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Lamellarin D与Combretastatin A4杂合体的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

新型Lamellarin D与Combretastatin A4杂合体的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Lamellarin类化合物是从海洋软体动物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近20多年的全合成和构效关系研究发现,许多天然的以及经合成修饰的Lamellarin类化合物及类似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逆转p-糖蛋白介导的多药耐药等活性,显示出成为抗肿瘤候选药物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对Lamellarin类化合物结构改造和新型杂合体及类似物的研究,已成为新型抗肿瘤候选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对Lamellarin类化合物中的代表性化合物Lamellarin D和另一类高效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剂——Combretastatin A4不同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的认识,利用两者在抗肿瘤作用机制上具有互补性的特点,采用骈合原理、电子等排原理和类似物设计原理等药物设计的方法,整合两者结构上的相似点,设计出一系列基于Lamellarin D与Combretastatin A4结构特点的新型杂合体——1,2-二芳基-5,6-二氢吡咯并[2,1-a]异喹啉类化合物.以取代苯甲醛为原料,分别经还原、氯代、氰基化、水解得到取代苯乙酸,经与硝基甲烷缩合、还原得取代苯乙胺,将两者缩合成取代苯乙酰胺.酰胺通过Bischler-Napieralski反应得到取代的1-苄基-3,4二氢异喹啉盐酸盐,再用取代α-卤代苯乙酮与其缩合,合成目标化合物——1,2-二芳基-5,6-二氢吡咯并[2,1-a]异喹啉类化合物共28个,其中26个未见文献报道,并用IR、NMR和MS确证了结构。初步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发现,近半数的杂合体能对K562(人白血病)和A549(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多羟基取代的化合物以及含C-9位甲氧基、C-13,14,15-三甲氧基和C-20位羟基取代的化合物活性较好。为寻找到性质更优的抗肿瘤候选药物,1,2-二芳基-5,6-二氢吡咯并[2,1-a]异喹啉类化合物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构效关系研究和结构改造还将继续。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Lamellarin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1.天然Lamellarin类化合物的发现与结构类型
  • 2.Lamellarin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
  • 3.Lamellarin类化合物的全合成研究进展
  • 第2章 新型Lamellarin D与Combretastatin A4杂合体的设计与合成
  • 1.杂合体设计
  • 2.逆合成分析与合成路线设计
  • 3.片断1——取代3,4-二氢异喹啉的合成
  • 3.1 取代苯乙胺的合成
  • 3.2 取代苯乙酸的合成
  • 3.3 取代苯乙酰胺的合成
  • 3.4 Bischler-Napieralski法合成取代3,4-二氢异喹啉盐酸盐
  • 4.片断2——取代α-溴代苯乙酮的合成
  • 4.1 部分取代苯乙酮的合成
  • 4.2 取代苯乙酮的α-溴代
  • 5.目标分子的合成
  • 第3章 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及初步构效关系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初步构效关系分析
  • 第4章 实验部分
  • 1.样品分析
  • 2.所用试剂
  • 3.化合物制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新型Lamellarin D与Combretastatin A4杂合体的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