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行为论文-沈业鹏,罗钟琳,乔艺卉,王标兵

导电行为论文-沈业鹏,罗钟琳,乔艺卉,王标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导电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壁碳纳米管,热塑性聚氨酯,复合导电薄膜,电导率

导电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沈业鹏,罗钟琳,乔艺卉,王标兵[1](2019)在《PUR-T/SWCNTs复合导电薄膜对有机气体的响应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简单的溶液共混方法,即通过超声和高速均质搅拌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单壁碳纳米管(PUR-T/SWCNTs)混合液,并通过溶液浇注法制备了复合导电薄膜。分别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X射线衍射(XRD)仪表征了复合导电薄膜的微观形貌和物相结构,同时使用热失重分析仪对复合导电薄膜进行了热性能分析,并探索了复合导电薄膜对有机气体的响应行为。结果表明,PUR-T/SWCNTs复合导电薄膜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当SWCNTs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导电薄膜的电导率达到211.4S/m;XRD测试发现,SWCNTs的加入对PUR-T基体中结晶相的晶型无明显影响;FESEM分析发现,当SWCNTs质量分数为5%时,SWCNTs均匀地分散于PUR-T基质中,没有发生团聚,SWCNTs之间通过桥联作用形成了明显的叁维导电网络结构;当SWCNTs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导电薄膜对非极性正己烷饱和气体表现出良好的响应行为和可循环性,对极性丙酮饱和气体的可循环性较差。(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9年11期)

