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选育与发酵过程优化

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选育与发酵过程优化

论文摘要

本论文主要内容是,首先鉴定本实验室自行筛选的一株白色链霉菌Z–18是否具有合成ε–聚赖氨酸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一种用于菌种改造中高产菌株筛选的方法;最后,对白色链霉菌Z–18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的发酵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了确定本实验室筛选的白色链霉菌Z–18具有合成ε–聚赖氨酸的能力,本论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相–质谱联用(LC–MS)、核磁共振(NMR)、高效液相排阻色谱(GPC)等分析仪器对白色链霉菌Z–18发酵生产的ε–聚赖氨酸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的研究。研究发现:白色链霉菌发酵生产的聚赖氨酸是由赖氨酸单体通过ε–NH2和α–COOH形成ε–酰氨键聚合而成,平均分子量为4210 Da,并且对敏感菌——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菌种改造对于提高菌株个体合成产物的能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由于白色链霉菌的代谢途径还不清楚,所以现阶段选择传统诱变是提高其合成ε–聚赖氨酸能力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利用亚硝基胍(NTG)对白色链霉菌孢子进行诱变,用ε–PL + Gly作为抗性平板,用于高产菌株的筛选。通过建立这种新型诱变筛选方法,获得了一株产量为1.05 g/L,遗传稳定的突变株Streptomyces albulus A–1,该突变株较出发菌株产量提高了54%。最后,本论文通过对发酵过程中溶解氧、转速、通风量和pH值等参数的单因素考察,确定了pH值是影响白色链霉菌Z–18合成ε–聚赖氨酸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发现,白色链霉菌Z–18在pH4.0以上有利于菌体的生长,但对产物的积累不利(0.8 g/L左右);而当pH维持在4.0左右时,不仅有利于菌体的生长,而且对产物的积累也起到积极的作用(1.6 g/L以上)。随后,在控制pH4.0的情况下,采用补料分批培养方式,使得发酵时间延长至98h,并且使得菌体干重达到20 g/L左右,与此同时,ε–聚赖氨酸产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最高产量达到8.02 g/L,比摇瓶产量提高近10倍,比分批发酵提高了近5倍。可见,在白色链霉菌合成ε–聚赖氨酸的发酵过程中,控制pH4.0,再流加碳源和氮源可以使得ε–聚赖氨酸获得大量的积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食品防腐剂背景
  • 1.2 化学合成类防腐剂
  • 1.2.1 苯甲酸及其钠盐
  • 1.2.2 山梨酸及其钾盐
  • 1.2.3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甲、乙、丙、异丙、丁、异丁、庚等酯)
  • 1.2.4 硝酸盐及亚硝酸盐
  • 1.3 天然型防腐剂
  • 1.3.1 植物源天然防腐剂
  • 1.3.2 动物源天然防腐剂
  • 1.3.3 微生物来源天然防腐剂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的意义
  • 1.4.2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ε–聚赖氨酸结构鉴定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剂与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微生物菌种
  • 2.2.4 培养基
  • 2.2.5 实验方法
  • 2.2.6 样品生物活性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产物的纯度测定
  • 2.3.2 样品结构信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与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相关溶液的配制
  • 3.2.4 微生物菌种
  • 3.2.5 培养基
  • 3.2.6 分析方法
  • 3.2.7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ε–聚赖氨酸和甘氨酸抗性平板浓度的确定
  • 3.3.2 NTG 诱变筛选抗 ε–PL+Gly 高产菌株
  • 3.3.3 高产突变株传代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ε–聚赖氨酸产生菌发酵工艺初步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剂与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微生物菌种
  • 4.2.4 培养方法
  • 4.2.5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溶解氧对白色链霉菌合成 ε–聚赖氨酸的影响
  • 4.3.2 通风量对白色链霉菌合成 ε–聚赖氨酸的影响
  • 4.3.3 pH 对白色链霉菌合成 ε–聚赖氨酸的影响
  • 4.3.4 白色链霉菌补料分批培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和撰写一览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ε-聚赖氨酸对牡蛎的防腐抗菌效果[J]. 食品工业科技 2019(24)
    • [2].ε-聚赖氨酸对鲜榨血橙汁贮藏品质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04)
    • [3].ε-聚赖氨酸的生物合成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J].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0(03)
    • [4].白色链霉菌ε-聚赖氨酸合酶的异源表达及重组菌全细胞合成ε-聚赖氨酸的条件优化[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16)
    • [5].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J]. 微生物学通报 2016(12)
    • [6].ε-聚赖氨酸对黄曲霉的作用机制初探[J]. 食品科技 2016(12)
    • [7].ε-聚赖氨酸生物制造及其在食品防腐领域的应用[J]. 工业微生物 2011(04)
    • [8].Streptomyces albulus NK49合成ε-聚赖氨酸及其产物特征[J].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9].生物防腐剂聚赖氨酸研究进展[J]. 农产品加工 2019(07)
    • [10].生物防腐剂ε-聚赖氨酸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 2019(10)
    • [11].浅谈ε-聚赖氨酸在食品中的应用[J]. 食品安全导刊 2018(15)
    • [12].ε-聚赖氨酸的发酵生产、应用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齐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13].ε-聚赖氨酸应用于海鱼保藏的研究展望[J]. 食品工业 2016(02)
    • [14].ε-聚赖氨酸发酵过程的活性变化及发酵调控[J]. 微生物学报 2015(06)
    • [15].1株链霉菌产ε-聚赖氨酸的结构及分子量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 2015(09)
    • [16].ε-聚赖氨酸的应用研究进展[J]. 轻工科技 2015(11)
    • [17].ε-聚赖氨酸高产菌的新型筛选模型[J]. 食品工业科技 2013(02)
    • [18].提高ε-聚赖氨酸产量的研究进展[J]. 中国酿造 2013(03)
    • [19].微生物合成ε-聚赖氨酸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2(04)
    • [20].ε-聚赖氨酸生产意义及关键工艺[J]. 企业导报 2012(18)
    • [21].微生物发酵液中ε-聚赖氨酸的分离提纯[J]. 食品科学 2011(01)
    • [22].ε-聚赖氨酸生物合成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报 2011(10)
    • [23].微生物发酵法产ε-聚赖氨酸的质量分析[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0(03)
    • [24].ε-聚赖氨酸对米饭保鲜效果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0(09)
    • [25].ε-聚赖氨酸及其在米饭制品中应用[J]. 粮食与油脂 2010(09)
    • [26].ε-聚赖氨酸生物合成与质粒关系的研究[J]. 中国酿造 2008(19)
    • [27].ε-聚赖氨酸结构特性及应用[J]. 中国酿造 2008(11)
    • [28].中间代谢产物对白色链霉菌ε-聚赖氨酸合成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02)
    • [29].ε-聚赖氨酸复配制剂防腐效果研究[J]. 现代食品 2016(05)
    • [30].ε-聚赖氨酸产生菌及其应用研究概述[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09)

    标签:;  ;  ;  ;  ;  

    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选育与发酵过程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