砾岩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后期流动单元研究

砾岩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后期流动单元研究

论文题目: 砾岩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后期流动单元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作者: 胡新平

导师: 李允,闻玉贵

关键词: 流动单元,砾岩油藏,低渗透,油田开发后期,宕相单元

文献来源: 西南石油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流动单元的提出从油藏地质角度进一步解剖和精细刻画出层间、平面和小层内部及孔喉规模上的储层非均质特性;同时也表征出了流体在储层中运动的轨迹和差异,是储层地质与油藏开发动态有机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其井间对比及空间结构问题更需要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精细研究及随机建模予以解决。在这些综合交叉科学研究和庞杂的技术系列工程中,本文选择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砾岩低渗透攻关难题,从注水开发后期要解决的实际矛盾出发,突出实用性是关键,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区油藏地质特点的流动单元研究理论和技术方法,不断地向砾岩低渗透油藏极限采收率挑战。 块状非均质砾岩油藏注水开发要比层状砂岩油藏复杂得多,低渗透非线性渗流注水开发难度大,因此开展砾岩低渗透油藏流动单元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尚处于前缘性研发阶段。在跟踪分析近20年国内外流动单元研究方面最新动态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流动单元是介于静态地质和油藏动态的交叉学科,必须考虑流体因素,等渗流特征是最基本性质,而不仅仅是沉积微相研究和储层评价,只有将流体性质和外部采油工艺措施条件引入其中,才能反映出目前油水在储集体空间上的渗流差异。因而论文从流动单元细分与对比、边界条件研究、研究的技术方法、分类与评价、建立流动单元模型和应用综合阐述。每一部分强调动态与静态结合,将静态地质融于动态分析之中,动态结果反过来验证静态地质认识,最后突出流体在储层中渗流的差异。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论文中突出侧向叠加复合砾岩体单一河道识别;图像分形几何学用于流动单元表征、利用毛管压力曲线R35微观孔隙结构参数研究流动单元;井间连通体等渗流特征对比等方法技术。 通过砾岩低渗透流动单元的综合研究,取得以下结论: 1)储层自身条件、边界条件、流体条件和采油工艺措施等外部条件是评价流体在孔隙岩石中流动性能的四个条件; 2)岩相单元的细分与对比是流动单元研究的重要基础,岩相单元、非均质单元和流动单元三者紧密相关,但又不尽相同。沉积间歇面的提出为流动单元的纵向细分和横向对比提供了沉积学依据; 3)流动单元的方向性很明确,是一个矢量地质参数,这主要取决于沉积储层和构造条件,表现在渗透率的双重各向异性上,三维连续储集体上流动单元的差异是造成水驱油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直接影响着陆相非均质油藏注水开发效果; 4)五2西克下组油藏可划分为四种类型的流动单元,在研究区块状砾岩体低渗透三维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1 研究区块概况

2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与对比

2.1 岩相单元细

2.2 岩相单元对比

2.3 岩相单元内部沉积微相研究

2.4 流动单元的纵向划分

2.5 流动单元的井间对比

3 流动单元的边界条件研究

3.1 渗流屏障和沉积间歇面的概念

3.2 渗流屏障类型

4 流动单元研究的技术方法

4.1 利用毛管压力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流动单元

4.2 物性特征综合法研究流动单元

4.3 图象分形几何学用于储层流动单元表征

5 流动单元的分类与评价

5.1 流动单元成因分类

5.2 流动单元参数分类

5.3 流动单元数学地质分类

5.4 流动单元评价

6 流动单元建模

6.1 流动单元分布特征

6.2 流动单元数学建模

6.3 流动单元模型建立

7 流动单元研究成果在注水开发后期的应用

7.1 利用流动单元判断平面水驱波及系数

7.2 利用流动单元研究纵向水淹程度

7.3 利用流动单元进行生产压差预测

7.4 利用流动单元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7.5 流动单元研究成果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全油藏静态和动态模型

8 结论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6-01-11

参考文献

  • [1].超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特性及提高采收率研究[D]. 刘雪芬.西南石油大学2015
  • [2].基于改性氧化石墨烯作为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纳米减阻剂研究[D]. 许园.西南石油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油层伤害对岩性油藏流动单元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马岭油田为例[D]. 朱玉双.西北大学2004
  • [2].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其应用[D]. 杨正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5

标签:;  ;  ;  ;  ;  

砾岩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后期流动单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