赵亚梅,杨靖,刘星悦,忽卫鑫,邵旭[2](2019)在《酯基链微增长对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导电行为和热稳定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咪唑类离子液体(ILs)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将酯基引入到1,2-二甲基咪唑结构中,合成了两种离子液体:氯化1-乙酸甲酯基-2,3-二甲基咪唑离子液体(IL1)和氯化1-乙酸乙酯基-2,3-二甲基咪唑离子液体(IL2)。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等技术表征IL1和IL2的结构。测试分析IL1-H_2O、IL2-H_2O体系的电导率,以及IL1、IL2离子液体的导电行为与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两种离子液体具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能。在0.01~0.2 mol/L低浓度条件下,随着二元体系中离子液体浓度的增大,离子迁移数逐渐增多,体系的电导率呈增大趋势,且IL1-H_2O和IL2-H_2O体系的离子导电行为均符合Arrhenius型。得出了离子导电活化能的经验数值。循环伏安法结果表明,酯基链的微增长对电化学窗口(EW)的影响较大,IL1和IL2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窗口,分别为2.66V和3.14V,在电化学沉积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热重分析表明,酯基链较长的IL2具有相对高的热稳定性,这是由于酯基链的增长有助于分子内的氢键形成。(本文来源于《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容兵,赵运才[3](2019)在《导电辊用铁基非晶及纳米晶涂层在NaOH,H_2SO_4和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FeCrMnMo WBCSi的母合金,通过铜模吸铸法,气雾化方法制备非晶合金粉末,然后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制作涂层;分别采用不同温度320℃、480℃与650℃在箱式电阻炉内对3组试样进行退火处理制备纳米晶涂层,非晶和纳米晶双物相涂层;SEM电镜观察非晶合金粉末尺寸及形状;经X射线衍射和电化学测试非晶及纳米晶涂层等手段,考察了铁基非晶及纳米晶涂层在NaOH,H2SO4和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导电辊采用铁基HVOF喷涂作为外保护层时,在NaOH碱液采用经非晶退火后的纳米晶为佳,在H2SO4和NaCl溶液中使用时,外保护层可为纳米晶,或为非晶和纳米晶双物相状态皆可.(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董亚光[4](2019)在《高强导电Cu-Ti-Fe-Cr合金箔的时效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效强化型Cu-Ti合金拥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且具有目前铜合金中最好的耐应力松弛性能,广泛应用于开关、连接器、导电弹簧片等电子元器件。随着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和高功能化,Cu-Ti合金导电率偏低的劣势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在保证力学性能不降低的同时提高导电率是拓展Cu-Ti合金应用领域的前提和关键。本文以Cu-3Ti-0.2Fe合金为研究对象,利用金相观察、扫描电镜、EDS能谱、XRD分析、维氏硬度、导电率及拉伸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Cr元素和组合时效对合金箔组织与性能的影响,通过优化的合金成分和组合时效工艺制备出新型高强导电Cu-Ti-Fe-Cr合金箔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铸态Cu-3Ti-0.2Fe-xCr(x=0,0.1,0.2,0.3)合金组织为树枝晶结构,枝晶间距随Cr含量增加而逐渐减小。根据不同固溶温度下晶粒大小、第二相数量和导电率的变化规律,确定Cu-Ti-Fe-Cr合金的最优固溶处理工艺为900℃×240min。随Cr含量的增加,固溶态合金在晶界处分布的第二相逐渐由长杆状转变为颗粒状,且该颗粒状相为(FeCr)2Ti相。四种合金经97.8%冷轧后进行450℃时效处理,硬度都先快速升高至峰值后缓慢下降,导电率都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Cr元素的添加不仅提高了峰值硬度,也延长了达到峰时效状态所需的时间。在Cu-3Ti-0.2Fe合金中添加0.2wt.%Cr后,其合金箔的综合性能最优,硬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导电率分别为355.1HV、1053MPa、2.2%和12.7%IACS。(2)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Cu-3Ti-0.2Fe和Cu-3Ti-0.2Fe-0.2Cr合金箔的峰值硬度降低,获得峰值硬度所需的时间缩短,时效后期硬度的下降速度增加。时效温度越高,导电率在时效前期增加趋势越快,时效后期增加趋势越慢,且在500℃时效过程中的导电率始终高于在较低温度时效的导电率。