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酰胺衍生物在超分子主—客体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方酰胺衍生物在超分子主—客体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基于三角架空腔作用位点的多维性和柱[5]芳烃化合物作为新兴大环主体易于修饰的性质,我们选择了优于一般氢键给体的方酰胺基团对其进行修饰,设计合成了三方酰胺修饰的氮三脚架化合物和单/双方酰胺修饰的柱[5]芳烃,并尝试将其应用到阴离子识别和中性分子识别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围绕方酰胺修饰的两类化合物展开了以下两部分工作的研究:1.方酰胺修饰的氮三脚架化合物在阴离子识别中的应用研究我们设计合成了三方酰胺修饰的氮三脚架化合物2-1a,b,c,并通过1H NMR发现其在强极性溶剂DMSO中,可以从众多阴离子(Cl-,Br-,I-, HSO4-,H2PO4-, AcO-, NO3-和ClO4-,SO42-)中选择性识别SO42-,结合常数最大可达log Ka=4.95±0.12,大于之前文献报道的脲基取代的三脚架化合物。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固态下主-客体化合物呈2:2结合,两个S042-被包裹在两个三脚架空腔内形成分子胶囊;在溶液中主-客体化合物呈l:1结合模式。同时,我们在方酰胺基团上引入吸电子基团,研究得知吸电子基团的引入有利于提高主体化合物对S042-的结合能力。2.方酰胺修饰的柱[5]芳烃化合物对二羧酸根和有机酸的主-客体识别研究我们合成了双方酰胺修饰的柱[5]芳烃化合物3-1,并通过初步研究了它与不同长度的线性二羧酸根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3-1的方酰胺基团的NH与酸根离子的羧基之间形成氢键作用,同时3-1的柱[5]富电空腔包合酸根离子的脂肪链,多位点协同作用实现3-1对客体的选择性识别。进一步对比研究发现,3-1对客体的结合能力远大于与其结构相似的双脲基修饰的柱[5]芳烃化合物,在强极性溶剂中,结合常数大于5×103M-1。我们还成功合成了单方酰胺修饰的柱[5]芳烃化合物3-7,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7同样通过方酰胺作为氢键给体和富电空腔的包合作用来实现对有机酸的协同识别。综上所述,本论文对方酰胺修饰的氮三脚架和柱[5]芳烃化合物的主-客体识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作了有益的探索和铺垫。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绪论
  • 1.1 超分子化学
  • 1.2 常见氢键给体在主-客体识别中的应用
  • 1.2.1 (硫)脲基衍生物在主-客体识别中的应用
  • 1.2.2 其他氢键给体在主-客体识别中的应用
  • 1.3 方酰胺衍生物在主-客体识别和催化中的应用概述
  • 1.3.1 方酰胺的结构
  • 1.3.2 方酰胺衍生物在阴离子识别中的应用
  • 1.3.3 方酰胺衍生物在阳离子和两性分子识别中的应用
  • 1.3.4 方酰胺衍生物在分子自组装中的应用
  • 1.3.5 方酰胺衍生物在有机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1.4 总结与立题依据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方酰胺修饰的氮三脚架化合物在阴离子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主体化合物2-1的设计与合成
  • 42-在固态中的作用模式研究'>2.2.2 化合物2-1a与SO42-在固态中的作用模式研究
  • 42-在溶液中的作用模式研究'>2.2.3 化合物2-1a与SO42-在溶液中的作用模式研究
  • 42-选择性识别的1H NMR表征'>2.2.4 化合物2-1对SO42-选择性识别的1H NMR表征
  • 42-识别的1H NMR表征'>2.2.5 不同浓度下化合物2-1对SO42-识别的1H NMR表征
  • 2.3 本章小结
  • 2.4 实验部分
  • 2.4.1 化合物2-3的合成
  • 2.4.2 化合物2-2的合成
  • 2.4.3 化合物2-1的合成
  • 42-作用的晶体数据'>2.4.4 化合物2-1a与SO42-作用的晶体数据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方酰胺修饰的柱[5]芳烃化合物对有机酸类分子的识别初步研究
  • 3.1 引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双方酰胺修饰的柱[5]芳烃化合物3-1的设计与合成
  • 3.2.2 单方酰胺修饰的柱[5]芳烃化合物3-7的设计与合成
  • 3.2.3 双方酰胺修饰的柱[5]芳烃化合物3-1对线性二羧酸根的识别
  • 3.2.4 单方酰胺修饰的柱[5]芳烃化合物3-7对有机酸的识别
  • 3.3 本章小结
  • 3.4 实验部分
  • 3.4.1 双方酰胺修饰的柱[5]芳烃化合物3-1的合成
  • 3.4.2 单方酰胺修饰的柱[5]芳烃化合物3-7的合成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附录一:化合物表征一览表
