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现象研究

“人肉搜索”现象研究

论文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人群活动社区。在网络上,网民拥有平等而广泛的话语权,并有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模式以及其中所彰显出来的人性在网络中被复制,甚至被无限放大。而“人肉搜索”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作为一种以搜索人为主的搜索行为,“人肉搜索”从一出现就备受争议,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它一方面最大化地发挥网络人气的力量,在网络调查和信息检索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体现出对社会公正和道德的追求的正义力量。但另一方面,在某些“人肉搜索”过程中所引发的“网络暴力”以及对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侵犯也确实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而,“人肉搜索”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救人之功”,也有“杀人之能”。事实上,“人肉搜索”的力量并不可怕,并不是所有的“人肉搜索”行为都是暴力的,它还存在着正义合理的一面。论文认为对待“人肉搜索”的态度应该是理性的,而不是片面地将“人肉搜索”捉去“入罪”。正确引导“人肉搜索”行为向有益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民主力量,使其远离网络暴力。这对于形成网络舆论民主和构建网络和谐必定是有利而无害的。论文基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人肉搜索”事件的实质,同时力图界定“人肉搜索”的定义、特点及其影响,进而深入分析“人肉搜索”负面影响的成因,最后论述如何双管齐下,从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规范两方面来防范“人肉搜索”暴力事件的发生,建立网络信息传播良序,构建绿色和谐的网络空间,以期能够对现实情境有所裨益。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写作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2章 “人肉搜索”的起源、定义及特征解析
  • 2.1 “人肉搜索”大事记
  • 2.2 “人肉搜索”的定义
  • 2.2.1 学界释义
  • 2.2.2 综合释义
  • 2.3 “人肉搜索”的特征
  • 2.3.1 “人肉搜索”的常见战术
  • 2.3.2 “人肉搜索”的特点
  • 2.4 “人肉搜索”的社会根源解析
  • 2.4.1 媒介根源:现有的搜索引擎无法满足人们的搜索需求
  • 2.4.2 技术根源: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
  • 2.4.3 意识根源:人们追求公平正义和情感的宣泄
  • 第3章 “人肉搜索”的传播学分析
  • 3.1 “人肉搜索”过程的传播学特征
  • 3.2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
  • 3.3 自我议程设置以及与传统媒介的互设“议程”
  • 第4章 “人肉搜索”之“利”与“害”:一柄双刃剑
  • 4.1 “人肉搜索”之“利”
  • 4.2 “人肉搜索”之“害”
  • 4.2.1 个人信息安全的恐慌
  • 4.2.2 暴力审判挑战社会公平与正义
  • 4.3 “人肉搜索”负面影响的成因分析
  • 4.3.1 理论分析
  • 4.3.2 现实分析
  • 4.4 “人肉搜索”之“度”
  • 第5章 远离网络暴力 构建网络和谐
  • 5.1 树立网络道德规范,远离网络舆论暴力
  • 5.1.1 培养引导网民个体自律
  • 5.1.2 网络媒体行业自律
  • 5.2 加强网络传媒监管,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数字时代单位治理现代化成果惠及非网民的路径选择[J]. 领导科学 2020(04)
    • [2].网络不良行为的法律规制[J]. 区域治理 2019(48)
    • [3].四川在线:强化互动,纾解网民情绪助战“疫”[J]. 中国记者 2020(03)
    • [4].新时代高校好网民培育路径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07)
    • [5].重大疫情信息传播中“部分青年网民”的缺位风险及应对策略[J]. 理论研究 2020(04)
    • [6].网民的时间都去哪了[J]. 支部建设 2019(09)
    • [7].论新时代网民自律的培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06)
    • [8].网民生活方式探讨[J]. 互联网天地 2019(06)
    • [9].网民心理与网络舆论研究综述[J]. 传播与版权 2017(10)
    • [10].移动网民新闻阅读的特征、使用习惯和动机分析[J]. 传媒论坛 2018(05)
    • [11].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网民”概念[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5)
    • [12].李彪:中国网民“动嘴”趋势增长[J]. 新闻论坛 2016(06)
    • [13].里约奥运会网民观众关注点发生变化的动机解析[J]. 视听 2017(07)
    • [14].“掌声”“嘘声”与“无声”——从快播审判看如何引领网民情绪的表达[J]. 传媒观察 2017(07)
    • [15].移动中的网民[J]. 中国科技信息 2017(14)
    • [16].中国网民向“高低两端”延伸[J]. 新闻论坛 2017(04)
    • [17].中国网民的进化[J].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2017(10)
    • [18].依法治网视域下维护我国网民尊严探析[J].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16(01)
    • [19].独家数据:年轻网民如何看待2015年“两会”?[J]. 南风窗 2015(07)
    • [20].H5页面“用户使用说明”[J].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2016(Z1)
    • [21].青少年网民素质提升的价值和途径研究[J]. 延边党校学报 2015(02)
    • [22].中国网民爱国主义的实证研究[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23].网民参与政府治理的创新实践[J]. 网络传播 2020(05)
    • [24].田丽:网络文化内容既来自平台也来自网民[J]. 文化月刊 2020(07)
    • [25].为“云”站岗的人:剑指乱象,守护网民[J]. 网络传播 2020(07)
    • [26].增强六个意识 做新时代中国好网民[J]. 网络传播 2018(02)
    • [27].中国好网民: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基石[J]. 网络传播 2018(02)
    • [28].把警察和凶犯弄反这个网民咋想的?[J]. 当代工人 2018(13)
    • [29].7.51亿网民上网都干啥?[J]. 视界观 2017(06)
    • [30].中国网民大数据[J]. 新民周刊 2015(50)

    标签:;  ;  ;  

    “人肉搜索”现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