(3)根据不同时效温度下Cu-3Ti-0.2Fe和Cu-3Ti-0.2Fe-0.2Cr合金箔导电率的变化,计算获得其相变动力学方程和Avrami导电率方程,利用相关系数和F检验法得出Avrami导电率方程十分显着,且导电率测试值与理论值的吻合度较好。利用Arrhenius方程计算得出在Cu-3Ti-0.2Fe合金中添加0.2wt.%Cr后,该合金箔在时效过程中沉淀相的析出激活能增加了 12.31kJ/mol。(4)固溶态Cu-3Ti-0.2Fe-0.2Cr合金经50%初冷轧后进行450℃初时效处理,滑移带和形变孪晶数量逐渐减少,孪晶尺寸变小;不同初时效状态的合金经95.6%终冷轧后进行450℃再时效处理,再时效态合金箔的硬度先迅速升高至峰值后快速下降,导电率逐渐增加而增加趋势逐渐变缓;随着初时效时间的延长,再时效态合金箔达到峰时效态所需的时间缩短。Cu-3Ti-0.2Fe-0.2Cr合金箔的最优组合时效工艺为900℃固溶处理240min+50%初冷轧+450℃初时效240min+95.6%终冷轧+450℃再时效90min,该状态下合金箔的硬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导电率分别为354.6HV、1062MPa、1.9%和17.1%IACS,其断口形貌由扁平面、河流状花样和韧窝组成。(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巫运辉[5](2019)在《介质模量对柔性导电复合材料电阻-应变行为的影响及性能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柔性导电复合材料在力敏/压阻传感器、可拉伸电极、可伸缩电路等新型柔性电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用价值。其中,电阻-应变行为是评估柔性电子用导电复合材料性能及决定其用途的核心指标。通常,按电阻-应变响应行为可分为灵敏与非灵敏两种。当前,研究人员主要采用导电网络设计、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等方法对电阻-应变响应性能进行调控,却鲜有研究关注导电介质的本征模量对其的影响;特别是在共形变时由于导电介质与柔性基体模量的差异,引起介质微观形貌变化、导电网络/结构不可逆的破坏等对电阻-应变行为的影响,这已成为制备高精度、高弹性柔性电子用导电复合材料的技术瓶颈。为此,本研究主要从高模量介质与基体的模量差异、低模量介质的应用及其与基体的界面作用力、低模量介质物相改变对电阻-应变行为的影响及其性能调控等方面展开研究。以高杨氏模量(E,10~(11) Pa)的金为导电介质,以叁维(3D)多孔高弹性聚氨酯(PU,E,10~6 Pa)为骨架,采用原子溅射法,构筑了叁维(3D)弹性导电网络结构的Au@PU。利用金膜与PU的模量差异(约为10~5 Pa),采用压缩法在Au@PU骨架上仿生制备了蜘蛛腿部的直通式裂纹结构。研究发现,裂纹在形变大于90%时趋于饱和,且裂纹密度约为0.85μm~(-1)。压缩应变时微观形貌研究发现,由于Au与PU的模量差异,金膜被直通式裂纹分隔成相互独立的导电单元,内侧骨架是依靠导电单元重迭实现导电;外侧骨架则是导电单元由隧道电流传导转为绝缘状态。由此,实现了在0-23%小形变区域灵敏度从0提高至1.09;在23%-60%形变区间,由于骨架弯曲而相互接触,电阻应变减小,灵敏度最大达4.43。这种裂纹设计同时实现了微小形变、大形变运动监测需求。将其应用到压阻传感器,表现出响应速度快(9 ms)、检测极限低(0.568 Pa)、循环使用稳定性好(超过1000次)的特点。针对高模量导电介质与基体在共形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微观裂纹的现象,采用低杨氏模量的液态EGaInSn(E,0-10 Pa)为导电介质,以PDMS(E,10~6 Pa)为弹性基体,制备了高弹性EGaInSn/PDMS纤维。研究了依靠介质体积电阻变化来调控电阻-应变性能的机制。结果表明,低模量的EGaInSn可以与PDMS纤维内径发生共应变;当流道内径微小变化(0.3%)时,引起体积电阻变化(△R≈0.15%);其电阻-应变响应为线性函数关系。通过调控圆形流道内径尺寸可以降低滞后效应;并且内径越大,滞后效应越小。当内径为750μm时,滞后仅为0.11%,响应时间低至9 ms,工作范围为0.3%-140%。为解决低模量EGaInSn导电介质与柔性基体相容性差的问题,利用液态金属微球的界面亲水特性,通过水引发氰基丙烯酸乙酯单体聚合,实现了液态EGaInSn对聚丙烯酸酯膜(PA)的强浸润性。界面研究发现,EGaInSn与聚(氰基丙烯酸乙酯)界面粘附力从0.45μN提高到9.0μN,增加了20倍;GaInSn对PA的接触角由超疏水转变为亲水状态。电阻-应变行为研究发现,粘附稳定性最佳时,保持不变的最大应变值为60%;应变增至120%时,电阻也仅增加了230%,滞后效应低至11.4%。稳定性研究发现,在60%形变下,以0.01 Hz的频率循环500次,△R/R_0也能保持在0.12。可见,制备的EGaInSn@PA导电薄膜在应变过程中能实现可靠粘接,且其电阻-应变显示不灵敏特性。针对低模量液态金属高流动性的物理属性已成为限制其在柔性电子元件的应用技术瓶颈,采用镍(Ni)掺杂和热处理工艺,制备了具有高稳定形态的液固双相结构的GaInNi合金。镍掺杂后,仍能保持易加工的液体特性;低温热处理时Ni与Ga、In发生金属间化学反应,生成结晶镓镍、铟镍金属化合物;且通过调控Ga、In、Ni的原子比例,可实现对结晶相在液态GaIn中的比例调控。形貌研究发现,GaInNi不但具有固体导电介质的电导率及稳定形态,还具有本征可拉伸性;电阻-应变行为研究发现,当n_(Ga):n_(In):n_(Ni)=5:1:4时,GaInNi@PA薄膜在100%应变下循环1000次下,ΔR/R_0增加仅为0.25。将GaInNi应用到可拉伸电子电路中,展示出了其良好的机械稳定性、耐碱性及可拉伸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9)