  • 附录二:试剂药品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水中挥发性芳烃化合物[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8(06)
    • [2].认识非活化溴代芳烃化合物甲氧基化生产技术演进过程,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思维能力[J]. 化工高等教育 2018(05)
    • [3].氯代芳烃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生物活(或毒)性的定量关系[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4].检测硝基芳烃化合物的荧光聚合物薄膜的研究[J]. 当代化工 2010(04)
    • [5].北京地区表层土壤中含氧、含硫杂环芳烃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污染源分析[J]. 环境科学 2011(11)
    • [6].ZSM-5/SBA-15复合分子筛催化热解稻壳制备芳烃化合物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9(03)
    • [7].基于GLM模型和神经网络研究芳烃化合物对藻类毒性[J]. 环境科学学报 2012(06)
    • [8].一种复合菌剂对3种氮杂环芳烃化合物的降解机理[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 [9].芳烃化合物水溶解度及分配系数的估算[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07)
    • [10].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和应用[J]. 海洋石油 2017(02)
    • [11].全二维气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分析LCO中芳烃化合物[J].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9(02)
    • [12].氮杂杯〔4〕芳烃化合物的合成[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5(02)
    • [13].3种硝基芳烃化合物对锦鲤鱼的急性毒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0)
    • [14].由煤制取芳烃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12(08)
    • [15].环境污染水对C57BL/6J小鼠繁殖发育的毒性影响[J].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8(04)
    • [16].美国开发纤维素制芳烃工艺[J].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09(12)
    • [17].苏北盆地泰州组原油中芴系列的特征与意义[J]. 科技导报 2011(17)
    • [18].臭氧介质二氧化氮体系在绿色硝化技术中的应用[J]. 辽宁化工 2011(07)
    • [19].一种锌基-类杯[3]芳烃化合物对氨基葡萄糖的识别[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20].离子液体脱芳烃研究进展[J]. 现代化工 2014(08)
    • [21].芳烃化合物组成及其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J]. 地质科技情报 2010(06)
    • [22].乙烯焦油的综合利用技术进展[J]. 炼油与化工 2012(05)
    • [23].土壤中芳烃化合物水解吸和热解吸比较研究[J]. 环境科学 2010(01)
    • [24].羌塘盆地胜利河油页岩芳烃分布特征及意义[J]. 地质找矿论丛 2020(02)
    • [25].综合利用乙烯焦油的分析[J]. 科技传播 2010(13)
    • [26].板桥凹陷原油芳烃组成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J]. 沉积学报 2009(02)
    • [27].碳纳米管吸附能力的神经网络理论模型[J]. 环境化学 2016(07)
    • [28].可在低温下高选择性进行苯裂解反应的方法[J].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4(12)
    • [29].混合作用对原油芳烃化合物地球化学参数的影响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2(02)
    • [30].SBR1762与SBR1712的性能对比研究[J]. 中国橡胶 2010(13)

    标签:;  ;  ;  ;  ;  

    方酰胺衍生物在超分子主—客体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