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汉画像石的变迁与样式风格研究

“伏羲女娲”汉画像石的变迁与样式风格研究

论文摘要

汉画像石是中国美术史上较具代表性的艺术遗存,其题材丰富、制作简便、手法丰富多样。籍着石料上凿刻的图像、文字,描绘汉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彰显出汉代深沉雄大的时代气息,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伏羲女娲”题材在汉画像石中出现较为频繁。本文拟以梳理“伏羲女娲”为题材的画像石的分布地域、时间为基础,对“伏羲女娲”进行归类,解析“伏羲女娲”汉画像石在造型性与形式特征上的变迁情状,进而论析“伏羲女娲”汉画像石样式风格所具有的学理价值,即该变迁不仅是其本身样式风格的形成途径,亦是当下承续传统、创造新艺术样式风格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手段。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论述了“伏羲女娲”为题材的画像石的变迁、样式风格的形成,及其与承续传统、创造新艺术之样式风格的关系。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述了“伏羲女娲”的起源、发展,并用图表分析法梳理了“伏羲女娲”画像石的分布概况。首先,借助纵向比较,以时间为主线,将东汉早期、中期、晚期、末期等四个时期“伏羲女娲”汉画像石的样式风格进行分析,并探求其异同;其次,借助横向比较,以地域变迁为主线,通过分析中原、北方、西南三地区“伏羲女娲”画像石因地域而异的状况,探求其所形成的样式风格的演变与发展。第二章,运用造型学原理,以“伏羲女娲”画像石中的人物形象、构图特色、情景塑造和雕刻手法为切入点,通过概括性和整体性、变形性与夸张性、对称性与均衡性等形式美法则对“伏羲女娲”的形式进行分析。创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塑造“伏羲女娲”之形象,采用了打破时空限制,把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事物描绘于同一画面上,以二维空间为基础,根据形象的变化,多种雕刻手法结合,突出形体,借用光线,使“伏羲女娲”汉画像石的整体画面具有深浅不同的明暗视觉效果、动静相宜的立体形式美感,为“伏羲女娲”汉画像石在变迁中所形成的样式风格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探讨“伏羲女娲”在变迁中所形成的样式风格并作比较,以样式为切入点。首先,将“伏羲女娲”画像石与其它画像石进行构图、样式地比较分析,发现二者的异同;其后,在论述“伏羲女娲”画像石与其它画像石样式风格相似性的基础上,探究变迁与样式风格形成、承续的关系。第四章,在以上三章对“伏羲女娲”汉画像石变迁与样式风格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造型学视野出发,探究在变迁过程中所形成的样式风格所具有的学理价值。具体而言,首先,通过探究变迁在“伏羲女娲”汉画像石样式风格形成的作用与意义。变迁不仅奠定“伏羲女娲”汉画像石样式风格的途径,而且也是其得以承续的途径;其次,通过变迁与形神、变迁与取舍关系的论述,探究变迁与样式风格的深层关系,揭示变迁与样式风格在造型学中具有表象展示与内质外显的积极作用,提出变迁与样式风格在视觉表象上均是外在的、具体的、可视的;而在事物内质上却是内在的、本质的、蕴含的,有时甚至是抽象的。形是神赖以生存的躯壳,形无神不活;神是形赋予生命的灵魂,神无形不存。“伏羲女娲”汉画像石及样式风格的变迁离不开形神兼备,是形神兼备的产物。由此可得,在变迁发展中所具有的相似性可以作为一种承续传统造型艺术和创造新的造型艺术之样式风格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在深入研究之同时,不可忽视其中形神与取舍的意义与作用。画像石主题的变迁与样式风格的形成,与传统造型艺术样式风格的承续、新的造型艺术样式风格的创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为此,进一步强化对造型艺术中变迁的探究,承续传统造型艺术样式风格和创造新的造型艺术之样式风格均具学理价值和实践价值,其对造型学尤其是基础造型学的形成与发展也具积极意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二) 研究的范围
  • (三) 研究的目的
  • (四) 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 第一章 “伏羲女娲”的起源与演变
  • (一) “伏羲女娲”的起源
  • (二) “伏羲女娲”汉画像石分布情况
  • 1、时间、地域环境
  • 2、文化环境
  • 第二章 “伏羲女娲”造型与形式之变迁分析
  • (一) “伏羲女娲”造型分析
