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峡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论文摘要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更好地协调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迫切需要。三峡地区地处中西部结合地带,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枢纽,具有独特的区域位置,加上三峡工程的开工建设,使三峡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将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甚至中西部经济发展,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三峡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以及相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三峡地区实际情况,采用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等一些分析方法,分别阐述了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找出了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通过现象看本质,归纳出三峡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思路。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前提下,三峡地区要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核心。本文认为,要在三峡地区实施生态经济,实现三峡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具体的措施上,文章从构建三峡生态经济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及生态旅游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且将生态经济的思想贯穿始终。无论是发展工业、农业、旅游业,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三峡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三峡地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努力将三峡地区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 (二)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内容
  • 五、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概述
  •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
  •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述
  • 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演进
  • 第三章 三峡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现状
  • 一、三峡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 (一) 三峡地区经济发展优势
  • (二) 三峡地区经济发展的劣势
  • 二、三峡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 (一) 水污染严重
  • (二) 垃圾污染严重
  • (三)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 (四) 水土流失严重
  • 三、三峡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的问题
  • (一) 自然条件的限制
  • (二) 思想观念的束缚
  • (三)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 第四章 三峡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策
  • 一、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措施
  • (一) 健全市场机制,资源有偿使用
  • (二)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
  • (三)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改造
  • 二、构建三峡生态经济区
  • (一) 三峡生态经济区的特点
  • (二) 建立三峡生态经济区的必要性
  • (三) 三峡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布局
  • 三、发展三峡地区循环农业经济
  • (一) 建立循环农业的必要性
  • (二) 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路
  • (三) 三峡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模式
  • 四、三峡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
  • (一)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 (二) 三峡地区新型工业化现状
  • (三) 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对策
  • 五、三峡地区生态旅游建设
  • (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
  • (二) 三峡地区生态旅游开发优势
  • (三) 三峡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思路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三峡地区巴、楚文化的考古研究[J]. 三峡文化研究 2015(00)
    • [2].湖北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探索[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10)
    • [3].环三峡地区“前巴文化”述论[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4].新石器时期三峡地区人类思维演进之证据[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5)
    • [5].三峡地区古盐道上的建筑特色[J]. 三峡文化研究 2017(00)
    • [6].三峡地区体育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性研究[J]. 运动 2018(21)
    • [7].三峡地区摄影文化——以宜昌为例[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10)
    • [8].20世纪前半期三峡地区人口增长初探(1910—1953)[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3(05)
    • [9].三峡地区的鱼文化及其意蕴[J]. 重庆社会科学 2010(05)
    • [10].三峡地区书院分布和发展研究[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0(06)
    • [11].苦难中的繁荣:抗战时期三峡地区经济发展散论[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09(01)
    • [12].三峡地区人类化石资源的分布及研究价值[J]. 重庆社会科学 2008(04)
    • [13].重庆及三峡地区的春节吃鱼文化[J]. 中国水产 2015(03)
    • [14].三峡地区游船业发展中的优势与问题分析[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4(04)
    • [15].外来人士与清代三峡地区的教育发展——以夔州府为例[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02)
    • [16].民俗文化在城乡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三峡地区为例[J]. 社会科学家 2010(04)
    • [17].“湖广填四川”对三峡地区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贡献[J].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08(09)
    • [18].三峡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9(02)
    • [19].三峡地区现存旧志述略[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04)
    • [20].三峡地区更新世滑坡与断裂活动、气候变化关系的再认识[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9(01)
    • [21].三峡地区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之研究[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 [22].宋代三峡地区的农业畲耕制度[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9(03)
    • [23].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三峡地区出土的唐宋茶具[J]. 长江文明 2008(01)
    • [24].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人工用火遗迹的重要发现[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 [25].环三峡地区“前巴文化”自然生态解析[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0(05)
    • [26].20世纪前半期三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考察[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2)
    • [27].三峡地区白酒的包装艺术[J]. 艺海 2012(06)
    • [28].三峡地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探讨[J]. 江苏商论 2011(02)
    • [29].三峡地区经济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悖论研究[J]. 三峡文化研究 2008(00)
    • [30].从三峡地区史前考古遗址分布看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关系[J]. 科学通报 2008(S1)

    标签:;  ;  ;  ;  

    三峡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