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与颈椎退变及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细胞因子与颈椎退变及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论文摘要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髓核突出导致脊髓受压或/和脊髓缺血引起脊髓功能障碍,影响四肢感觉、活动及大小便的脊髓病。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不仅表现有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变化,同时也伴随椎间盘的生化性质的一系列改变。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了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化学机制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细胞因子之间的“网络”式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清楚,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病理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目的: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对细胞因子(cytokines)研究的深入,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变及颈椎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变及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很多研究结果支持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变及颈椎病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1,2]。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化学机制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3,4,5,6],但是由于颈椎承受压力和活动度的不同,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变和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是否与腰椎一致尚不清楚。目前关于细胞因子对颈椎间盘退变及颈椎病发病机制的作用的研究较少。此课题作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试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测定的实验方法定量检测不同退变程度颈椎间盘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细胞因子在颈椎退变和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神经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期能够对细胞因子在颈椎间盘退变以及颈椎病发病中所起的“负面”作用给予干预,为临床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非随机选取自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患者46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45~70岁,平均55.7岁。根据颈椎MRI及术中椎间盘突出情况分为两组:退变组(uncontained IVD herniation)和突出组(contained IVD herniation)。另选取15例无颈椎病病史的颈椎外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2~37岁,平均29.8岁。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的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将术中取出的椎间盘标本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将沾染的血液洗净。为避免细胞因子被降解,于30min内置入零下80度的冰箱中保存,待标本收集完毕后,进行统一测定。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 RIA)检测椎间盘标本中细胞因子TNF-a、IL-6的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椎间盘标本中细胞因子IL-1a、MMP3的表达水平。根据颈椎病患者的不同JOA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ing system)分为两组:轻度组和中重度组,分别比较两组间细胞因子TNF-a、IL-6、IL-1a、MMP3的表达水平。所有样本病例均排除系统炎症性疾病、颈椎肿瘤、结核、多发末梢神经炎、畸形等情况。所有手术均有同一组医师执行,所有手术切除标本均由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放射免异学实验室专业人员统一检验。结果:①细胞因子TNF-a、IL-6、IL-1a、MMP3在颈椎间盘退变组和突出组均被发现;②不同退变程度髓核中的细胞因子TNF-a、IL-6、IL-1a、MMP3的表达水平比较:三个组比较,细胞因子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颈椎间盘退变过程中,A、B、C三组的细胞因子的含量呈现“递增”的正相关趋势;③不同程度JOA评分中细胞因子MMP3、TNF-a的表达水平:轻度和中重度组髓核中的细胞因子MMP3、TNF-a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颈椎间盘退变过程轻度和中重度组之间的MMP3、TNF-a含量呈现“递增”的正相关趋势。结论:①在颈椎间盘退变及颈椎病发病过程中有细胞因子IL-1、IL-6、TNF-a和MMP3的参与;②细胞因子IL-1、IL-6、TNF-a和MMP3的表达水平与颈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呈正相关,椎间盘退变程度高的细胞因子表达也较高;③细胞因子MMP3、TNF-a对椎间盘的退变、髓核的突出有关;TNF-a与脊髓功能有关,可能对神经刺激有加重作用。④细胞因子可能是造成颈椎间盘退变的原因之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细胞因子与颈椎退变及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一般情况
  • 二、个人经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范炳华教授从“颈”论治慢性咽炎的经验探析[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1)
    • [2].颈椎退变动物模型中椎动脉血流及结构变化的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27)
    • [3].颈椎终板弧形高度与椎间隙后缘骨赘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骨伤 2020(02)
    • [4].颈前路经椎间隙后缘截骨治疗退变性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9(04)
    • [5].C_(4/5)椎间不稳模型动物病理学变化及黄韧带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18)
    • [6].颈后路椎板减压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08)
    • [7].活血中药对颈椎退变模型大鼠颈椎间盘细胞因子的影响[J]. 江苏中医药 2011(03)
    • [8].颈椎不稳对邻近节段椎间盘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30)

    标签:;  ;  ;  ;  ;  ;  

    细胞因子与颈椎退变及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