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外部空间研究与应用

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外部空间研究与应用

论文摘要

长久以来,信仰是支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宗教信仰是信仰的重要部分。藏传佛教是我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藏传佛教寺院由于藏传佛教在藏族中的特殊地位,几乎具备了藏族社会在宗教、科学、文化和艺术领域的所有成就,以其特有的空间形态传承着藏传佛教的历史文化。格鲁派是藏传佛教最后兴起的派别,它既是对藏传佛教发展历史的总结,也为藏传佛教开拓了新方向;它与西藏的政治制度相结合,最终确立了“政教合一”和“活佛转世”两大制度,对藏族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我国各民族中广泛传播,寺院遍布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四川、云南及河北等地区。本文选取西藏之外的三大寺院:甘肃拉卜楞寺、青海塔尔寺、包头五当召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不仅有利于了解藏族文化及格鲁派思想在寺院空间中的体现,还有利于在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了解地域文化对寺院空间的影响。寺院的外部空间是由建筑物以外、道路、广场、水体、绿化和周边自然环境共同围合、界定而成的空间,从它是寺院的宗教、政治、文化、教育、历史及各种活动的物质载体。尺度上可将其细分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中观层次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空间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和对文史资料的研究,试图对格鲁派寺院的外部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深入认识格鲁派寺院外部空间的形成因素和组织规律,在实践中为格鲁派寺院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依据和参考。文本从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影响寺院外部空间形态的各项主导因素,进而对三座寺院的总体外部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总结了和分析了格鲁派寺院与汉传佛教寺院外部空间的异同点。通过对寺院街巷要素、边界要素、节点要素及各要素之间聚合与辐射、均衡与统一、层次与序列等组合手法的分析研究,总结出格鲁派寺院外部空间的形态特征:1.空间向心性2.神格空间高于人格空间3.建筑形态一致性;最后本文将以上三个空间特征作为参考应用于五当寺院前区的规划设计中,根据庙前区的现状,结合寺院更新的需求组织和安排各类功能空间,实现庙前区保护与更新的协调发展,为其他更多的格鲁派寺院外部空间的改造提供参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宗教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 1.1.2 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了重视
  • 1.1.3 格鲁派寺院空间研究价值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对外部空间的研究
  • 1.3.2 对格鲁派寺院空间的研究
  • 1.4 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 1.5 定义
  •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组织结构
  • 2. 格鲁派特点及寺院外部空间的影响因素
  • 2.1 格鲁派与佛教
  • 2.2 格鲁派寺院外部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 2.2.1 自然因素
  • 2.2.2 文化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3. 格鲁派寺院的选例论述
  • 3.1 格鲁派寺院的分布概述
  • 3.2 格鲁派寺院的选例
  • 3.3 格鲁派典型寺院外部空间形态概述
  • 3.3.1 包头五当召外部空间形态
  • 3.3.2 青海塔尔寺外部空间形态
  • 3.3.3 甘肃拉卜楞寺外部空间形态
  • 3.4 寺院外部空间形态比较
  • 3.4.1 三座寺院外部空间形态比较
  • 3.4.2 与汉传佛教寺院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4. 格鲁派寺院外部空间形态的特征分析
  • 4.1 格鲁派寺院外部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 4.2 街巷要素
  • 4.2.1 街巷要素形态
  • 4.2.2 转经道
  • 4.2.3 街巷空间的尺度和比例
  • 4.3 边界要素
  • 4.3.1 边界空间构成
  • 4.3.2 寺院边界空间形态
  • 4.3.3 沿街界面形态
  • 4.3.4 边界空间的置换
  • 4.4 节点要素
  • 4.4.1 寺院入口空间的形成
  • 4.4.2 广场的形成
  • 4.5 寺院外部空间的构成
  • 4.5.1 集中与辐射
  • 4.5.2 均衡与统一
  • 4.5.3 层次与序列
  • 4.6 外部空间特征
  • 4.6.1 空间形态向心性
  • 4.6.2 神格空间高于人格空间
  • 4.6.3 建筑形态整体关联性
  • 4.7 本章小结
  • 5. 以五当召外部空间为例的应用研究
  • 5.1 项目的背景
  • 5.1.1 五当召与五当召风景名胜区的关系
  • 5.1.2 五当召建成环境的文化含义
  • 5.1.3 五当寺院前区的功能转型
  • 5.2 五当寺院前区的现存问题分析
  • 5.2.1 功能组织杂乱
  • 5.2.2 空间质量劣化
  • 5.2.3 生态环境脆弱
  • 5.2.4 干扰空间扩张无度
  • 5.3 设计策略
  • 5.4 设计详细阐述
  • 5.4.1 庙前区总体规划布局
  • 5.4.2 庙前区的空间序列
  • 5.4.3 庙前区道路设计
  • 5.4.4 庙前区建筑界面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文章
  • 附录A
  • 相关论文文献

