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质体诱变选育漆酶产生菌的研究

原生质体诱变选育漆酶产生菌的研究

论文摘要

杂色云芝1.028(Coriolus versicolor1.028)的原生质体制备过程当中,从酶及其组合、菌龄、渗透压稳定剂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原生质体产量作为衡量的标准,得出杂色云芝1.028制备原生质体的最佳条件:在32℃下,液体静置中培养了6天的菌丝体,以0.6 mol/L甘露醇溶液配制的1%蜗牛酶+1%溶壁酶的混合酶液进行酶解,原生质体的产量最高,达到107个/mL。 用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对原生质体进行诱变育种,根据原生质体再生率、紫外线致死率以及正变率三个方面的综合考虑,最后选择了15W紫外灯30cm处照射30s的条件。照射处理后,从中筛选到一株漆酶活力比较高的突变株Cv30-9,酶活达131.72u/mL,比出发菌株(酶活为85.41 u/mL)提高了约50%,传代8次后产酶能力仍然稳定性良好。 rapd研究发现,突变株和出发菌株在电泳图谱中存在特异性扩增带差异,在基因组上存在分子水平遗传差异。电泳图谱中出现的谱带的增加、缺失、以及深浅的变化反映出了基因组上的变化,其多态性频率为40.00%~81.82%。 经过单因子试验设计,得出突变株Cv30-9产漆酶的优化培养条件为:碳源浓度3.0g/L、氮源浓度18mmol/L、初始pH值2.5,250mL三角瓶的装液量为25mL。经过产酶时程的试验,发现Cv30-9在产酶最佳条件下培养至12d漆酶活力达到最高139.32u/mL。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发现,突变株和出发菌株在酶的种类和表达量上都存在着差异,这进一步证明了突变株是出发菌株在遗传物质上改变而得到的菌株。 突变株和出发菌株的漆酶活力在不同反应温度下变化较大,二者的最适作用温度比较接近,差别不大。在热稳定性方面,突变株和出发菌株在20℃~45℃之间漆酶稳定性比较好,半失活温度分别为70℃和60℃,二者都比较耐高温。 出发株漆酶最适作用pH是4.0,突变株漆酶最适作用pH是4.5。出发菌株在pH5.0以下稳定性较好,而突变株在pH6.0以下稳定性较好。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1 漆酶的研究概况
  • 1.1.1 漆酶的分布
  • 1.2 漆酶的组成和性质
  • 1.3 漆酶的催化氧化作用
  • 1.3.1 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 1.3.2 底物专一性
  • 1.4 漆酶的应用
  • 1.4.1 环境保护
  • 1.4.2 造纸工业
  • 1.4.3 食品工业
  • 1.4.4 生物检测
  • 1.5 漆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5.1 漆酶基因的克隆
  • 1.5.2 漆酶基因结构和组织分析
  • 1.5.3 漆酶基因的异源表达
  • 1.6 原生质体技术简介
  • 1.6.1 原生质体制备及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 1.6.2 丝状真菌原生质体制备及融合技术研究进展
  • 1.6.3 丝状真菌原生质体诱变系统
  • 1.7 RAPD方法在真菌中的应用
  • 1.7.1 RAPD技术原理
  • 1.7.2 RAPD技术应用
  • 第二部分 杂色云芝原生质体诱变与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培养基及试剂
  • 2.1.3 原生质体的制备
  • 2.1.4 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原生质体的制备
  • 2.2.2 紫外线诱变原生质体
  • 30-9的遗传稳定'>2.2.3 突变株Cv30-9的遗传稳定
  • 2.2.4 RAPD分析
  • 2.3 小结与讨论
  • 30-9产酶条件的优化'>第三部分 突变株Cv30-9产酶条件的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菌种及接种量的制备
  • 3.1.2 培养基的组成
  • 3.1.3 分析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主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 3.2.2 氮源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 3.2.3 培养基初始pH值对产酶的影响
  • 3.2.4 培养基装液量对产酶水平的影响
  • 30-9漆酶的产酶进程'>3.2.5 突变株Cv30-9漆酶的产酶进程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部分 突变株与出发菌株酶学性质比较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研究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突变株与出发菌株酶种类的比较
  • 4.2.2 突变株与出发菌株漆酶最适作用温度的比较
  • 4.2.3 突变株与出发菌株漆酶温度稳定性的比较
  • 4.2.4 突变株与出发菌株生长速度的比较
  • 4.2.5 突变株与出发菌株的PAGE电泳图谱
  • 4.2.6 突变株与出发菌株漆酶最适作用pH值的比较
  • 4.2.7 突变株与出发菌株漆酶pH值稳定性的比较
  • 4.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原生质体诱变在工业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08(07)
    • [2].原生质体诱变选育阿霉素高产菌株及发酵产品质量的初步分析[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3(02)
    • [3].原生质体诱变及高通量筛选选育链霉素高产菌株[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0(09)
    • [4].原生质体诱变选育高富硒量冬虫夏草菌株的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9(03)
    • [5].分枝杆菌原生质体诱变产9-羟基-雄烯二酮菌种选育[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23)
    • [6].原生质体诱变选育石杉碱甲高产菌株[J]. 海峡药学 2015(11)
    • [7].原生质体诱变结合复合抗性筛选杆菌肽高产菌株[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32)
    • [8].原生质体诱变选育高产α-半乳糖苷酶米曲霉菌株[J]. 广西轻工业 2010(09)
    • [9].黑曲霉原生质体诱变选育β-葡萄糖苷酶高产菌株[J]. 生物工程学报 2009(12)
    • [10].井冈霉素高产菌株原生质体诱变筛选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2)
    • [11].原生质体诱变技术在冬虫夏草优良菌株选育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36)
    • [12].原生质体诱变选育β-葡聚糖酶高产菌株[J]. 食品科技 2010(05)
    • [13].紫外诱变对绿僵菌素生产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2)
    • [14].亚硝化细菌原生质体化学诱变育种研究[J]. 生物技术通报 2013(12)
    • [15].一株万古霉素产生菌的分离及育种[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 [16].黑曲霉原生质体诱变选育果胶酶高产菌株[J]. 微生物学杂志 2011(05)
    • [17].原生质体诱变选育高产谷胱甘肽菌株及基因表达分析[J]. 食品科学 2013(23)
    • [18].深黄被孢霉3.3410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研究[J]. 生物技术 2009(02)
    • [19].克拉维酸产生菌的菌种选育[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4(04)
    • [20].C.shehatae TZ8耐乙醇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性能研究[J]. 生物学杂志 2009(01)
    • [21].原生质体诱变筛选阿维菌素高产菌株[J]. 煤炭与化工 2014(02)
    • [22].原生质体诱变筛选香菇多糖高产菌株[J]. 中国酿造 2009(02)
    • [23].原生质体诱变及融合选育那西肽高产菌株[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6(05)
    • [24].发酵法生产京尼平菌株的筛选与培养[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25].花生四烯酸高产菌株选育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0(02)
    • [26].原生质体诱变技术选育糙皮侧耳秸秆分解菌株[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2)
    • [27].游动放线菌原生质体诱变选育阿卡波糖高产菌株[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3(05)
    • [28].原生质体诱变选育高产异抗坏血酸菌株[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06)
    • [29].螺旋藻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9(02)
    • [30].利用原生质体诱变方法选育蛹虫草高产突变菌株[J]. 蚕业科学 2018(03)

    标签:;  ;  ;  ;  ;  ;  

    原生质体诱变选育漆酶产生菌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