王晓峥[6](2019)在《柔性纤维状多孔导电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敏感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CPCs)由导电填料与高分子基体复合制备而成,该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同时具有高分子材料柔韧且易于加工的特点,近年来在自控温发热材料、电磁屏蔽材料、温度计、气体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的关注。这其中,柔性可穿戴应变传感器作为CPCs材料较为重要的一个应用方向,在人机交互、健康监测、人体运动监测等方面展示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中,为了获得能兼具宽的应变检测范围与高的灵敏度的应变传感器,及有效消除其在响应过程中存在的“肩峰”现象和滞后效应,我们分别采用单轴湿法纺丝与同轴湿法纺丝一浸渍的方法制备得到碳纳米管(CNTs)/热塑性聚氨酯(TPU)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CNTs/TPU-TPU柔性导电高分子复合纤维,研究了它们的应变敏感响应行为,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CNTs/TPU应变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1)我们将CNTs与TPU共混后使用单轴湿法纺丝挤出得到导电高分子复合纤维,通过改变实验参数(挤出针头直径的大小),实现了对纤维尺寸和内部结构的调控,进一步实现对其传感性能的调控。(2)我们探究了纤维内部多孔结构的出现及纤维直径的改变对其传感性能的影响,随着多孔结构的出现及制得的纤维直径的增大(0.26 mm、0.31 mm、1.08 mm、2.07 mm),该导电高分子复合纤维的检测范围不断增大(62%、102%、249%、320%),但在同一应变范围内(0-10%)的敏感因子GF(gugue factor)并没有较大的变化(4.31、4.10、4.09、3.81)。在循环稳定性方面,我们定义M/N作为复合纤维在循环响应过程中的导电网络的回缩比率(N为第一循环响应的峰值,M为后续每一循环响应过程中的峰值与第一循环响应峰值的差值),在第二循环中随着直径的增大其M/N值分别为43.0%、32.5%、29.1%和14.5%,上述参数表明直径最大具有多孔结构的导电高分子复合纤维具有更好的传感性能,因此我们选择该导电高分子复合纤维进行进一步的研究。(3)对选择的导电高分子复合纤维的内部多孔结构及CNTs的分布进行了表征,发现CNTs可在孔壁内选择性分布形成有效的导电网络。(4)在拉伸敏感测试中,发现所选择的纤维同时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320%)与高的灵敏度(320%应变时GF=97.5),且具有较短的响应时间约125 ms,该材料在不同的拉伸速率下展示了一致的响应行为,在不同拉伸应变下展现出良好的欧敏特性,且在9700次循环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循环响应稳定性和再现性。(5)基于隧道理论对响应过程中分的两段GF进行分析,结合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演变,分析了纤维在拉伸过程中的响应机制。(6)应用医用胶带将所制备的纤维基应变传感器固定在人体各个关节处,对人体运动进行实时检测,如手指弯曲、手腕弯曲、肘部弯曲等,传感器对单一动作和复杂动作检测时所得响应峰型不同,这说明该应变传感器具有较高的响应分辨率,这使其在可穿戴柔性应变传感器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2、RGO/CNTs/TPU-TPU应变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1)通过同轴湿法纺丝一浸渍的方法制备得到纤维状柔性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该纤维具有叁层结构,芯层为纯TPU作为支撑层,皮层CNTs/TPU和表层RGO作为敏感响应层。SEM观察显示该纤维在芯层和皮层存在多孔结构,TEM显示CNTs分布在皮层的内部孔壁上形成有效的导电网络,亦清晰的观察到表层的RGO与皮层的CNTs存在位点式的接触,这种填料间的有效协同使该纤维获得双导电网络结构。(2)研究了该纤维的拉伸响应行为,发现该纤维具有优异的可拉伸性(断裂伸长率686%)、相对较宽的检测范围(120%)、较高的灵敏度(120%应变时GF=300)、快的响应速度(282 ms)以及出色的耐用性(超过9300次循环)。(3)基于红外、在水中超声及在煮沸的热水中浸泡实验发现RGO、CNTs和TPU存在一定的结合力,具有较好的耐用性。(4)系统地研究了该纤维在不同应变下的循环响应行为,发现不论在小应变下或大应变下该纤维的响应均未出现“肩峰”现象,同时该纤维的电阻在不同应变循环响应下均能回复至将近初始值,且在循环过程中保持力电同步。(5)基于该纤维的高的灵敏度及优良的响应行为,我们将所制备的纤维应变传感器分别固定在人的面部或腹部进行鼓气行为和呼吸行为的实时监测,同时该应变传感器也可固定在人体的关节处进行运动至不同角度的监测,均获得良好的检测结果,这为其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4-01)

