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共混膜的制备及Cu(II)离子的吸附性能

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共混膜的制备及Cu(II)离子的吸附性能

论文摘要

聚偏氟乙烯(PVDF)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膜材料,但其表面能低、具有较强的憎水性、易被污染、通量下降快,限制了PVDF膜在生化、环境和净水等领域的应用。本研究提出了采用丙烯酸共混改性的方法改善PVDF膜的亲水性,同时实现了其对水溶性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去除。本研究探讨了膜铸液中各共混组分对共混膜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工艺优化,确定了膜铸液组成。采用DSC、TG、FTIR、XPS、XRD、SEM等实验手段开展了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PAA/PVDF)共混膜的分析和表征,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共混膜亲水性能的改善和抗污染性能的提高,并分析了共混膜对Cu(II)离子交换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探讨了pH值、接触时间、金属离子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共混膜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开展了PAA/PVDF共混膜再生利用性能的研究。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制备PAA/PVDF共混膜较佳的铸液组成为:PVDF 120g/L、丙烯酸(AA)100mL/L、丙烯酰胺(AM)10g/L、过氧化苯甲酰(BPO)6g/L,所制得的共混膜吸水率为295%,强度为102.83g/cm2,Cu(II)离子吸附量为2.564×10-2mg/cm2。实验结果表明,共混改性有效改善了PVDF膜的亲水性。FTIR、XPS测试结果表明羧酸官能基团被成功共混到PVDF分离膜中,XRD研究表明PAA/PVDF共混膜仍具有PVDF膜的晶体结构,TG-DSC结果说明共混膜仍保持了良好的热稳定性能。PAA/PVDF共混膜具有较好的Cu(II)离子交换吸附性能,其对Cu(II)离子的等温吸附过程的实验数据较好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D-R等温吸附表明该吸附过程为离子交换反应。其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反应方程,化学吸附是该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G0<0、ΔH0>0、ΔS0>0,表明了该共混膜对Cu(II)离子的吸附为自发的吸热过程。吸附/脱附实验表明了PAA/PVDF共混膜具有优良的再生利用性能,是污泥、污水中重金属离子去除的理想吸附材料之一,该研究对于重金属污染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具有实际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膜分离技术的概述
  • 1.1.1 膜分离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 1.1.2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历程
  • 1.1.3 膜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 1.2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1 微滤膜技术概述
  • 1.2.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抗污染分离膜材料改性的研究
  • 1.3.2 重金属的去除
  • 1.4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PAA/PVDF 共混微滤膜制备与表征
  • 2.1 聚合共混材料及聚合共混
  • 2.1.1 聚合共混材料的选择
  • 2.1.2 聚合共混的基本理论
  • 2.1.3 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反应机理
  • 2.1.4 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与聚偏氟乙烯的共混
  • 2.1.5 PAA/PVDF 共混膜的亲水性机理
  • 2.1.6 PAA/PVDF 共混膜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机理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2 实验及测试方法
  • 2.2.3 共混膜的表征
  • 2.2.4 化学稳定性
  • 2.2.5 抗污染性能测试
  • 2.3 共混制膜液组成的确定
  • 2.3.1 正交实验表的设计
  • 2.3.2 实验方案及结果计算分析
  • 2.3.3 因子对指标影响权重分析
  • 2.3.4 因子水平分析及因子最佳组合
  • 2.3.5 最佳因子组合和最佳因子组合验证
  • 2.4 膜性能评价和表征结果与分析
  • 2.4.1 PAA/PVDF 共混改性膜的性能评价
  • 2.4.2 PVDF 共混改性膜热分析
  • 2.4.3 PVDF 共混改性膜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4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4.5 X 衍射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5 PVDF 共混改性膜的抗污染性
  • 2.5.1 膜的阻力
  • 2.5.2 膜的阻力增大系数k
  • 2.5.3 膜的抗污染性能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PAA/PVDF 共混膜对Cu(II)离子吸附性能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 实验及实验方法
  • 3.2.1 金属离子溶液的配制
  • 3.2.2 PAA/PVDF 共混膜吸附Cu(II)离子的实验
  • 3.2.3 PAA/PVDF 共混膜的脱附再生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离子交换容量(QT)和零电荷点(pHpzc)
  • 3.3.2 pH 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3.3.3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3.3.4 接触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和吸附动力学
  • 3.3.5 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和吸附等温线
  • 3.3.6 吸附热力学
  • 3.3.7 共混膜的再生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聚乙烯醇/水性聚氨酯共混膜的制备[J]. 包装工程 2020(13)
    • [2].甘油/聚乙二醇复配增塑改性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的研究[J]. 武夷学院学报 2017(06)
    • [3].纤维素/壳聚糖共混膜的研究进展[J]. 化工新型材料 2016(01)
    • [4].PVC/PES-g-PEGMA共混膜的制备及其耐污染性能[J]. 环境工程学报 2015(05)
    • [5].包膜肥料用魔芋飞粉共混膜的性能和结构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8(12)
    • [6].凝固浴中乙醇用量对海藻酸共混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J]. 印染助剂 2017(03)
    • [7].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的制备与性能[J]. 包装工程 2016(07)
    • [8].季铵化聚偏氟乙烯共混膜的制备与抗菌性研究[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9].聚乳酸/海藻酸钠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2(03)
    • [10].离子液体中丝素/聚乙烯醇共混膜的制备及表征[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1(06)
    • [11].聚乙烯醇/羧甲基壳聚糖共混膜的结构性能研究[J]. 塑料工业 2009(06)
    • [12].可降解共混膜材料的制备与表征[J]. 化工新型材料 2016(02)
    • [13].果胶/黄原胶共混膜的制备工艺优化与表征[J]. 食品工业科技 2016(06)
    • [14].离子液体法制备再生纤维素/角蛋白共混膜的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 [15].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壳聚糖/TiO_2共混膜制备工艺[J]. 包装工程 2013(09)
    • [16].乙二醇/丝素蛋白共混膜的研究[J]. 丝绸 2013(09)
    • [17].聚乳酸/聚乙烯醇共混膜的亲水性与降解性能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8(01)
    • [18].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共混膜热力学性能[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2(S1)
    • [19].海藻酸/羧甲基纤维素共混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J]. 化学世界 2011(11)
    • [20].角膜组织工程支架壳聚糖基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评价[J]. 功能材料 2010(09)
    • [21].改性纤维素和壳聚糖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塑料科技 2009(06)
    • [22].肝素化丝素/聚氨酯共混膜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8(07)
    • [23].防粘连壳聚糖衍生物共混膜的生物学性质研究[J]. 功能材料 2008(04)
    • [24].醋酸纤维素-壳聚糖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08(10)
    • [25].交联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的制备及表征[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8(06)
    • [26].基于废弃羊毛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J]. 印染 2018(05)
    • [27].魔芋葡甘聚糖-卡拉胶可食性共混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 包装工程 2012(21)
    • [28].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用于草莓保鲜的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1(11)
    • [29].聚乳酸/聚己内酯共混膜的制备及其性能[J]. 膜科学与技术 2013(04)
    • [30].超细羽绒粉体/天然橡胶共混膜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1(03)

    标签:;  ;  ;  ;  ;  ;  ;  ;  ;  

    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共混膜的制备及Cu(II)离子的吸附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