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阀口空化机理及对系统的影响

液压阀口空化机理及对系统的影响

论文摘要

本文采用流场仿真、高速观测和频谱测量等方法从流场的微观角度对液压阀口的流道结构、压力梯度、流场流态和空化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阀口形状复杂、尺寸小、流速快以及流场结构变化剧烈等特点,从各种阀口形式的空化状况分析入手,研究了阀口结构参数、流动参数等因素对空化状态的影响,以及气穴数量、分布等形态要素与系统流量、噪声特性的相关关系。发现气穴的生成和发育受剪切流与涡流两种流态的影响,在高速剪切与低压旋涡并存的情况下,空化更容易受到旋涡的控制。阀口迁移会造成流道内部压力梯度的剧烈变化,进而造成空化初生位置的转移和空化类型的转变。通过多参数寻优的方法得到了空化状态下阀口流量系数的修正公式及流量公式,同时对空化流场进行了可视化观测和频谱分析,发现气泡流的周期性变化频率与空化噪声的高频段基本重合。研究结果为设计高效率、低能耗、低噪声的液压阀和管道系统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讲述了空化研究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对液体中的核子模式、空化初生及影响因素、空化机理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液压系统中的空化问题及研究现状。高速流场可视化技术在空化研究,特别是流场分析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章结合近几年的最新进展对该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给出了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难点。第二章介绍了空化现象的产生机理及空泡动力学的基本理论,静态气泡的生长主要是泡内外压力、温度及表面张力的作用,而运动中的气泡则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压强和速度两项主要因素以外,还受到流体粘性、压力梯度以及壁面条件等多种因素干扰,深入了解各项参数对空化过程的作用是空化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基础问题之一。在空泡动力学的基础上对空化基本方程以及数值计算的数学模型作了相关介绍。第三章主要对研究过程中的实验手段以及数值计算方法作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流场可视化观测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章对微距模式下的高速摄像技术进行了重点介绍,同时结合频谱测量方案介绍了实验系统的搭建过程。对复杂的节流槽结构进行了简化,并得到了简化结构的过流面积计算公式以及过流面积曲线,最后对流场数值计算的模型、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参数的设定情况等进行了说明。第四章运用高速摄像、噪声分析等手段对不同阀口空化流场及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高速摄相机采用微距放大模式进行观测,结合大量观测结果总结出阀口空化的典型特征,以及和阀腔内部压力分布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阀口结构及流动参数对空化形态、流量与噪声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空化的产生与流动分离受背压的影响最为明显,进口压力对空化形态及噪声影响次之;对于不同阀口,空化初生位置一般位于节流边与孔壁相交的锐缘区附近,随着阀口开度及深度的变化,初生位置会有较大改变。第五章结合大量高速摄像结果,以及流场仿真对阀口内部空化初生情况及初生机理进行了分析,用可视化观测与频谱测量两种方法对空化初生进行了判断,讨论了空化初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五种典型的空化初生模式,根据每种模式的初生特点给出了空化流场的物理描述,通过对阀口局部压力损失、弯管效应而产生的壁面剥离、沿程压力损失的分析,给出了阀口流动压阻模型,并对旋涡、脉动、流体脱离等因素对空化初生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主要对空化状态下流量饱和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有无空化对阀口流量特性的影响,以及空化初生和流量饱和的关系。阀口的结构参数,包括阀口形式、开度与节流槽深度,以及流动参数,包括进出口压力等对阀口的空化状态以及流量饱和特性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本章对此进行了专门讨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实验对阀口流量系数进行了修正,得到了空化状态下阀口流量的修正公式,空化发生后特别是流量饱和时,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完全吻合。第七章结合频谱测量与流场可视化方法对阀口空化噪声的基本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空化噪声各频率成分的变化同阀口结构、进出口压力以及空化形态的关系,发现并总结出空化状态下阀口高频噪声随结构及流动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气泡流周期性脱落与噪声声级的内在联系,最后根据研究所得的结论,采用二级节流与回流增压等方法,从流量和噪声两个方面对阀口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第八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工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插图清单