崔颂,夏志东,黄培,林健[7](2019)在《单向拉伸碳纤维填充导电橡胶薄膜的裂纹扩展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单向拉伸应力条件下裂纹对导电橡胶薄膜的影响,采取喷涂法制备碳纤维填充的导电橡胶薄膜,用撕裂能评价含预制裂纹橡胶薄膜的抗裂纹扩展能力,探究含不同长度、角度、位置和形状的预制裂纹导电橡胶薄膜的力学行为,并分析碳纤维对裂纹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表面I型裂纹长度增加,导电橡胶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呈近线性下降,而其撕裂能则分段下降;内部裂纹对薄膜性能影响稍大于表面裂纹,裂纹形状对薄膜的拉伸性能的影响更为明显;随I型裂纹与应力夹角的增大,薄膜拉伸性能不断降低,当裂纹与外力垂直时,其抗力最低;薄膜预制裂纹受力扩展过程中伴随二次裂纹的产生,二次裂纹对裂纹扩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碳纤维因改变裂纹的扩展方向而阻碍了裂纹的扩展。(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袁铮,程磊,刘小磐,高朋召,徐墨雨[8](2019)在《叁维互穿网络结构MoSi_2-RSiC复合材料导电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再结晶碳化硅(RSiC)为基体,分别采用直接熔渗(MI)和前驱体浸渍裂解(PIP)-直接熔渗法(MI)来制备了MoSi_2-RSiC复合材料,探究了熔渗温度、基体密度和制备工艺对复合材料组成、微观结构和导电性能的影响。进而引入半定量计算和改进型混合规则探讨了复合材料导电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制备的MoSi_2-RSiC复合材料均为叁维互穿网络结构,且PIP-MI法所制备的复合材料中,基体RSiC与MoSi_2界面结合性良好;两种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都随基体密度的降低和熔渗温度的升高而降低,MS-2.30-2050的体积电阻率为9.67×10~(-3)Ω·cm,为对应基体的1/1180。互穿网络结构对复合材料导电行为的影响较大,当基体密度为2.62 g/cm~3,I1为0.64;界面结合性对复合材料导电行为的影响主要受界面层厚度以及熔渗相体积分数的共同影响,其影响因子先增加后降低。复合材料中叁维互穿网络结构对体积电阻率的影响高于界面结合性。(本文来源于《陶瓷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苟晓凡,周鑫鑫,江朝飞[9](2018)在《超导圆线孔隙结构的表征分析及对于其热扩散和导电行为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High temperature multifilamentary composites Bi2Sr2CaCu2Ox/Ag/Ag‐alloy(Bi2212) are the only round wires(RWs) for a potential candidate with sufficient critical current density(Jc) for fabricating high field magnet. Very complex microstructures of Bi2212 RWs, especially a large number of voids or gas bubbles in Bi2212 superconducting filaments, is believed to have strong impacts on the current‐carrying and thermal diffusion of whole wires. In this work, we first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voids in filaments using the reported microscopic data, obtaining the essential statistical regularities. An electrical model was further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Jc of multifilamentary wires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of the current limiting mechanisms of the void structure in filaments, and the current sharing roles of filament to filament bridges. Our model predicts the quantitative dependence of Jc on the number of Bi2212 filaments in each bundle of a double‐restack wire and porosity. Our results are useful optimizing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Bi2212 multifilamentary wires.(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张明华,王俊,邵宇,蔡红雷,闫晓鑫[10](2018)在《PP/CB/MWCNTs导电复合材料结晶行为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熔融共混、注塑成型制备了PP/CB/MWCNTs导电复合材料。通过改变MWCNTs和CB的体积分数,探究填料含量对复合材料结晶过程、导电性能、力学性能、压阻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应变条件下逾渗阂值改变的规律。偏光显微镜实验结果表明CB对PP球晶尺寸的大小几乎没有影响,而随MWCNTs增加,PP球晶尺寸逐渐减小(图1)。SEM可以看出炭黑主要为近程接触导电,而拥有大长径比的碳纳米管可提供远程导电,CNTs在CB粒子之间充当"桥梁",起着搭接的作用。通过两种导电填料在复合材料中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在压缩载荷作用下,材料的导电逾渗阂值将发生变化。当应变较小时,压缩载荷的作用使逾渗曲线往低阻方向移动。应变增加,压缩载荷的作用使逾渗曲线向高阻方向移动,且电阻率下降速率降低,逾渗阂值变化范围变宽,逾渗曲线变得较为平缓,即较大的应变使材料的逾渗阈值升高(图2)。DMA试验表明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体系晶相转变温度随着CB含量的增大均有所下降,而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在低温区会随着CB的增大而上升。流变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B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粘度增大,当填料体积分数介于2%-4%之间,复合材料达到流变逾渗,随着频率上升,不同含量材料的复合黏度越来越逼近,并且呈现剪切变稀现象。(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导电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咪唑类离子液体(ILs)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将酯基引入到1,2-二甲基咪唑结构中,合成了两种离子液体:氯化1-乙酸甲酯基-2,3-二甲基咪唑离子液体(IL1)和氯化1-乙酸乙酯基-2,3-二甲基咪唑离子液体(IL2)。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等技术表征IL1和IL2的结构。测试分析IL1-H_2O、IL2-H_2O体系的电导率,以及IL1、IL2离子液体的导电行为与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两种离子液体具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能。在0.01~0.2 mol/L低浓度条件下,随着二元体系中离子液体浓度的增大,离子迁移数逐渐增多,体系的电导率呈增大趋势,且IL1-H_2O和IL2-H_2O体系的离子导电行为均符合Arrhenius型。得出了离子导电活化能的经验数值。循环伏安法结果表明,酯基链的微增长对电化学窗口(EW)的影响较大,IL1和IL2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窗口,分别为2.66V和3.14V,在电化学沉积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热重分析表明,酯基链较长的IL2具有相对高的热稳定性,这是由于酯基链的增长有助于分子内的氢键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导电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沈业鹏,罗钟琳,乔艺卉,王标兵.PUR-T/SWCNTs复合导电薄膜对有机气体的响应行为[J].工程塑料应用.2019

