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

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试图以既有的中国当代新诗史(本文所涉及到的“当代”新诗史是指主要对发生在1949年之后的大陆新诗现象进行书写的史述著作)和当代文学史(涵盖一些20世纪文学史中对“当代诗歌”的叙述)的新诗部分作为阅读和省察的起点,以期通过对新诗史写作当中的问题揭示和辨析引起今后的新诗史写作实践和相关研究的注意。全文由导论、正文和余论三部分组成,正文共分五章。导论部分主要是讨论当代新诗史写作的可能性与相关问题,主要涉及“当代”写史和写作“当代”史的诸多难题,并对历史叙述中的“当代诗歌”进行具体说明,考察美学与诗歌本体性视阈中新诗史写作的两难性,最后总结当代新诗史写作的成果与问题。第一章是关注重写视阈中新诗史写作的变动性与差异性,这其中不可忽视历史语境和诗歌观念转换对新诗史写作的影响。这部分重点以历史叙述中的“十七年诗歌”、新民歌评价、新诗史分期以及《中国当代新诗史》初版本与修订本之间的变动情况作为切入点。第二章则主要是探讨当代新诗史写作的史料问题,首先总结回顾新诗史料工作的研究状况以及“当代”写史所面临的巨大材料压力。该部分重点对“地下诗歌”史料的特点和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并对相关的史料进行补遗说明。关注当代新诗文本的删改、重写和版本情况,并对具体新诗史写作中史料错讹和港台诗歌史写作的史料问题进行梳理。第三章则对重要的新诗史命名进行反思与梳理,主要涉及“九叶派”与“七月诗派”,“归来者诗群”与“前归来者”,新边塞诗派与西部诗歌,与“朦胧诗”相关的命名,地下诗歌(潜在诗歌),新诗史的代际命名和“今天”之后错乱的诗歌史命名状况。第四章就新诗史写作中的经典化问题进行反思与辨析,并主要以新诗史写作中食指、穆旦和郭沫若,以及郭小川和贺敬之的经典化问题以及白洋淀诗群由边缘向经典的变动情况为分析对象,以期揭示当代新诗史写作中新诗经典化问题的复杂性和变动性特征。第五章是阐释和重新审视新诗史写作的模式问题,重点归纳了几种非“主流”的新诗史写作模式,即见证式(细节)新诗史、诗人写作的新诗史和诗人英雄式的新诗史出现的意义与相关局限,并以此为基点开放对文学史写作模式的思路与视野。余论部分则对此外的相关新诗史写作问题,如新诗史与诗歌选本、民刊的关系,如何均衡审美文学性立场与尊重具体历史语境的的写作姿态,以及当AI写作史的批评性立场的缺失等问题进行说明。

