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冻土带论文-黄晓尧,陈建武,何挺,丁士君

青藏高原冻土带论文-黄晓尧,陈建武,何挺,丁士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藏高原冻土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输电线路,多年冻土,螺旋锚基础

青藏高原冻土带论文文献综述

黄晓尧,陈建武,何挺,丁士君[1](2019)在《青藏高原冻土地区螺旋锚基础工程应用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螺旋锚基础作为一种原状土基础,具有施工快捷、机械化程度高、环境影响小等特点,适用于我国青藏高原冻土区。该冻土区输电塔螺旋锚基础适宜采用螺旋锚倾斜布置形式,承台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或钢制的结构,这种型式结构简单、受力清晰,可有效发挥螺旋锚承载特性及其承载优势。输电杆基础螺旋锚适宜采用竖直或小角度倾斜的布置形式,同时承台具备水平承载和抵抗倾覆弯矩作用的能力,基础按最不利状态进行设计,采取涂覆防腐蚀涂层、预留腐蚀裕量等防腐设计措施。在青藏高原输电线路工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电力》期刊2019年07期)

张金玉,行鸿彦,冯茂岩,张军[2](2019)在《青藏高原冻土温度64通道监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服务青藏高原铁路建设需要,本文在分析青藏高原冻土水热物理特性基础上,研究了冻土测试专用热敏电阻的非线性特性,通过实验逐点测试传感器温度值并进行分段拟合,得到热敏电阻的阻温关系曲线。结合青藏高原恶劣自然环境,设计了一种适应于青藏高原不同深度冻土温度监测系统。引入四线制方法,巧妙地设计了64通道温度监测电路,实现了不同深度冻土温度监测功能。根据测试精度要求,提出一种温度校正方法,解决了热敏电阻测量不稳定,信号畸变等问题。经过系统性能分析与实验室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满足不同深度冻土温度监测精度要求,功耗较低,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舜尧,杨帆,张富贵,施泽明,杨志斌[3](2018)在《青藏高原冻土区湿地甲烷排放及同位素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冻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分布区之一,其碳循环系统在陆地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系统地研究青藏高原冻土区湿地甲烷排放特征,采用静态箱采气法,通过对近地表游离气甲烷碳同位素含量进行现场测定;结合吸附气烃类气相色谱分析,利用已有的天然气气源判别图解,对研究区甲烷气源成因进行判别。结果显示,在青藏高原冻土区木里地区,土壤甲烷排放在春季最高,以生物成因为主,夏季为混合成因,秋季较低,且以热成因为主,生物作用是影响该区甲烷排放的主要因素,同时地下天然气水合物中的气体逸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区地表甲烷浓度。(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8年05期)

