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中环境的动态表征

言语理解中环境的动态表征

论文摘要

知觉符号理论(perceptual symbol system)是Barsalou提出的知识表征的一种新理论,其核心假设是:知觉符号是认知的构成材料。该理论在言语理解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众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在此基础上Zwaan提出了浸入式经历者框架(The Immersed Experiencer Frame)模型(简称IEF模型)。该模型认为,理解者是所描述的情境的一位浸入式的经历者,理解就是对这一情境的身临其境的经历。所以环境的动态心理表征是在人们对环境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视觉模式上的时空联系的结果。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句子-图片匹配范式探讨了言语理解中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的心理表征。结果表明:(1)言语理解中的知觉表征是动态的。对静态环境的表征在理解加工的初期即已完成,并且表征一旦形成,其表征的结果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对动态环境的动态表征在心理加工的后期才能完成。(2)模糊环境和清晰环境通过限制焦点实体的属性得到表征,对两种环境清晰度之间变化的表征也使用了与之相同的机制:即限制满足机制。(3)言语理解中环境的动态表征没有严格的追踪阅读的先后顺序进行环境作为背景实体与焦点实体共同在被试的头脑中进行表征。也就是说言语理解中激活的功能网络不是首尾相接的,而是相互重叠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早期的理论研究
  • 1.2 知觉符号以及实验证据
  • 1.2.1 知觉符号理论
  • 1.2.2 知觉符号在言语理解中的应用和实验证
  • 1.3 Zwaan 的浸入式经历者框架
  • 1.4 静态和动态表征
  • 1.4.1 知觉符号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离散的
  • 1.4.2 IEF 理论对动态表征的解读
  • 1.4.3 动态表征的存在证据
  • 1.5 言语理解中语境的作用
  • 1.5.1 语境研究的历史回顾
  • 1.5.2 语境的作用
  • 1.5.3 IEF 理论有关语境的介绍
  • 2 问题提出
  • 3 实验研究
  • 3.1 实验一:静态环境的心理表证
  • 3.1.1 研究目的
  • 3.1.2 实验仪器
  • 3.1.3 被试
  • 3.1.4 实验材料
  • 3.1.5 实验设计与程序
  • 3.1.6 结果统计分析
  • 3.1.7 讨论
  • 3.2 实验二:动态环境的心理表证(1)
  • 3.2.1 研究目的
  • 3.2.2 实验仪器
  • 3.2.3 被试
  • 3.2.4 实验材料
  • 3.2.5 实验设计与程序
  • 3.2.6 结果统计分析
  • 3.2.7 讨论
  • 3.3 实验三:动态环境的心理表征(2)
  • 3.3.1 研究目的
  • 3.3.2 实验仪器
  • 3.3.3 被试
  • 3.3.4 实验材料
  • 3.3.5 实验设计与程序
  • 3.3.6 结果统计分析
  • 3.3.7 讨论
  • 4 综合讨论
  • 4.1 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的表征时间和特点
  • 4.2 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的表征机制
  • 4.3 环境的动态表征以及功能网络的重叠特性
  • 4.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言语理解中环境的动态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