论文目录

  • 导论:当代新诗史写作的可能与问题
  • “当代”写史?写作“当代”史?
  • 历史叙述中的“当代新诗”
  • 新诗史写作的成果与问题
  • 第一章 变动与差异中的新诗史写作
  • 重写视阈中的新诗史?
  • 历史叙述中变动的“十七年诗歌”
  • 新诗史对新民歌的评价问题
  • 新诗史在分期问题上的差异性
  • 新诗史写作与诗歌观念和流派研究的范式转换
  • 《中国当代新诗史》初版本与修订本的变动
  • 第二章 当代新诗史写作的史料问题
  • 新诗史料工作与研究的状况
  • 当AI写作史所面临的材料压力
  • “地下诗歌”的史料问题
  • 地下诗歌和群落史料状况补遗
  • 新诗史写作史料错讹举隅
  • 新诗文本的删改、重写和版本问题
  • 港台新诗史写作中的史料问题
  • 史料对新诗史写作的纠正与补充
  • 第三章 对新诗史命名问题的反思
  •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与“七月诗派”
  • “归来者诗群”与“前归来者”
  • 新边塞诗派与西部诗歌
  • 朦胧诗派或新诗潮等相关命名
  • 潜在写作(地下诗歌、潜流诗歌)或前朦胧诗?
  • “朦胧诗”之后:错乱的命名
  • 新诗史的代际命名
  • “90 年代诗歌”
  • 第四章 当代新诗史写作的经典化问题
  • 经典研究的审美自主性和文化研究问题
  • 世纪末的经典化焦虑与经典重构的文化想象
  • 当代新诗史写作经典化的变动性特征
  • 食指在新诗史写作中的经典化及相关问题
  • 白洋淀诗群在新诗史写作中的经典化问题
  • 从贬抑到经典或从经典到边缘——以新诗史写作中穆旦和郭沫若的经典化变动为例
  • 郭小川、贺敬之的经典化在新诗史叙述中的变动
  • 第五章 “另一类的历史叙事”:新诗史写作模式问题
  • 美学与本体性视阈中的新诗史书写
  • 重新审视新诗史(文学史)的写作模式
  • 见证式(细节)新诗史
  • 《持灯的使者》与《沉沦的圣殿》
  • 写史身份的转变:诗人写作的新诗史
  • 诗人的述史方式:《旁观者》、《灿烂》与《左边》
  • 诗人细读(诗人英雄)式的新诗史
  • 余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为在水泥岛上种植新诗之树的香港作家树碑立传——关于香港新诗史编写的论争[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8(02)
    • [2].新诗史,新眼界,新批评[J]. 星星 2017(05)
    • [3].新诗史书写的新的可能性——评张德明《百年新诗经典导读》[J]. 星星 2017(17)
    • [4].古远清《台湾当代新诗史》于台湾出版[J]. 诗潮 2008(03)
    • [5].新诗史与作为一种认识装置的“传统”[J]. 文艺争鸣 2017(08)
    • [6].新诗史中的“两岸”[J]. 文艺争鸣 2015(01)
    • [7].关于《台湾当代新诗史》撰写及余光中评价问题——回应台湾高凖的批评[J]. 学术界 2010(01)
    • [8].新诗史叙事场阈中的十七年诗歌[J]. 当代文坛 2010(06)
    • [9].新诗史的分期及其文化逻辑——从世纪初新诗史的书写现象谈起[J]. 艺术广角 2009(04)
    • [10].变动的修辞:新诗史叙事与十七年诗歌[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09(02)
    • [11].方志叙事与“地方文学史”的新可能——《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自序[J]. 中华文化论坛 2015(09)
    • [12].《台湾当代新诗史》的历史叙述及陌生化问题——对台北三位诗人批评拙著的回应[J]. 华文文学 2008(05)
    • [13].“诗史不孕症”终于有了治愈的希望——评台湾张双英的《二十世纪台湾新诗史》[J]. 诗探索 2016(05)
    • [14].新诗史写作中的几个问题[J]. 名作欣赏 2013(03)
    • [15].为台湾当代新诗发展提供“证词”——对《台湾当代新诗史》种种批评的回应[J]. 南方文坛 2009(01)
    • [16].反思新诗史上的命名现象[J]. 文艺争鸣 2019(05)
    • [17].评古远清的台湾、香港当代新诗史[J]. 诗探索 2010(01)
    • [18].现代新诗史:经典、史料与重写[J]. 现代中文学刊 2017(06)
    • [1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论“湖畔诗歌”在五四新诗史上的价值[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04)
    • [20].《浙江新诗史》简介[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 [21].关于《台湾当代新诗史》的通信[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9(01)
    • [22].关于《台湾当代新诗史》的通信[J]. 博览群书 2009(04)
    • [23].白洋淀诗群的经典化与新诗史叙事[J]. 南都学坛 2008(01)
    • [24].“中西诗艺的融合”:一种新诗史叙述的生成与嬗变[J]. 文学评论 2019(04)
    • [25].整合、延伸与拓展——评古远清的《台湾当代新诗史》《香港当代新诗史》[J]. 诗探索 2013(01)
    • [26].古远清《香港当代新诗史》在香港出版[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01)
    • [27].古远清《香港当代新诗史》在香港出版[J]. 华文文学 2008(06)
    • [28].百年新诗史中旧诗回潮现象审察[J]. 齐鲁学刊 2018(06)
    • [29].文本背后的新诗史:个人经验、审美话语与政治——关于《回顾一次写作》的对话[J].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8(02)
    • [30].掩埋的诗歌化石:铮铮诗意中的历史回响——论灰娃的诗[J]. 诗歌月刊 2010(02)

    标签:;  ;  ;  ;  

    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