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外源活性物质降低农药残留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复合外源活性物质降低农药残留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农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品来源,病虫草害导致农作物的大量减产,使用见效快、效果直接的化学农药可挽回农作物产量的损失。农药使用过量,会造成农药在农作物中的残留量过高、品质下降,使农作物产生药害,轻者减产,重者甚至绝收。因此,为了降低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以减轻农药药害,农药安全剂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课题对一种新型的农药安全剂(复合外源活性物质)的降解效果、使用方法及对作物生理机制和品质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该农药安全剂的作用机理及以后的推广使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除棉花外,复合外源活性物质(composite exogenous substances)对蔬菜类作物有较好的农药降解作用。敌敌畏(dichlorvos)和乐果(rogor)两种有机磷农药,外源活性物质对农药敌敌畏有更为显著的降解效果;喷施不同浓度的外源活性物质,其农药残留量相对于对照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喷施800倍的外源活性物质对农药降解效果最好,其次为喷施600倍和1000倍;2d后喷施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农药残留量减少至最低,增加外源活性物质施用次数促进农药的降解,但当达到一定的次数,其降解效果趋于平衡。在实际生产中,考虑到生产成本,本试验推荐喷施农药后,2d后喷施800倍的外源活性物质1次。2.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处理后可提高叶绿素的含量,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进行,增加作物的产量。直接喷施外源活性物质增加了苋菜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了苋菜中可溶性糖、维生素C的含量,促进了苋菜品质的提高;农药处理后,喷施外源活性物质,与农药对照相比,总体上增加了苋菜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减少了可溶性糖、维生素C的下降量,提高了苋菜的品质。3.农药胁迫下,苋菜体内的SOD、CAT、POD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喷施外源活性物质后与农药空白相比,苋菜中SOD、POD、CAT含量前3d总体水平比农药处理要高,随后逐渐下降,说明喷施外源活性物质后,可诱导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了作物体内抗氧化酶的含量,缓解农药对作物产生的伤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农药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 1.2 有机农药残留影响食品安全
  • 1.3 绿色无公害食品的发展及其执行标准
  • 1.4 化学农药对植物影响相关方面的研究
  • 1.4.1 化学农药对植物药害方面的研究
  • 1.4.2 化学农药对作物生理性状、产量、农产品质量影响的研究
  • 1.4.3 化学农药对植物保护酶系变化的影响
  • 1.5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5.1 目前我国常用的提取和纯化方法
  • 1.5.2 测定方法
  • 1.6 农药残留降解研究进展
  • 1.6.1 有机磷农药的性质、结构及分类
  • 1.6.2 有机磷农药的降解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
  • 4 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对有机磷农药降解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复合外源活性物质使用方法
  • 4.3 测定方法
  • 4.3.1 仪器和试剂
  • 4.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3.3 实验结果处理
  • 4.4 数据统计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对农药敌敌畏和乐果降解的影响
  • 4.5.2 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处理对农药残留相对降解率的影响
  • 4.5.3 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喷施浓度与农药残留量的关系
  • 4.5.4 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喷施时间、次数与农药残留降解的关系
  • 4.6 小结
  • 5 农药处理时喷施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对苋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5.1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 5.2 指标测定与方法
  • 5.2.1 产量测定
  • 5.2.2 维生素C含量测定
  • 5.2.3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5.2.4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5.2.5 叶绿素含量测定
  • 5.3 结果分析
  • 5.3.1 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处理对苋菜产量的影响
  • 5.3.2 外源活性物质处理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5.3.3 外源活性物质处理对还原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5.3.4 外源活性物质处理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5.3.5 活性物质处理对光合色素的影响
  • 5.4 小结
  • 6 复合外源活性物质缓解作物药害的生理机制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测定方法
  • 6.2.1 SOD含量测定
  • 6.2.2 CAT含量测定
  • 6.2.3 POD活性的测定
  • 6.2.4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6.3 结果分析
  • 6.3.1 农药处理后喷施外源活性物质对SOD活性的影响
  • 6.3.2 农药处理后喷施外源活性物质对POD活性的影响
  • 6.3.3 农药处理后喷施外源活性物质对CAT活性的影响
  • 6.3.4 农药处理后喷施外源活性物质喷施对MDA的影响
  • 6.4 小结与讨论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对促进有机磷农药降解
  • 7.2 复合外源活性物质提高了苋菜产量及品质
  • 7.3 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增强抗逆性氧化酶的活性
  • 7.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营养活性物质的蛋白类载体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10)
    • [2].欧盟药物滥用监测和新精神类活性物质预警研究与启示[J]. 中国药物警戒 2019(10)
    • [3].Article 95:真正为每个人创造平等条件了吗?[J]. 中国涂料 2015(11)
    • [4].营养活性物质组学产品研发和应用的理论和实践[J]. 饲料工业 2018(01)
    • [5].抗水稻黄单胞菌的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筛选及其活性物质[J]. 微生物学通报 2015(10)
    • [6].药食同源饲用天然植物营养组分的分析及其营养活性物质组学产品的研制[J]. 畜牧产业 2020(01)
    • [7].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分离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7)
    • [8].爱利思达新增七种活性物质 进一步增强产品研发线价值[J]. 乙醛醋酸化工 2017(04)
    • [9].细胞活性物质抗衰老技术规范化指南[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6(09)
    • [10].海洋活性物质对肝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11].基于核心素养的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小球藻活性物质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为例[J]. 考试与评价 2019(12)
    • [12].复合酵母培养物的营养活性物质组学及其应用技术的研发[J]. 中国畜牧杂志 2014(01)
    • [13].振动性血管功能损伤与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关系的研究(综述)[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9(01)
    • [14].大型高等真菌源抗虫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展望[J]. 中国生物防治 2008(S1)
    • [15].生物芯片技术在中药研发与海洋活性物质筛选方面的应用及展望[J]. 中国海洋药物 2008(02)
    • [16].中华蹄盖蕨抗番茄溃疡病菌活性物质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抑菌作用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9(24)
    • [17].海洋微藻活性物质在结肠直肠癌化学预防中的应用前景[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09)
    • [18].欧委会通过辛酸等6个生物杀灭剂活性物质[J]. 农药市场信息 2014(06)
    • [19].银杏植株活性物质合成与积累的影响因素分析[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3)
    • [20].金刚石膜生长中的活性物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31)
    • [21].一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物质的成份及溶藻机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03)
    • [22].采用GC-MS结合嗅闻分析鉴定白鲢鱼风味活性物质[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0(12)
    • [23].苦瓜活性物质的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 [24].栀子中的营养活性物质及其组方在猪生产中的应用示例分析[J]. 猪业科学 2020(01)
    • [25].抗耻垢分枝杆菌菌株的筛选及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6(04)
    • [26].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对小白菜除草剂毒害的缓解效应[J]. 湖北农业科学 2014(21)
    • [27].樱桃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2)
    • [28].欧盟批准溴乙酸等8种生物杀灭剂活性物质[J]. 乙醛醋酸化工 2014(04)
    • [29].德国开发出有助新药研发的活性物质检测新法[J]. 中国医药导报 2010(09)
    • [30].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对敌敌畏造成苋菜毒害的缓解效果[J]. 农药 2010(04)

    标签:;  ;  ;  ;  ;  ;  

    复合外源活性物质降低农药残留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