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生态的理想——生土窑洞原生态民居的失落与再生研究

人文生态的理想——生土窑洞原生态民居的失落与再生研究

论文题目: 人文生态的理想——生土窑洞原生态民居的失落与再生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美术学

作者: 齐爱国

导师: 张绮曼

关键词: 生土窑洞,穴居,人文生态理想,失落再生,文化价值观

文献来源: 中央美术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人类充满着对未来的幻想,而建筑是架构未来的一种途径。研究和表达我们对不确定的事物的见解的主要媒介,是信仰、哲学和艺术,这些包括人类住居在内的是人类对生态理想的追求。 人文生态住居的理想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美学与建筑几何学概念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社会性质中的社会状态在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梦想时代转变过程中,使人性状态由异化时代向反省回归时代发生转变;艺术观念由现代向后现代主义转变。在这一大前提下,人类的消费及人口却在不断的增长。大自然、地球乃至宇宙承受的压力已达到底线,我们已经处在生态环境危机状态的包围之中。努力寻找一种节能或低能耗的居住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并不反对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能源危机问题,但技术本身也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何况技术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我们通过对生土窑洞民居的研究,找到人文生态环境中的地理要素、经济要素以及人文要素的综合体系,对社会物质文化的价值取向进行重新认定,促进社会文化由后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混乱,以及当前的反人性和追求商业价值的功利主义向“宜居时代”人文生态的理想观念转变。 本论文对原生态生土窑洞民居发展的历史成因与变迁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研究。从生土窑洞民居的产生与发展,就营造方法与文化整体及两者的契合关系进行了研究。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建筑文化差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伦理功能对建筑型制的影响做了比较分析。还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了窑洞民居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研究,从生态美学观念与景观心理组织的环境观念出发,探讨窑洞民居的可持续发展前景。研究作为世界上唯一最大区域的黄土高原人文生态文化与生存生活空间,探讨以延续和传承该地域的文化特质为目的,对这一地区未来生态居住环境提供建设性的可行方法,提出整体发展的文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英文摘要)

第一章: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生态危机与绿色建筑

1.2.1 生态危机

1.2.2 绿色建筑

1.3 人类的生存环境自然建筑运动

1.3.1 可持续发展定义

1.3.2 自然建筑运动

1.4 世界穴居概说

第二章:中国生土窑洞原生态民居的历史成因与变

2.1 中国窑洞民居形成的历史与自然条件

2.2 黄土高原原生态窑洞民居聚落特征研究

2.2.1 生土窑洞民居聚落形成的特点

2.2.2 生土窑洞民居聚落的特性

2.2.3 生土窑洞民居聚落的秩序

2.3 地域性原生态窑洞四合院——沉睡的窑洞文明

2.3.1 生土窑洞的生态特点

2.3.2 石窑洞与砖窑洞的生态特点

2.4 窑洞民居的分布与类型比较

2.5 窑洞民居的变迁

2.5.1 陕西、陕北窑洞民居变迁

2.5.2 山西、河南窑洞民居变迁

2.5.3 甘肃及其它地区窑洞民居变迁

2.5.4 中国其它地区原生态生土建筑调查

第三章:生土窑洞原生态民居的文化特征

3.1 窑洞民居空间形态分析——形态的实用功能与精神功能

3.1.1 空间形态的实用功能与精神功能

3.1.2 独特的生活居住方式

3.2 窑洞民居的心理象征功能

3.3 生态功能对建筑形制的影响

3.3.1 “边缘效应”——原生态生土窑洞的初始文明

3.3.2 “豁口及走廊效应”——农耕时代居住的耕读文明

3.3.3 “闭合及尺度效应”——营商时代居住的商读文明

3.4 人文生态观对民间文化的影响

3.5 高原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5.1 “土”文化的原型特征与文化表现

3.5.2 黄土高原村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手工艺术

3.5.3 黄土高原民间社会文化中的建筑装饰手法

第四章:窑洞民居失落的原因分析

4.1 关于人文生态观念的思考

4.2 窑洞民居失落的原因分析

4.2.1 封闭的自然环境

4.2.2 工业文明带来的冲击与窑洞文明的反差

4.2.3 生土窑洞的缺陷带来的居住困境

4.3 能源与资源匮乏地区生土民居面临的问题

4.4 现行政策的制约

第五章:窑洞民居的生态学意义与再生

5.1 原生态窑洞居住环境观念与景观心理组织

5.1.1 原生态窑洞居住形式所体现的环境观念

5.1.2 宅者“居之必安”

5.1.3 远古环境生态观念——景观生态与景观心理组织

5.1.4 师法自然、崇尚自然与回归自然

5.2 黄土高原地域居住环境的发展前景

5.2.1 再生的欲望——“土”的精神回归

5.2.2 再生的可能性——“土”人共生的理想

5.3 窑洞民居再生的意义与可持续性

5.4 被动式能源系统与无能耗能源

5.4.1 零能耗建筑与被动式能源

5.4.2 可持续开发使用的能源体系

5.5 科学家对未来生存的幻想

第六章:国外地下空间与我国窑洞民居的再生设计

6.1 精神生态的理想——建筑的伦理功能

6.2 再生设计由被动设计走向主动设计

6.3 国外地下空间与现代穴居建筑设计

6.3.1 初源文化的回归

6.3.2 静谧的栖息地

6.3.3 健康、安详的疗养圣地

6.4 国外生土建筑试验研究

6.5 我国黄土高原窑洞再生设计

6.5.1 下沉式集落窑洞住宅

6.5.2 靠崖退台式集落窑洞住宅

结论

国外新设计

参考文献

附录:论文写作背景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4

参考文献

  • [1].自然的人化[D]. 李利.北京林业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绿色住区综合评价的研究[D]. 刘启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 [2].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 吕红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 [3].整合与重构[D]. 雷振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 [4].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D]. 崔笑声.中央美术学院2006

标签:;  ;  ;  ;  ;  

人文生态的理想——生土窑洞原生态民居的失落与再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