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黄韧带骨化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力学机制研究

脊柱黄韧带骨化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力学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 脊柱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本质属于软骨内成骨,但是,关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分歧较多,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防治方法,手术是唯一治疗手段,但手术风险大且远期效果不确切。如何预测骨化是否进展,如何防止骨化的继续发展和术后复发,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建立在对发病机制清晰了解的基础上。因此,从多角度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已知局部解剖力学和生长因子BMPs、TGFβ是黄韧带骨化的可能因素,黄韧带骨化初期有丰富的血管增生,血管生成是骨化的必备条件。调节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众多,主要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骨形成蛋白(BMPs)、转化生长因子β(TGF 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环氧化酶2(COX2)等,推测BMPs和TGF β可能是通过促进局部血管生成而发挥促韧带骨化的作用。VEGF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强的促血管生成因子,COX2是炎症因子PGE2介导的血管生成的关键酶。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实验从血管生成和黄韧带局部解剖学角度,研究血管生成和胸椎椎板倾斜角在黄韧带骨化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从宏观生物力学到微观分子生物学研究脊柱黄韧带骨化发病的可能中心环节,提出药物预防和控制的可能性,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为黄韧带骨化的综合施治寻找可能的途径。 方法 脊柱后路手术切取的正常(NL,5例)、退变(DL,9例)和骨化(OL,18例)的黄韧带标本,作HE染色,地衣红染色,SP法作VEGF、COX2、ON、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比较各组纤维组成、血管生成和各因子的表达,分析OL组CD34表达与CT、MRI影像学表现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血管生成在脊柱黄韧带骨化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体外培养脊柱骨化黄韧带细胞生物学特性及细胞低氧刺激和药物抑制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脊柱黄韧带骨化韧带细胞COX2、VEGF和BMP2mRNA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黄韧带骨化生物力学机制研究及胸椎椎板倾斜角在黄韧带骨化中的解剖学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小结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脊柱黄韧带骨化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33)
    • [2].siRNA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小鼠黄韧带骨化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8)

    标签:;  ;  ;  ;  ;  ;  ;  ;  ;  ;  ;  

    脊柱黄韧带骨化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力学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