杨凯飞,穆彦虎,马巍,毕贵权,李国玉[4](2018)在《气候变暖下青藏高原冻土路基地温场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冻土物理力学特性与温度密切相关,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路基地温场的分布和演化规律不仅会影响到路基的静力稳定性,还会影响到其在地震、车辆等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响应特征与稳定性。为此,基于现场实测路基坡面温度,系统开展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典型(东西、南北、45°)走向条件下冻土路基地温场分布及演化规律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阴阳坡侧浅层土体冻结指数差异较融化指数差异更为显着,东西走向下阴坡冻结指数约为阳坡的2倍,而融化指数约为阳坡的0.83。阴阳坡侧路基本体及活动层季节冻融过程存在明显不同步,东西走向条件下阴坡冻结期(融化期)可较阳坡侧长(短)约1个月。路基修筑后,阴坡一侧路基下部人为上限均有一定的抬升,而阳坡仅南北走向有抬升。此后,在气候变暖及沥青路面吸热效应下,路基人为上限不断下降,最大速率可达20cm/a,且逐步出现融化夹层,其中阳坡融化夹层厚度普遍大于阴坡,差值最大可达2.5m。路基本体季节冻融过程的不同步、人为上限埋深及冻土地温分布的不对称性应在未来青藏高原冻土路基静力、动力稳定性设计和研究中予以考虑。(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温成成[5](2018)在《青藏高原冻土区石油降解优势菌群的筛选及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属高原冻土区,生态环境脆弱,我国主输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与格拉成品油输送管道均穿越多年冻土区和季节性冻土区,由于冻融作用已造成多次石油泄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本研究以生物修复技术为核心,采用现场实验与室内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遴选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为实验现场,选取柴油、机油为石油烃类物质进行人工模拟污染,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识别出石油烃类物质降解优势菌群,进行低温筛选、富集及驯化实验,考察低温条件下微生物石油降解效果、助剂对微生物石油降解效果的改善及中试石油烃类物质污染土壤修复效能,为冻土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提供技术支持及研究基础。本实验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高通量研究表明:石油烃类污染改变了原有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但不同的石油烃类物质对石油污染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特性,SLO(机油污染土样)多样性最高,SDO(柴油污染土样)多样性最低;SDO、SLO与未污染土样群落结构相比差异较大,SDO、SLO样本间差异同样明显。本次研究SDO、SLO土样中各提取到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大于1%)各占18个属,识别出具有石油烃类污染物降解功能的菌属共7个,分别为Sulfuritalea属、红球菌属(Rhodococcus)、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Alkanindiges属、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放线细菌(Actinobacteria_norank)。(2)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石油人工污染模拟为实验室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筛选提供了基础研究材料。通过对现场土壤理化性质及温度的监测,构建了实验室低温模拟条件,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经初筛、复筛,实现了冻土区石油降解土着微生物的筛选及驯化,并进行了石油降解效率的考察。研究表明,经过17 d后,柴油含量从835 mg变化304 mg,柴油降解率为63.59%;机油组经过15 d后,455 mg降至312 mg,降解率为31.4%,机油30 d的降解率为54.73%。拟合研究表明,柴油、机油的生物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方程为-dc/dt=kt,拟合相关性较高。(3)电子受体及表面活性剂的单因素研究表明,通过添加适宜浓度的电子受体及表面活性剂可明显改善柴油、机油降解效果。选取Tw-80、APG、H2O2为石油微生物降解改善助剂,设计了正交试验考察助剂添加对柴油降解率效果改善的协同影响。研究发现,通过优化正交试验,可确定最佳添加量,即当APG、Tw-80、H2O2添加量分别为300 mg/L、150 mg/L、100 mg/L时,柴油降解率最大,为67.13%。(4)柴油模拟污染土壤修复实验表明,实验培养驯化的低温土着柴油降解菌对柴油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通过对土壤中N源、P源的添加,有效改善了土壤理化结构,优化了微生物生长代谢环境。通过对土壤降解实验中添加添加锯末及翻耕,柴油降解率明显提高,低温10℃条件下第60 d柴油降解率接近50%。通过本次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冻土区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可行性,为冻土区石油污染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8-04-01)

索林娜[6](2018)在《土壤离子电导率法在青藏高原冻土覆盖区寻找隐伏金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土壤离子电导率在青藏高原冻土覆盖条件下反映与金矿体信息有关的可溶性离子以何方向迁移及有何异常特征。通过在冻土所覆盖的西藏邦卓玛金矿0号线剖面上进行土壤离子电导率对比实验,在已知矿体的垂直上方反映出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高且陡,而偏离矿体上方位置则反映的异常微弱。结果表明:土壤离子电导率法在冻土覆盖区条件下,矿体正上方反映的电导率平均异常强度大于矿体斜上方平均异常强度,金矿体在电化学溶解作用产生的可溶性离子,主要以垂直方式迁移到金矿体上方,形成电导率异常,并呈陡峭山峰状,应用该方法在矿区外围宁拉测区进行了找矿预测,圈定出5个有利找矿靶区,解决冻土覆盖区找矿难得问题,为今后类似地区寻找隐伏金矿指明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锰业》期刊2018年01期)

陈建兵,熊治华,李军,李晓竹,朱东鹏[7](2018)在《青藏高原冻土区桥梁使用状况调研及对新建工程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青藏高速桥梁方案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对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桥梁运营情况开展了调研。调研起点为格尔木,终点为拉萨,全程共1183公里。从桥型选择、方案设计、病害情况等方面,对冻土区现有桥梁开展全面的分析和总结。调研发现桥梁下部墩柱开裂、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等典型病害。结合青藏高速公路桥梁设计实际情况,分别对冻土桩基设计方法、构造;上部结构选型、路桥过渡段处置方案等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工程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8年02期)