  • 列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空化的定义及发展史
  • 1.2 空化形成机理
  • 1.2.1 成核现象
  • 1.2.2 空化初生
  • 1.2.3 空化初生的影响因素
  • 1.2.4 空化的分类
  • 1.3 空化机理研究概况
  • 1.4 液压系统中空化问题研究现状
  • 1.4.1 液压技术及控制元件发展趋势
  • 1.4.2 液压元件空化机理研究现状
  • 1.4.3 液压系统空化噪声研究现状
  • 1.4.4 流场数值计算研究现状
  • 1.5 高速摄像技术
  • 1.5.1 高速摄像技术概况
  • 1.5.2 高速摄像技术在流体领域研究现状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及难点
  • 1.6.1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3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空泡动力学及数值计算基础
  • 2.1 空化产生的微观机理
  • 2.2 空泡动力学分析
  • 2.2.1 空泡动力学方程
  • 2.2.2 绝热情况下的生长与溃灭
  • 2.2.3 气泡的临界状态
  • 2.3 任意流场中空泡的运动
  • 2.3.1 粘性影响
  • 2.3.2 重力影响
  • 2.3.3 压力梯度的影响
  • 2.3.4 Basset力影响
  • 2.3.5 Magus升力影响
  • 2.4 流场计算数学模型
  • 2.4.1 连续性方程
  • 2.4.2 雷诺方程
  • 2.4.3 RNG k-ε湍流模型
  • 2.4.4 近壁面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系统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与思路
  • 3.2 实验系统与实验装置
  • 3.2.1 实验油路系统
  • 3.2.2 高速观测与频谱测量系统
  • 3.3 阀口结构
  • 3.3.1 节流槽结构形式
  • 3.3.2 节流槽过流面积计算
  • 3.4 流场仿真计算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液压阀口空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 4.1 阀口流场特征分析
  • 4.2 阀口内部压力分布与空化形态特征
  • 4.3 液压阀口典型空化特征
  • 4.3.1 固定型空化
  • 4.3.2 附着型空化
  • 4.3.3 旋涡型空化
  • 4.3.4 分离型空化
  • 4.3.5 超空化
  • 4.4 结构与流动参数对阀口空化特性的影响
  • 4.4.1 阀口开度的影响
  • 4.4.2 节流槽深度的影响
  • 4.4.3 进口压力的影响
  • 4.4.4 背压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阀口空化初生特性研究
  • 5.1 空化初生的判断
  • 5.2 阀口空化初生基本特性
  • 5.2.1 阀口空化初生特征分析
  • 5.2.2 阀口空化初生的影响因素
  • 5.3 U型阀口流场特征及空化初生机制
  • 5.3.1 浅槽流动空化初生现象的作用机制
  • 5.3.2 深槽小开度流动下空化初生机制
  • 5.3.3 阀口迁移对空化初生的影响机制
  • 5.3.4 U型阀口流动压阻模型
  • 5.4 V型阀口流场特征及空化初生机制
  • 5.4.1 空化核发育机制
  • 5.4.2 浅槽或小开度下流场空化初生的作用机制
  • 5.4.3 深槽流动空化初生现象的作用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液压阀口空化对流量特性的影响
  • 6.1 阀口流量饱和特性
  • 6.2 流量饱和与空化初生
  • 6.3 流量饱和的影响因素
  • 6.3.1 阀口形状的影响
  • 6.3.2 开度及槽深的影响
  • 6.3.3 进出口压力的影响
  • 6.4 阀口流量系数
  • 6.4.1 无空化状态下流量系数的确定
  • 6.4.2 空化状态下流量系数的修正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液压阀口空化噪声及控制方法研究
  • 7.1 液压阀口噪声特性
  • 7.2 阀口空化噪声分析
  • 7.2.1 频谱测量及条件
  • 7.2.2 阀口空化噪声频谱特性
  • 7.2.3 空化噪声频谱变化规律
  • 7.2.4 周期性波动与噪声频谱
  • 7.3 阀口高压频谱特性分析
  • 7.4 阀口空化噪声控制方法
  • 7.4.1 二级节流及回流增压原理的应用
  • 7.4.2 两级分压原理的应用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及荣誉
  • 致谢
  • 附图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液压阀口空化机理及对系统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