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识别的特异性 ——行为和电生理研究

面孔识别的特异性 ——行为和电生理研究

论文摘要

面孔加工机制是否具有特异性,这是目前认知神经科学争论的一个焦点。论文主要以汉字作为对照刺激,在行为水平和神经水平研究了面孔识别的反转效应和种族效应。实验分别采用了相对辨认任务,再认任务,种族判断任务和前后比较等4种任务,探讨了面孔加工过程的特点及其神经机制问题。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的实验,研究一(实验一、二),采用启动范式和面孔/汉字双关图作为实验材料,考察两种启动条件下,面孔/汉字双关图的反转效应。研究二(实验三到五),考察刺激的方向和种族对面孔和文字的认知过程的影响,并且考察了两个种族的被试对面孔的识别。研究三(实验六,七)是两个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实验,比较面孔和汉字以及其他2种刺激物的识别过程的神经活动,以及不同种族的面孔的识别过程的神经活动。研究结果发现:1.经过面孔启动后,被试对双关图的相对辨认出现明显的反转效应(对反转刺激的绩效低于正立刺激);而经过汉字启动后,被试对双关图的相对辨认没有出现反转效应,这一结果表明自上而下的专家化系统的激活是面孔反转效应的一个关键因素。2.在再认任务中,刺激的种族和呈现方向对文字识别和面孔识别的影响是一致的,都存在“本种族优势(本种族的再认绩效高于他种族)”,并且对两种刺激物的再认都存在明显的反转效应。在种族判断任务中,被试对他种族(高加索人)的种族分类绩效高于本种族(中国人)——“他种族优势”。两种文字(汉字和韩文)的识别成绩没有差异。对面孔的种族判断存在反转效应,对汉字的种族判断出现较弱的反转效应,对韩文的种族判断则没有。两种任务条件下,面孔刺激的反转效应均大于文字刺激。3.高加索人被试和中国人被试都在再认任务中表现出了“本种族优势”,在种族判断任务中表现出了“他种族优势”。并且两种任务下的种族优势量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5)。4.和正立面孔相比,反转面孔所引起的N170振幅更大,而汉字、手表以及其他物品不同呈现方式引起的N170波没有差异。面孔,手表以及其他物品的N170存在右侧优势,而汉字左右半球没有差异。反转面孔引起的P200振幅更大,反转汉字引起的P200振幅小于正立汉字,其他两种刺激物呈现方式没有差异。P200存在左侧优势。再认和种族判断两种任务下,中国人面孔引起的P200振幅大于高加索人面孔。研究结果支持面孔特异性假说。右侧枕颞叶的FFA区域的N170成分可能与面孔认知加工系统的结构信息加工有关,大脑两侧枕颞叶的P200成分可能和一般的视觉专家化系统有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面孔识别研究进展
  • 第一节 与面孔有关的各种现象
  • 第二节 面孔识别加工的神经机制
  • 第三节 面孔识别加工模型
  • 第二章 本研究构思
  • 第一节 问题:面孔识别真有特异性吗?
  • 第二节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构思
  • 第三章 研究一:面孔特异性的验证性研究
  • 第一节 实验一面孔特异性的验证性研究:双关图实验(A)
  • 第二节 实验二面孔特异性的验证性研究:双关图实验(B)
  • 第三节 研究一小结
  • 第四章 研究二:面孔识别系统特点研究
  • 第一节 实验三:再认任务下面孔和文字识别的知觉特点
  • 第二节 实验四:种族判断任务下面孔和文字识别的知觉特点
  • 第三节 实验五:两种种族效应的关系研究
  • 第四节 研究二小结
  • 第五章 面孔识别系统的神经机制——ERP研究
  • 第一节 面孔、汉字和其他物体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比较研究
  • 第二节 东西方面孔种族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
  • 第三节 小结和讨论
  • 第六章 总讨论
  • 第一节 是否存在特异性的面孔识别系统
  • 第二节 面孔识别系统的特点
  • 第三节 面孔识别系统的神经机制
  • 第四节 面孔认知加工模型
  • 第五节 遗留问题和研究展望
  • 第六节 总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面孔识别本族效应的研究概述[J]. 校园心理 2016(05)
    • [2].工读男生攻击性与情绪面孔识别的关系研究[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5(07)
    • [3].自我面孔识别研究的新进展[J]. 应用心理学 2015(02)
    • [4].影响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因素探析[J]. 考试周刊 2017(06)
    • [5].自我面孔识别与注意关系的评述[J]. 时代教育 2016(05)
    • [6].述情障碍大学生面孔识别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22)
    • [7].中国大学生在东南亚面孔识别中异族效应的实验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8(04)
    • [8].从进化论视角看自我面孔识别加工[J]. 心理科学 2014(06)
    • [9].神奇的面孔识别[J]. 大众心理学 2018(06)
    • [10].自我面孔识别的脑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9)
    • [11].动态面孔识别研究在面孔识别软件中的商业应用[J]. 现代商业 2010(33)
    • [12].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进展[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13].自闭症儿童面孔识别障碍的理论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9(11)
    • [14].大学生情绪对异族效应的影响研究——以东南亚面孔识别为例[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01)
    • [15].情绪面孔识别中的本族偏向效应[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9)
    • [16].加工容量对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影响研究[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7(01)
    • [17].个体对不同情绪变化的本族和异族面孔识别[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4)
    • [18].情绪面孔识别的研究进展[J]. 精神医学杂志 2013(03)
    • [19].老年人面孔识别衰退的理论探究[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09)
    • [20].女性陌生面孔识别优势的眼动研究[J]. 科技资讯 2019(02)
    • [21].面孔识别的特征、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9(08)
    • [22].精神分裂症自知力和自我面孔识别速度的关系[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8(04)
    • [23].基于云的哨兵面孔识别系统设计[J]. 科技创新导报 2013(17)
    • [24].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识别能力与自我接纳、自我效能及自尊的相关性[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2(06)
    • [25].愉快面孔识别优势及其认知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02)
    • [26].以阴性与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面孔识别速度研究[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4(02)
    • [27].面孔识别的特异性及加工模型[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28].维吾尔族和汉族大学生的族际友谊与面孔识别跨民族效应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05)
    • [29].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自我面孔识别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15(21)
    • [30].异族面孔识别的电位效应[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标签:;  ;  ;  ;  ;  

    面孔识别的特异性 ——行为和电生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