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素有效性的影响

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素有效性的影响

论文摘要

水分和养分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两个关键因素,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肥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为了有效利用氮肥,减少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积累,本研究以黄土高原陇中旱农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研究对象,设计实施了4种不同的覆膜方式:露地平作(NM)、半膜平作(HM)、全膜平作(CM)、全膜双垄沟播(CMRF)。采用定位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不同生育期内农田垄沟不同位置间土壤氮素有效性、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玉米对养分吸收、积累及转运规律,土壤剖面硝态氮、铵态氮和全氮的积累强度及氮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全生育期覆膜处理在0~10cm表层中NO3--N浓度最高,明显高于NM,具有表聚现象。所有处理NO3--N含量在140 cm土层以下均有积累。各覆膜方式土壤剖面NH4+-N含量在玉米各生育期缺乏规律性变化;不同土层中土壤NH4+-N含量也无明显规律性。整体上NO3--N含量与NH4+-N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土层加深均在080cm呈波动下降,80140cm变化稳定,140200cm有所回升。不同生育时期各处理土壤矿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不同覆膜处理之间和生育时期其含量存在显著差异,CMRF处理对深层氮养分的吸收能力最强。2)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随土层加深,总体呈现“S”型趋势。CMRF处理玉米根系对深层全氮的影响作用较其他处理强。NM处理170200cm土层全氮含量的变异幅度最大,各处理200cm土体全氮总量大小顺序表现为:CMRF>HM>NM>CM。8月份覆膜处理玉米根系对土壤氮素的吸收量较NM处理大,表明覆膜有利于玉米根系对土壤深层养分的吸收。3)不同覆膜处理显著影响玉米籽粒产量,CMRF比CM和HM分别增产6.96%、49.84%,NM没产量。不同覆膜处理下,相同器官间各种转移指标差异不显著。CM和HM叶片中干物质转运量最大,均为1300.00kg/hm2,NM最小,平均为833.33 kg/hm2;各处理玉米叶、茎、苞叶和穗轴的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移率以及干物质转运贡献率在器官间的差异均表现为叶片>茎秆>苞叶和穗轴。玉米叶片、茎秆、苞叶和穗轴3个器官的总干物质转移率表现为HM>CMRF>CM;HM、CMRF、CM总干物质转移率分别为:52.95%、41.36%和40.99%。叶片的干物质转运量和转移率对籽粒的贡献率最大,生育后期的光合生产干物质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在17.03%26.34%之间,说明籽粒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后期的光合生产能力。植株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移率和干物质转运贡献率大小顺序均为HM> CMRF >CM。4)CMRF显著增强了植株对土壤氮的利用和氮素向籽粒的转运。全生育期植株平均氮素积累量表现为:CMRF> CM > HM> NM。籽粒氮积累量CMRF较CM和NM高出20.48%和87.87%,生物产量CMRF较HM增产37.60%,经济产量增产49.84%。全膜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植株氮素的积累。玉米氮养分含量随生育期的推进而降低,而植株地上部养分积累量总体呈递增趋势。各处理玉米氮养分积累动态呈“S”型趋势(除NM处理外),在8月9日开花期玉米氮素积累达峰值,地上部氮积累总量到成熟期达最大。CMRF处理下玉米籽粒氮积累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5) CMRF有利于提高玉米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CMRF较HM显著提高22.55%。不同处理之间的NUE差异显著(P < 0.05),CMRF较HM显著提高53.98%。

论文目录

  •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地膜覆盖技术的研究
  • 1.1.1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1.1.2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增温效应
  • 1.1.3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对旱地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 1.2 硝态氮淋洗
  • 1.3 干物质积累
  • 1.4 作物对氮素的吸收规律
  • 1.5 作物对氮养分的转运规律
  • 1.6 氮素利用效率
  • 1.7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研究主要内容
  • 2.1.1 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剖面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含量时空动态的影响
  • 2.1.2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地上部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转移规律的影响
  • 2.1.3 不同覆膜方式对氮素利用效率及氮收获指数的影响
  • 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3 试验区概况
  • 2.4 试验设计
  • 2.4.1 土样采集
  • 2.4.2 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全氮测定
  • 2.4.3 玉米生育期的观察
  • 2.4.4 生长季玉米生物量测定
  • 2.4.5 玉米不同器官氮素积累量测定
  • 2.4.6 室内考种与计产
  • 2.4.7 公式计算
  • 2.4.8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不同覆膜方式旱地玉米氮素有效性的时空变化
  • 3.1 不同覆膜方式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的时空动态变化
  • 3.2 玉米全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
  • 3.3 不同生育期全膜双垄沟播处理不同测定位置硝态氮含量变化
  • 3.4 不同覆膜方式土壤剖面铵态氮含量的时空动态变化
  • 3.5 玉米全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
  • 200CM 土体矿质氮(硝态氮+铵态氮)的总含量'>3.6 0200CM 土体矿质氮(硝态氮+铵态氮)的总含量
  • 3.7 不同覆膜方式土壤剖面全氮含量的时空动态变化
  • 3.7.1 不同覆膜处理土壤剖面全氮时间变化特征
  • 3.7.2 不同覆膜处理土壤剖面全氮空间变化特征
  • 3.8 玉米全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变化
  • 第四章 不同覆膜方式对农田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4.1 不同处理玉米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 4.1.1 不同处理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动态
  • 4.1.2 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质阶段积累量与分配率
  • 4.1.3 不同处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 4.2 不同处理开花后干物质的运转与再分配
  • 第五章 不同覆膜方式旱地玉米养分的吸收、转运和积累规律
  • 5.1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各部位氮素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
  • 5.1.1 玉米各器官含氮量变化
  • 5.1.2 不同处理玉米各器官氮动态积累和分配规律
  • 5.2 不同时期各处理玉米阶段氮养分积累量及分配率
  • 5.3 玉米氮素在各器官的转移
  • 5.4 不同处理对植株氮肥利用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素有效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