  • 1、人物形象
  • 2、构图风格
  • 3、情景塑造
  • (二) “伏羲女娲”之形式美分析
  • 1、概括与整体的统一
  • 2、变形与夸张的和谐
  • 3、对称与均衡的协调
  • 第三章 “伏羲女娲”之样式与其它汉画像石样式比较
  • (一) 样式比较
  • 1、“伏羲女娲”之构图与样式
  • 2、“伏羲女娲”与西王母伏羲女娲画像石样式比较
  • (二) 变迁与承续关系
  • 1、样式之变迁
  • 2、风格之变迁
  • 第四章 “伏羲女娲”的变迁之价值
  • (一) 变迁的样式风格形成之途径
  • 1、变迁与承继
  • 2、变迁与演化
  • (二) 变迁的承续造型艺术的价值
  • 1、变迁与形神
  • 2、变迁与取舍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图片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徐州汉画像艺术文脉的服饰文化承传研究[J]. 淮海文汇 2017(03)
    • [2].从汉画像石中品汉代建筑之美[J]. 东方收藏 2019(23)
    • [3].浅析汉代文化、经济对汉画像石的影响[J]. 西部学刊 2020(07)
    • [4].汉画像石形式美对艺术设计发展的启发[J]. 艺海 2020(06)
    • [5].浅析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J]. 戏剧之家 2020(21)
    • [6].论张道一的汉画像石研究之路[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0(03)
    • [7].源流与变异:孝子董永的早期形象及其衍化——以汉画像石资料为中心[J]. 河北学刊 2020(05)
    • [8].安徽汉画像石艺术与动画创作结合实践探究[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09)
    • [9].汉画像石之叙事美[J]. 戏剧之家 2019(11)
    • [10].构建河南汉画像石图像资源数据库研究[J]. 河南科技 2019(02)
    • [11].汉画像石中骆驼形象图式浅析[J]. 美术大观 2019(04)
    • [12].安徽汉画像石造型艺术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04)
    • [13].陕北汉画像石的艺术之美[J]. 北极光 2019(09)
    • [14].汉画像:中国传统“生命”艺术的诞生地[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15].以徐州汉画像石为介解读汉代院落建筑形式[J]. 建筑与文化 2018(07)
    • [16].徐州汉画像石中建鼓舞与长袖舞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16(12)
    • [17].徐州汉画像石中“翘袖折腰”舞姿的美学价值探析[J]. 北方音乐 2017(08)
    • [18].山东与四川汉画像石的比较研究——以“庖厨图”为例[J]. 艺术科技 2018(05)
    • [19].浅谈博物馆汉画像石文化的传承与开发[J]. 人文天下 2018(18)
    • [20].“鱼”在汉画像石上的寓意[J]. 文化产业 2018(03)
    • [21].略论两汉边郡政策对陕北汉画像石的影响[J]. 山西档案 2016(05)
    • [22].山东曲阜乡汉画像石(残)[J]. 音乐天地 2017(04)
    • [23].从皖北地区门扉图像看汉画像石的交流与发展[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4].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礼仪[J]. 东方收藏 2017(09)
    • [25].徐州周边地区汉画像石建筑图像的视觉语言[J]. 艺术百家 2017(04)
    • [26].探析汉画像石伏羲女娲形象[J]. 美与时代(中) 2017(09)
    • [27].文物收藏与艺术再创作 浅析汉画像石的多重审美功能[J]. 收藏家 2017(11)
    • [28].谈徐州汉画像石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 美与时代(上) 2015(10)
    • [29].汉代不朽的文化长卷——滕州汉画像石解读[J]. 山东档案 2015(03)
    • [30].浅谈徐州汉画像石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6)

    标签:;  ;  ;  ;  

    “伏羲女娲”汉画像石的变迁与样式风格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