裴发根,何梅兴,仇根根,杜炳锐,白大为[8](2017)在《青藏高原冻土区AMT探测天然气水合物采集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在"死频带"(500~5 000 Hz)内,容易引起视电阻率与相位曲线畸变。为获得探测天然气水合物的高质量AMT数据,在青藏高原冻土区开展了AMT采集试验研究,涉及到5个采集参数,分别为采集时段、采集时长、天气、电极距与测点密度。通过参数对比试验发现:为获取高质量的AMT数据,采集时段应选择在下午至晚上区间,采集时长≥40 min,选用较小的电极距(50~100 m),选择多云或阴天进行采集,此外,采用密度较高的点距布设(点距100 m或更小)有利于构建准确的电性模型。(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7年06期)

王平康[9](2017)在《青藏高原冻土区“水火山”揭秘》一文中研究指出火山是自然界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地貌形态。通常所说的火山最基本的特征是由地下高温岩浆喷发形成。在陆上冻土区和海底还存在一种常与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有成因联系的泥火山,则是由地下低温泥浆喷出形成。那何谓“水火山”?据西藏唐古拉山地区当地人说,在发育冻(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7-12-08)

任政委,龙慧,郭淑君,刘文增[10](2017)在《青藏高原冻土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组合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情况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将导致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区域水资源循环过程和生态环境,需要开展青藏高原地区冻土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以实现了解冻土地球物理特征、空间分布信息等。针对以上情况,对地震反射、地震转换波反射、地震折射、探地雷达、音频大地电磁(EH4)、高密度电阻率法这6种技术方法的探测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种物探技术方法均可探测地层结构、冻土地球物理特征、空间分布信息等,但各种技术方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针对不同目标任务,提出了3种青藏高原冻土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组合模式。该组合模式可为今后青藏高原冻土地球物理勘查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7年05期)

青藏高原冻土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服务青藏高原铁路建设需要,本文在分析青藏高原冻土水热物理特性基础上,研究了冻土测试专用热敏电阻的非线性特性,通过实验逐点测试传感器温度值并进行分段拟合,得到热敏电阻的阻温关系曲线。结合青藏高原恶劣自然环境,设计了一种适应于青藏高原不同深度冻土温度监测系统。引入四线制方法,巧妙地设计了64通道温度监测电路,实现了不同深度冻土温度监测功能。根据测试精度要求,提出一种温度校正方法,解决了热敏电阻测量不稳定,信号畸变等问题。经过系统性能分析与实验室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满足不同深度冻土温度监测精度要求,功耗较低,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藏高原冻土带论文参考文献

[1].黄晓尧,陈建武,何挺,丁士君.青藏高原冻土地区螺旋锚基础工程应用技术探讨[J].浙江电力.2019

[2].张金玉,行鸿彦,冯茂岩,张军.青藏高原冻土温度64通道监测系统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19

[3].张舜尧,杨帆,张富贵,施泽明,杨志斌.青藏高原冻土区湿地甲烷排放及同位素特征研究[J].现代地质.2018

[4].杨凯飞,穆彦虎,马巍,毕贵权,李国玉.气候变暖下青藏高原冻土路基地温场演化规律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8

[5].温成成.青藏高原冻土区石油降解优势菌群的筛选及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特性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

[6].索林娜.土壤离子电导率法在青藏高原冻土覆盖区寻找隐伏金矿研究[J].中国锰业.2018

[7].陈建兵,熊治华,李军,李晓竹,朱东鹏.青藏高原冻土区桥梁使用状况调研及对新建工程的启示[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8

[8].裴发根,何梅兴,仇根根,杜炳锐,白大为.青藏高原冻土区AMT探测天然气水合物采集试验[J].物探与化探.2017

[9].王平康.青藏高原冻土区“水火山”揭秘[N].中国矿业报.2017

[10].任政委,龙慧,郭淑君,刘文增.青藏高原冻土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组合模式[J].物探与化探.2017

标签:;  ;  ;  ;  

青藏高原冻土带论文-黄晓尧,陈建武,何挺,丁士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