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厌氧水解—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技术的城市污水脱氮工艺研究

基于厌氧水解—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技术的城市污水脱氮工艺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传统的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已不能满足低C/N比城市污水脱氮处理的要求,近年来以厌氧氨氧化技术为核心的生物脱氮工艺已逐渐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由于厌氧氨氧化菌对有机物、温度和溶解氧等环境因素非常敏感,并且厌氧氨氧化菌的倍增时间较长,因此探索研究厌氧氨氧化菌应用的有效方式成为了其工业化应用的关键问题。目前,以厌氧氨氧化工艺为核心的组合工艺(SHARON-ANAMMOX工艺、Canon工艺等)已经在污泥消化液、畜禽养殖废水、垃圾渗滤液等高氨氮废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旨在针对低碳氮比城市污水设计以厌氧处理为核心的低能耗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重点考察基于厌氧水解-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技术(Denitrification and Anammox, Den-Anammox)的一体式城市污水脱氮工艺的可行性。并且对Den-Anammox反应的操作条件、碳氮处理性能和微生物菌群变化进行了详细地探索分析。论文取得了一些创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厌氧水解反应可以作为以厌氧处理为核心的低能耗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脱碳预处理过程,实现部分COD的脱除同时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为异养反硝化反应提供有机碳源。厌氧生物反应的反应级数近似为2级,厌氧水解反应的最大COD脱除率为75%,基质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反应的前3h,并且在第2hVFA积累达到量最大。本实验中厌氧水解反应产生的VFA主要是以乙酸、丙酸和丁酸为主,前两者占VFA总量的95%以上。FISH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结果显示产酸菌和产甲烷菌的比例分别为39.7%和46.5%。(2)异养反硝化细菌与厌氧氨氧化菌可以实现协同脱氮,Den-Anammox系统的最优氮基质为氨氮和硝酸氮。FISH结果显示基于亚硝酸盐的Den-Anammox系统中的优势菌种为厌氧氨氧化菌,比例为84%,而基于硝酸盐的Den-Anammox系统中优势菌种为异养反硝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其中厌氧氨氧化菌的比例为65%。与基于亚硝酸盐的Den-Anammox系统相比,基于硝酸盐的Den-Anammox系统具有更好的碳氮综合脱除性能,并且具有更强的有机物耐受能力和低温适应能力。基于亚硝酸盐的Den-Anammox系统的氮去除途径以厌氧氨氧化反应为主,最优COD:NO2--N:NH4+-N为0.6:1.26:1和0.8:1.33:1;基于硝酸盐的Den-Anammox系统的氮去除途径主要为Den-Anammox反应,最优COD:NO3--N:NH4+-N为10:7:6。(3)成功启动了一体式厌氧水解-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室温(25℃)下反应器的总氮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9%和91.5%,并且与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工艺相比,该工艺节省了能源消耗,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C02)。当COD/NO3--N为0.94-1.69时,成功实现了短程异养反硝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菌的协同脱氮,Den-Anammox反应的最大氨氮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为97.6%和93.8%。根据生物反应计量学原理分析,Den-Anammox反应对于一体式反应器的氮去除贡献百分比为70%以上。DGGE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经过175天后Den-Anammox池中的优势菌群由单一的厌氧氨氧化菌变成了异养反硝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并且FISH结果显示厌氧氨氧化菌的比例由89%下降到了58%。(4)为了探索厌氧氨氧化技术实际应用的新方式,本实验利用厌氧连续搅拌反应器(CSTR)成功培养了blank-anammox菌颗粒、Fe-anammox菌颗粒和Fe3O4-anammox菌颗粒,三种颗粒的最大特定厌氧氨氧化活性(SAA)值分别为0.205kgN-kgVSS-1d-1、0.24kgN-kgVSS-1d-1和0.239kgN-kgVSS-1d-1,最大颗粒粒径[d(0.5)]分别为602.8μm (第72天)、417.3μm (第39天)和988.5μm(第72天),形成方式分别为ECP-bonding模型、ions-bonding模型和ions-bonding模型。实验得到厌氧氨氧化菌生长的最优ORP为205-209mV,并且其分泌的QS物质为十二酰基高丝胺酸内酯。实验结果表明以Fe3O4为内核的厌氧氨氧化颗粒更稳定,加入Fe3O4可以实现厌氧氨氧化菌的快速稳定颗粒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图表目录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水体中的氮素污染来源及危害
  • 1.2 废水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 1.2.1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 1.2.2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的问题
  • 1.2.3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
  • 1.2.4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的优势
  • 1.3 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发现及证明
  • 1.3.2 厌氧氨氧化反应的机理
  • 1.3.3 厌氧氨氧化菌的生理学特性
  • 1.3.4 厌氧氨氧化菌的种类
  • 1.3.5 厌氧氨氧化的实际应用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实验分析方法
  • 2.1 化学分析方法
  • 2.2 微生物表征分析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2.2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分析(EDX)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2.4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FISH)
  • 2.2.5 生物样品DNA的提取和纯化
  • 2.2.6 生物样品16S rRNA PCR扩增
  • 2.2.7 生物样品DGGE分析
  • 3 厌氧水解反应脱碳过程研究及动力学参数确定
  • 3.1 引言
  • 3.2 实验目的
  • 3.3 实验部分
  • 3.3.1 实验内容
  • 3.3.2 实验装置
  • 3.3.3 实验水质
  • 3.3.4 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ASBR反应器的脱碳性能
  • 3.4.2 一个周期内反应器的COD和VFA变化情况
  • 3.4.3 菌群的SEM和FISH分析
  • 3.4.4 处理低负荷污水的厌氧水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4 Den-Anammox系统处理不同低C/N比城市污水的对比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目的
  • 4.3 实验部分
  • 4.3.1 实验内容
  • 4.3.2 实验装置
  • 4.3.3 实验水质
  • 4.3.4 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反应器R1和R2的氮去除性能
  • 4.4.2 在不同温度下反应器R1和R2的性能
  • 4.4.3 微生物表征分析
  • 4.4.4 氮去除途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一体式厌氧水解(A)-硝化(O)-反硝化/厌氧氨氧化(A)工艺处理低C/N比城市污水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目的
  • 5.3 实验部分
  • 5.3.1 实验内容
  • 5.3.2 实验装置
  • 5.3.3 实验水质
  • 5.3.4 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一体式厌氧水解(A)-硝化(O)-反硝化厌氧氨氧化(A)反应器的性能
  • 5.4.2 微生物分析
  • 5.4.3 一体式A/O/A反应器氮去除途径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3O4对厌氧氨氧化菌的活性以及颗粒化的影响'>6 Fe和Fe3O4对厌氧氨氧化菌的活性以及颗粒化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实验目的
  • 6.3 实验部分
  • 6.3.1 实验内容
  • 6.3.2 实验装置
  • 6.3.3 实验水质
  • 6.3.4 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
  • 6.3.5 比厌氧氨氧化活性(SAA)的测定方法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三个厌氧连续搅拌反应器的氮去除表现
  • 6.4.2 三个厌氧连续搅拌反应器的氧化还原电位(ORP)变化
  • 2+和Fe3+对厌氧氨氧化菌的影响'>6.4.3 Fe2+和Fe3+对厌氧氨氧化菌的影响
  • 6.4.4 厌氧氨氧化颗粒的分析
  • 6.4.5 厌氧氨氧化颗粒的QS物质的确定和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基于厌氧水解—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技术的城市污水脱氮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