、体质因素以及医护人员的护理等。分析完成后,通过辨证的思维提出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可行性预防措施以及处理方法,并在2013年10月~2015年8月时间段内予以实施。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无偿献血人员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进行统计,统计结束后,求出相应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当不良反应发生率越低时,可确认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案越有效。

1.4数据处理

两组无偿献血人员的各项对比数据,均由统计学软件包进行计算,百分比用来表示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通过卡方检验,当有P<0.05时,可判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无偿献血人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4/246),明显低于对照组人员的5.28%(13/246),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差异进行计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无偿献血人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数据,详见表1。

表1两组无偿献血人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数据

3讨论

3.1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1)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与人们的心理与精神有关,如若在采血过程中献血人员表现出较明显的消极以及恐慌心理,如担忧采血过量、针眼感染、不适反应以及血流不畅,均会通过心理暗示,导致献血人员自身内脏器官发生一定的生理改变,出现皮肤血管收缩、扩张异常,血压升高、下降异常,心跳减慢、加快异常[3]。

(2)客观因素。当无偿献血人员处于劳累疲倦、饥饿以及空腹状态时,献血人员的机体在采血过程中会有明显的应激反应,从而引发外周阻力下降、脑血流量减少、短暂血管扩张以及血压下降。另外,献血环境不理想、献血前过度疲劳、体质虚弱以及营养状况不佳等,均是导致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可能发生的原因。

3.2预防措施及处理

当无偿献血人员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但神志清晰,脉搏、血压正常时,应立即对采血工作进行停止,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饮糖水、平卧休息,通过柔和的语言予以安慰。

当无偿献血人员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气促、四肢无力以及昏厥抽搐的低血糖反应时,应对献血人员的脚进行抬高,调整平卧位,并进行高渗葡萄糖液的静脉推注。

当无偿献血人员出现心慌、头晕、晕倒摔伤以及视力模糊的一过性脑贫血时,应立即让献血人员就地取平卧体位,对其脚进行抬高,帮助快速恢复献血人员大脑的血供。

当无偿献血人员被周围的情形感染,感到害怕、紧张时,可能会有昏厥、抽搐的医源性休克发生,应立即对采血行为进行停止,对献血人员的合谷以及人中等穴进行按压,防止发生连锁反应[4]。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及处理,应从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两方面出发,献血人员在进行采血时,医护人员需对献血人员的担忧心理通过语言进行缓解,给予其正确的心理暗示,减少采血中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保证采血工作的顺利开展;医护人员对献血人员的献血状态进行评估,对献血环境进行一定的干预,通过人性化的布置减少献血人员的环境陌生感,在对献血人员血液质量保证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

总而言之,通过全面的预防措施与处理对无偿献血人员的献血中以及献血后进行干预,能够有效对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降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琼,周玉丽.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31):300-301.

[2]阿布拉,安德荣.和田地区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调查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14):473.

[3]纪慧.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9):239.

[4]林博鑫.环境因素对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及预防措施[C].//中国输血协会第六届输血大会论文集.2012:33-33.

[5]王春发,戚新,王亚芹等.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2,33(4):218-219.

标签:;  ;  ;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及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