[2].赵亚梅,杨靖,刘星悦,忽卫鑫,邵旭.酯基链微增长对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导电行为和热稳定性影响[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19

[3].赵容兵,赵运才.导电辊用铁基非晶及纳米晶涂层在NaOH,H_2SO_4和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研究[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9

[4].董亚光.高强导电Cu-Ti-Fe-Cr合金箔的时效行为研究[D].郑州大学.2019

[5].巫运辉.介质模量对柔性导电复合材料电阻-应变行为的影响及性能调控[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王晓峥.柔性纤维状多孔导电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敏感行为研究[D].郑州大学.2019

[7].崔颂,夏志东,黄培,林健.单向拉伸碳纤维填充导电橡胶薄膜的裂纹扩展行为[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8].袁铮,程磊,刘小磐,高朋召,徐墨雨.叁维互穿网络结构MoSi_2-RSiC复合材料导电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陶瓷学报.2019

[9].苟晓凡,周鑫鑫,江朝飞.超导圆线孔隙结构的表征分析及对于其热扩散和导电行为的影响(英文)[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10].张明华,王俊,邵宇,蔡红雷,闫晓鑫.PP/CB/MWCNTs导电复合材料结晶行为及性能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标签:;  ;  ;  ;  

导电行为论文-沈业鹏,罗钟琳,乔艺卉,王标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