    • [1].规则的发生及其背后的成因——以17世纪格鲁派寺院寺规为例[J]. 西藏研究 2020(01)
    • [2].论藏传佛教与中国梦的适应性研究——以格鲁派为例[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02)
    • [3].五台山藏传佛教僧侣服饰研究——以格鲁派为例[J]. 艺术品鉴 2017(01)
    • [4].和硕特蒙古与明末清初甘青地区格鲁派寺院势力的扩张[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5].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规考述——以“五戒”的承袭与实施为中心[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6].试论历史时期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康区的势力扩展及其寺院空间分布[J]. 历史地理 2011(00)
    • [7].人类绝顶超低声,藏传佛教格鲁派大寺院中的“左盖”[J]. 西藏艺术研究 2010(03)
    • [8].浅析宗喀巴大师及其与格鲁派的创建[J]. 青年文学家 2020(02)
    • [9].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僧教育[J]. 中国佛学 2012(01)
    • [10].现代哲学视阈下的格鲁派多元因果论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8)
    • [11].国外近年藏传佛教藏区寺院研究综述[J]. 商 2013(22)
    • [12].略介藏传佛教格鲁派甘丹赤巴中的九位著名佛学理论家[J]. 西藏研究 2008(04)
    • [13].浅谈清政府对达赖喇嘛政教权力的制约[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 [14].清末西藏格鲁派上层对西方势力在康区活动的抵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12)
    • [15].以格鲁派“羌姆”为例探析藏传佛教舞蹈动作[J]. 神州 2012(14)
    • [16].试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中的辩经制度及其教学特色——以拉卜楞寺的实践为样本[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17].睿哲文殊圣 应化为人主——探析格鲁派尊称清朝皇帝为文殊的原因[J]. 法音 2018(04)
    • [18].让知识站到生命的前台——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说明兼评克莱因教授的《知识与解脱》[J]. 普陀学刊 2014(00)
    • [19].塔尔寺活佛系统研究综述[J]. 新西部 2019(35)
    • [20].海外藏传佛教格鲁派当代发展新态势[J]. 中国藏学 2019(03)
    • [21].经世派、格鲁派史学家与19世纪清朝青海论争变化[J]. 青海民族研究 2015(03)
    • [22].明末清初蒙古诸部试图建立“政教二道”中心的实践[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03)
    • [23].西藏投资近500万元维修达杰林古寺[J]. 法音 2008(11)
    • [24].从中心到边缘:翁牛特藏蒙佛教历史与现状——一个蒙古旗佛教的兴衰与当代重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11)
    • [25].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在藏彝走廊北部地区的时空分布与特征[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26].藏传佛教格鲁派学经体系特点及现状分析[J]. 青海社会科学 2019(06)
    • [27].黄教礼佛仪式下女性缺类研究[J]. 唐山文学 2019(08)
    • [28].近三十年来清代格鲁派在蒙古地区发展研究综述[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05)
    • [29].书讯[J]. 中国西藏(中文版) 2012(01)
    • [30].仓央嘉措诗歌误读之解析[J]. 今古文创 2020(02)

    标签:;  ;  ;  ;  ;  

    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外部空间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