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气分证、营分证客观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温病气分证、营分证客观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观察温病气分证、营分证证型与临床常用检查指标及重要炎症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辨别温病气分证、营分证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从2006年03月至2008年03月在我院急诊科病房及ICU病房住院患者中,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45例,气分证组30例,营分证组15例,并选择相关指标进行观察。观察指标有:体温、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免疫球蛋白、血清补体、C反应蛋白、细胞因子。结果:两组患者在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an%)、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纤维蛋白原(FIB)、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C反应蛋白(CRP)共十四项指标上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述指标与温病气分证、营分证有一定的相关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课题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3.1
  • 1.3.2
  • 1.4 纳入病例标准
  • 1.5 排除病例标准
  • 1.6 受试者的入选方式
  • 1.7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及处理
  • 2 实验方案
  • 2.1 实验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学处理
  • 2.4.1 统计分析内容
  • 2.4.2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病人基础资料
  • 3.2 纳入病种见表
  • 3.3 基线齐性比较
  • 3.3.1 性别比较
  • 3.3.2 年龄比较
  • 如表1和表2显示
  • 3.4 观察结果
  • 3.4.1 两组体温比较
  • 3.4.2 两组心率比较
  • 3.4.3 两组呼吸频率比较
  • 3.4.4 两组平均动脉压比较
  • 3.4.5 两组血常规比较
  • 3.4.6 两组肝肾功能比较
  • 3.4.7 两组凝血系统比较
  • 3.4.8 两组免疫球蛋白、血清补体比较
  • 3.4.9 两组CRP比较
  • 3.4.10 两组细胞因子检查比较
  • 3.4.11 两组中医证候与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感染性疾病与中医温病的关系
  • 4.2 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和主要的炎症指标
  • 4.2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方法的提出及意义
  • 4.3 卫气营血证与感染性疾病各指标的研究
  • 4.4 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 4.6 在整体观指导下进行证候客观化研究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温热证治法引发对温病初期苦寒药物应用的思考[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76)
    • [2].温病溯源、研究传承与相关脑病临证心悟[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01)
    • [3].温病理论与感染/传染性疾病: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J]. 中国科学基金 2017(04)
    • [4].疏透法在温病卫分证中的运用[J]. 时珍国医国药 2017(09)
    • [5].运用赵绍琴宣郁疏卫法治疗温病初期170例[J]. 湖南中医杂志 2015(01)
    • [6].基于温、毒伤人论雾霾致温病发生的可能性及特征[J]. 四川中医 2018(03)
    • [7].以学生为主体的温病舌诊教学设计[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5)
    • [8].浅谈冬伤于寒,春必温病[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27)
    • [9].论温病治疗中几种共同症状的辨证规律[J]. 新疆中医药 2010(05)
    • [10].温病学教材应将活血化淤法编入温病的主要治法[J]. 时珍国医国药 2009(07)
    • [11].应用脏腑辨证细化分型法研究温病三焦辨证初探[J]. 江苏中医药 2009(10)
    • [12].《温病大成》评介[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9(05)
    • [13].金元时期温病学发展对温病理论形成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12)
    • [14].金元医家对温病理论的创新[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05)
    • [15].动态辨治温病观点之我见[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8(12)
    • [16].从《吴述温病研究·伏邪》探讨偏头痛论治[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11)
    • [17].清代仲圣文化及其对温病知识的形塑[J]. 清史研究 2020(01)
    • [18].开窍法在温病实证发热中的应用探讨[J]. 四川中医 2015(01)
    • [19].中医温病与“温病三宝”[J]. 老年人 2011(08)
    • [20].浅谈“热欲散之”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32)
    • [21].溯源发微,彰温病证治精粹——读李培生先生《温病证治括要》有感[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1)
    • [22].温病方药配伍理论研究的新思路[J]. 内蒙古中医药 2013(26)
    • [23].刘祖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集萃(三)——温病新论浅识[J]. 湖南中医杂志 2013(08)
    • [24].浅议温病中的汗法[J]. 国医论坛 2013(05)
    • [25].《温病学》教学实践探微[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1)
    • [26].《温病条辨》三焦温病用药规律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02)
    • [27].五运六气学说与温病(疫)临床防治的探索与思考[J]. 辽宁中医杂志 2012(08)
    • [28].中医温病诊疗知识模型初探[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10)
    • [29].温病的特点及护理对策[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4)
    • [30].下法在温病中的运用[J]. 中国中医急症 2009(12)

    标签:;  ;  ;  ;  

    温病气分证、营分证客观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