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藻与细菌相互关系的研究—正负相互作用的几个例证

海洋微藻与细菌相互关系的研究—正负相互作用的几个例证

论文题目: 海洋微藻与细菌相互关系的研究—正负相互作用的几个例证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海洋生物学

作者: 林伟

导师: 周名江

关键词: 微藻除菌,群落组成,自主选择,排斥弧菌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如何改善整个养殖生态环境,优化养殖模式,促进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水产养殖业目前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应用于海水养殖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海洋微藻与细菌的相互关系。 以青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为工具,采用依次和联合加入方法,获得了浮游性海洋微藻中肋骨条藻、微小原甲藻、锥状斯克里普藻、普氏棕囊藻、前沟藻及扁藻 1040 品系的除菌藻株。针对底栖性微藻易产生生物膜,难以获得其无菌培养物的特点,在采用平板划线培养分离技术获得 4 株底栖性海洋微藻单种培养物(其中的 3 株经初步鉴定为舟形藻)的基础上,经青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红霉素的处理并结合平板培养,在国内成功获得了底栖性海洋微藻的4 株除菌藻株。发现扁藻 1040 品系除菌后老化程度明显降低,表明与藻共栖细菌群落中存在着促使藻细胞老化的细菌。分离自山东长岛的 1 株舟形藻除菌后附着能力的降低与恢复,表明抗生素可能影响底栖硅藻的附着特性,但这种影响不是不可逆的,会随着抗生素的稀释与失活而消失。 以球等鞭金藻 3011 品系、三角褐指藻 2038 品系、扁藻 1040 品系和小球藻1061 品系为对象,本文分析了海洋浮游性微藻共栖异养细菌群落的组成特点。结果表明,与藻共栖异养细菌群落主要由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黄杆菌属的细菌组成。经除菌底栖微藻的作用,0.8μm 滤膜过滤后水样中的异养细菌组成发生了变化,原水样中的弧菌属和发光杆菌属细菌不再被检出,弧菌数量更是降至5cfu/cm2 或以下;经底栖微藻自主选择后形成的与藻共栖细菌群落主要由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和产碱菌属组成,与 4 种自然未除菌的浮游性海洋微藻共栖异养细菌群落的组成特点基本一致。首次发现了实验所用的海洋微藻同不具有葡萄糖发酵能力的细菌间具有亲和性的的现象。 以球等鞭金藻 3011 品系的除菌藻株为工具,从与藻共栖细菌中筛选到 3 株(类)维生素的产生菌。来自金藻 3011 的菌株 3011-11 和来自底栖微藻 HN-5 的菌株 bHN-2 具有产(类)维生素 B12的能力,来自底栖微藻 NJ-1 的菌株 bNJ-3具有产(类)维生素 B1 和 B12 的能力。添加(类)维生素产生菌可能弥补维生素缺乏对除菌球等鞭金藻 3011 品系生长的限制效应。 以浮游性和底栖性海洋微藻的除菌和带菌藻株,以及与藻共栖细菌为材料,本文研究了藻-菌系统与弧菌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海洋微藻-共栖细菌系统普遍具有排斥弧菌的功能;除菌的海洋微藻、与藻共栖细菌群落中的细菌以及带菌藻的代谢产物不能限制弧菌的生长;藻共栖细菌单菌株回接除菌微藻,其共培

论文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二节 微藻与细菌相互关系研究在海水养殖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海洋微藻的无菌培养

第一节 浮游性微藻的无菌培养

第二节 底栖性微藻的分离和无菌培养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海洋微藻共栖异养细菌群落组成特点分析

第一节 浮游性微藻共栖异养细菌群落组成特点分析

第二节 底栖性微藻共栖异养细菌群落组成特点分析

第三节 讨论

第四章 海洋微藻与弧菌相互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浮游性微藻与弧菌相互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 底栖性微藻与弧菌相互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讨论

第五章 菌藻相互作用一例—(类)维生素产生菌对球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

第六章 藻菌相互作用一例—海洋微藻在自毒性海洋细菌保种中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05

参考文献

  • [1].石油烃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 张聿柏.中国海洋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溶藻细菌对水华与赤潮微藻的抑制效应研究[D]. 汪辉.南京农业大学2011
  • [2].微藻培养过程的营养优化与控制研究[D]. 鲍亦璐.华南理工大学2012
  • [3].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D]. 毕相东.中国海洋大学2013
  • [4].溶藻细菌对球形棕囊藻溶藻机理的研究[D]. 杨晓新.暨南大学2008
  • [5].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与共栖异养细菌相互作用及其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D]. 周文礼.中国海洋大学2008
  • [6].与海水养殖相关的细菌多样性的研究及方法评价[D]. 李筠.中国海洋大学2002
  • [7].海洋硅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D]. 梁英.中国海洋大学2004
  • [8].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sp.甘油脂及脂肪酸、光合色素特征的研究[D]. 冯福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
  • [9].东海典型赤潮藻生长的生物、化学抑制作用研究[D]. 龚良玉.中国海洋大学2005
  • [10].溶藻细菌对藻类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 史顺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

标签:;  ;  ;  ;  

海洋微藻与细菌相互关系的研究—正负相互作用的几个例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